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尚上讲堂 | 胡如珊:怀想·反思·城市

尚上讲堂 | 胡如珊:怀想·反思·城市
陶然 林楚杰 | 2016.08.21 21:48

2016年8月13日下午15:00-17:00,深业置地主办、有方承办的尚上讲堂·第2季 | 胡如珊——“怀想·反思·城市”讲座,在深业上城举行。

 

hu01
《怀想·反思·城市》

今天我将分享最近思考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跟设计、城市,历史,过去、未来都有关系。讲座谈论的主题是“怀想·反思·城市”。首先需要介绍一些术语。这个术语是最近如恩经常思考的话题:怀旧。

 

怀旧,源于希腊文的νόστος(nóstos)+ἄλγος(álgos);意思是“回家”+“疼痛”。

 

怀旧的英文词nostalgia由两个词根构成,第一部分是回家,第二部分是疼痛。第二部分疼痛的原因是过去很久的一段时间里,怀旧被定义为一种疾病。在17、18世纪有人看病的时候,医生如果看到这个病人有头疼、疼痛、发热、赖床、甚至抑郁,就有可能称之为nostalgia,当时这个词是一种疾病的名称。在今天,如果有人将怀旧认作一种疾病,简直是不可思议。19世纪以来,医学界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在我们认为,怀旧是一种心理与情绪的状态,而不是疾病。我们对怀旧有兴趣,因为每个人都会缅怀自己的过去,个人的过去,国家的过去,以及整个文明的过去,也会缅怀城市的过去。

 

有一本由哈佛教授维特兰娜·博伊姆所写的书,叫《怀旧的未来》。这本书详细论述了什么是怀旧,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怀旧,主要目的是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不是沉溺于过去。这本书将怀旧分两种类型,分别是修复型怀旧和反思型怀旧。我认为这两种类型非常重要。许多人可能听说过或者去过法国的巴黎,意大利的威尼斯和佛罗伦萨。这些城市的建筑师们修复一座古建筑时,他们首先想的是将它修复到过去的状态。修复型怀旧主要强调的是“回家”,回到过去家园的真实场景。另一种是反思型怀旧,它并不强调“家”,而是强调回去的过程,就算是永远无法抵达回去的家园也没有关系。

 

在西方文学中,有一本名著叫《伊利亚特》,讲的是战争之后一个英雄回家的故事。这本著作记叙了这个英雄回家的过程,以及在过程中他的体验跟所学到的东西,这就是一种反思型怀旧,重点在于过程。

 

这次的讲座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城市记忆;第二部分是反思型怀旧;第三部分是如恩参加亚洲建筑师学会为期六个月的研究项目;第四部分是讲述上海的故事,虚构空间;最后一部分是分享如恩过去的三个项目:田子坊私宅、设计共和设计公社与南外滩水舍精品酒店。

 

 

 

 

城市记忆和不断演变的都市造物

hu02
Michael Wolf拍摄的城市(左),Don拍摄的城市场景(右)

上图左侧反映了当今毫无特色的一个城市,虽然不知道这个图片描述的是哪座城市,但它是当下城市状态的缩影,这是现居于香港的著名摄影师Michael Wolf的代表作品。右边的场景,可能有些人会很熟悉,因为他们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的。当我们来到另外一个城市的时候,可能希望能够看到右边的城市场景。遗憾的是,真实看到的更多是左边的千篇一律、毫无特色的城市。城市建筑的关键问题,是如何结合这两者,因为它们是一对矛盾的情景。

 

“因而过去和未来存在于城市的概念之中,正如记忆存在于一个人的一生;城市的概念只有和现实相互作用才能够实现。这一作用过程将永久存在,成为一个城市独特的历史和印象。”

——《城市建筑学》,阿尔多·罗西

 

阿尔多·罗西描述的这一段内容,许多人可能也有听过。记忆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个人的印象、行为,以及对于一个城市,都会产生影响。正如一个人的记忆对于一个人的影响,会回忆起过去一生中经历的点点滴滴,乃至所有的过去汇集形成一个人。城市也有城市的记忆,记忆本身也会影响这个城市。

 

hu03
UNStudio设计的鞋子(左),Berluti品牌的鞋子(右)

说起城市记忆,每个人都绕不开科技发展这个问题。在这方面,勒·柯布西耶描述过自己对于科技的看法。同时他的建筑理论,也对当下科技的不断变化作出了回应。另外,建筑评论家弗兰姆普敦在自己的著作写到的“先进工艺的优化无时不在的冲动,倒退至怀旧的历史主义”,讲的也是这一对立的矛盾。3D打印刚刚问世的时候,人们认为这是非常酷的技术,它会改变设计。UNStudio建筑工作室依据3D打印制作了鞋子的作品。看到这个新概念的鞋子的时候,心里会有很多疑问:它是否舒适?未来的鞋子是不是朝这个方向发展?以后的设计风潮和趋势是不是也会朝这个方向发展?在疑问之下,许多人会情不自禁选择传统的Berluti品牌的鞋子,这种情绪就是一种怀旧,人们希望能够回归传统。

 

当下的城市面临着弗兰姆普敦提到的问题:一方面,现代化导致了千篇一律的城市面貌,另一方面与之对立的是每个地方的独特性和特殊性。比如上海有自己特殊的魅力,深圳有自己特殊的魅力。经常会有人联系如恩,希望我们能够对一些历史建筑进行相关的设计。在这方面,我会思考什么是怀旧,以及回顾历史有哪些方式。通过研究这些课题,给客户提供一种解决方案。如恩的做法是检验本地建筑类型和环境深层的联系,阅读特定条件下项目的一些细节,包括颜色,以及它的历史等等。同时也会阅读这个城市,了解特定项目当中浓缩了哪些城市的缩影,进而把它反映到作品当中。

 

如恩设计不希望看到,当客户面对着建筑时,感觉自己处身在主题公园之中。活在被架空的幻想空间里的“迪斯尼化”的建筑,是应该被避免的。

 

语境的概念被很多假模假式保留历史古城的人追捧,这一点儿都不足为奇。这些人通过维护古城的原有表皮或者对原有轮廓、颜色和诸如此类元素的重建来达到保留的目的;但做到了这些之后,我们能够得到什么呢?空虚而已。这反而与我们的目的相悖。

 

——《城市建筑学》,阿尔多·罗西

 

阿尔多·罗西的这段表述,需要我们回到如何保护历史这一问题上。关键是如何保留有价值的历史?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如恩研究了很多哲学家、思想家、建筑师,以及城市设计者提出的办法。

 

 

反思型怀旧——对物的欲望和建筑叙事

“废墟让我们想起曾经存在的过去和从没发生的将来,挑逗我们想逃脱不可逆转的时光的乌托邦之梦。同时,废墟的魅力不仅是精神上也是感官上的。废墟破旧的材料给予我们冲击。看到破败状态的物体让人们着迷,因为这是过去时光的再次视觉呈现,而这个观念却要么太平淡,要么太抽象而缺乏吸引力。 ‘对废墟的凝视’具有历史差异性,这可以作为理解我们与废墟的关系的独特视角。当代废墟美学与怀旧的未来维度有关,这种怀旧是反思型而不是恢复型的,是对潜在未来而不是想象中过去的梦。”

——《怀旧的未来》,维特兰娜·博伊姆

 

在过去很多人认为怀旧是一种生理疾病或者心理的状态。而现在我们提到怀旧时,大多认为它是一种负面情绪。怀旧并不是一个褒义词,评价一个人太怀旧了,这并不是在表扬他。但是我认为,怀旧是能以一种积极的、有趣的方式得以应用的。

 

如恩选择对“回家”,“回家的过程”,以及“家”三个概念进行探讨。这些探讨,对于建筑师、设计师以及城市设计者,在历史的思考方面,或许能够带来一定的帮助。

 

反思型怀旧并不是重现过去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而是利用过去一些细节跟物件。在这一过程中,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有时候渴望过去,有时候反讽过去,有时候会有不可自拔的情绪。利用这些情绪,人们得以重现过去的一些特征。反思型怀旧,存在于矛盾、冲突,不匹配、片面当中,它拒绝绝对,拒绝线性的图像和符号。两年前我参加了一个在新加坡举行的建筑师研讨会。在会上的采访当中,我提到“好的设计,不一定是最好的”。很多人后来问我为什么,其实我的意思就是一味提供舒适的体验,沉溺于这种舒适当中,并不一定会产生很好的建筑作品。有时候我们还需要一些矛盾,一些不协调,一些冲突,才能将我们的作品升华。

 

“我们对于过去的种种幻想直接影响我们未来的现实,而对于未来的思考又使我们感觉到必须为我们的怀旧故事负责。”

——《怀旧的未来》,斯维特兰娜·博伊姆

 

hu04
纯真博物馆(左),Rachel Whiteread的作品(右)

关于过去的幻想,斯维特兰娜教授认为,一般人提到过去,都会想起过去发生的事,一些既定的事实,然而人们也会对过去产生一些幻想。设计师也应该重视这种幻想,它可以成为设计灵感的来源。上图右方是英国的雕塑家Rachel Whiteread的一个作品,这个雕塑家通常擅长制作具有空间感的大件作品。但这个作品很小,是由艺术家本人过去的一些物品构成的,包括门把手、砖瓦片、玻璃制品等等。这些过去的小物品,激发了设计师的创作灵感。

 

最近有一部很流行的小说,叫《纯真博物馆》。这本书当中涉及了很多日常普通物件,上图左方是小说作者帕慕克所构建的场景。这本书现在可能不仅仅是一本小说。在国际上出名后,伊斯坦布尔成立了一个同名的博物馆,重现了小说中描述的场景。

 

 

阅读里弄——日常生活的独特风格

如恩选择关注上海的里弄和弄堂,并不是纯粹做一个项目,而是将研究和项目结合在一起。在研究过程中也借鉴了纯真博物馆,但并不是借助一个虚构的故事形成一个现实的作品,而是反过来利用现实的场景来构建虚拟的作品。有许多历史学家和学者都对上海弄堂做过研究,而如恩并不是从这些已有观念入手。如恩关注的是如何从当地的特色建筑当中获得灵感,最终构建虚构的场景。

 

hu05
传统里弄(左),摄影师Andreas Gefeller作品(右)

“在这里生活,就会留下痕迹”,这是瓦尔特·本雅明的名言,复写本的比喻应该与杂乱的生活痕迹相结合而不是把它们抹掉而营造简单而理想化的房屋原型。中式的房子,尤其是上海的房子,经历过非常彻底的转变,原有的居住环境不再。而多元化的居民也造就了这些空间。考虑到变异和变化,这种说法应该结合上海房子的象征秩序和无序性。

——《上海房子:私生活的复写本》,李洁

 

里弄最早出现于上海19世纪50年代,它兼具英式排屋及中式四合院的特点。里弄最有趣之处在于,它本身在人们的印象中是怎么样的存在。

 

随着时代变迁,里弄的大小、面积、结构,材料都一直在变化。但变的并不只是建筑,不同的时代人们居住其中,带来了不一样的活力。很多没有在上海生活过的人,对于里弄的概念可能来源于张爱玲的小说以及相关的诗篇,这些作品都反映了里弄当中的一种生活状况。人们基于这些小说,电视剧,文学作品的描述从而理解里弄的生活状况。如恩设想的是如何从一个真真实实的生活场景中吸取灵感,创造出设计作品。

 

hu06
摄影师Andreas Gefeller作品(左)

“城市研究从未重视都市造物单体的 研究,因为我们的忽略 - 特别是对最个人的,个别的,不寻常的,也最有趣的现实方面的忽略 - 我们最终在不断构筑人造的无用的理论。”

——《城市建筑学》,阿尔多·罗西

 

有时候,一个城市的某个细节会让人永生难忘。比如某个秋天下午的场景,有时候会成为我们对这座城市的印象。如何将这些复杂的场景和想法浓缩成一系列简单的设计作品,进而向人们展示,这是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

 

德国摄影师Andreas Gefeller,将一些不同的建筑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拍摄下来,呈现出整体的状态。我们想效仿这个作品,将不同人生活中的细节提取出来,重新提炼、定义,保留核心内容,最后形成统一的作品。

 

hu07
典型的里弄户型图

基于这个户型图,如恩绘制了不同的图纸,想象弄堂里人是怎样生活的,并把每个物品都画在了图里面,包括茶壶,家具等等,正如纯真博物馆那样。建筑和诗很像,正如我们无法定义什么样的作品是一首诗,不同的诗也很难说到底是好是坏。

 

“如果在我们的记忆中保留一个梦想元素,如果我们不仅仅是收集精确的记忆,那么在时间的迷雾中消失的房子就会一点一滴地从阴影中显现,我们丝毫不改造它,而是在怡然和不精确的内在生活中充满怜爱地完全恢复她的原样,这就好像流动的东西收集了我们的记忆,而我们自己溶解在这流动的过去里。”

——《空间的诗学》,加斯东·巴什拉

 

在绘制图纸的过程中,寻找一些象征性的物件,从中提炼出富有诗意的生活元素。

 

“对门的老太太在这里交到的朋友和树立的敌人一样多,与女人们聊着自家的麻烦事,在这里互相劝解和交流消息,偶尔甚至肯借给她们一两块钱。厨房是孩子们偷听大人说话的地方,这是他们了解世界的方式。”

——《上海房子:私生活的复写本》,李洁

 

如何理解上海的传统生活方式?如何理解里弄这种独特的建筑?如恩受到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的启发,这是一本基于上海传统生活的小说,它描述的日常生活和上海的传统建筑息息相关。

 

 

虚构的空间——讲述上海的故事

在绘制里弄图纸、理解上海传统生活,以及解读《长恨歌》的基础上,如恩将这三者结合起来,一共设计了八个虚构空间。我们将一些通常不会联系在一起的事物联系到一起,并选择以前阅读的故事中的碎片,将它们重现在作品里。

 

hu09
项目“内外对立,二元一宅”

内外对立,二元一宅是其中的一个。它是建成的作品,位于上海的田子坊里弄。在这个项目中,剔除了不必要的墙壁,将不必要的墙完全打开,创造出开阔的视野。下面是极度私密的地下空间,地上是一个特别公共开放的空间,形成对比。

 

hu10
项目“暗室”

项目“暗室”也是引用了文字中场景的复现。

 

hu11
项目“流言的房间”

项目“流言的房间”。采用了故事片断作为设计的灵感。

 

hu12
项目“空净”
hu13
项目“镜头中的城市”
hu14
项目“地平之桥”
hu15
项目“许愿池”
hu16
项目“偷窥的窗口”
hu17
项目“记忆塔”

出于研究和热爱,如恩做了这些作品。有趣的是,采取了一种很特别的方式解读城市,物理空间以及城市记忆。

 

 

建成项目——田子坊私宅

hu20
改造后的田子坊私宅
hu18
田子坊原有的周边环境

如恩接手田子坊私宅时,它已经是一个残破不堪、摇摇欲坠的废墟。房子的业主是新加坡人,他希望将它作为自己在上海的第二个家,要求对这个房子进行自由地改造。如今的田子坊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包括小店铺在内的许多商业进驻到曾经的住宅区。在这样的环境下,设计需要考虑住宅的私密性。而业主希望房子尽量开放,可以跟更多朋友展示公共的空间。在新式里弄里,楼梯通常是最公共的部分,几乎称得上是大楼的前厅。一个新式里弄由很多户人家构成,大家唯一碰面的地点只有楼梯间。我们的设计将楼梯间尽可能公共化,并让面向外面的整个墙壁都做成玻璃。改造后的房子,它外面的“皮肤”像是被撕下来了。洗手间也有一定的开放性,它朝向楼梯的那一面,能被屋里的人看到。这栋房子的空间体验很特别,不仅外面的人能够看到屋内人,屋内人也能看到外面的人,这是别的新式里弄中没有的。

 

hu24
作为公共空间的楼梯
hu22
田子坊私宅中的洗手间

 

 

建成项目——设计共和设计公社

hu25
设计共和设计公社实景

设计共和设计公社,是如恩在上海静安区做的一个历史建筑项目,它距离南京路只有大概四个街区的距离。这个建筑1940年由英国人建造,外墙为红砖,带着英式建筑特点。之前它曾经是上海租界时期英租界的警察大楼,后来被用于学校和政府办公。

 

hu26
改造前后的建筑外部

这幢建筑有着当时典型的传统平面布局,中间大长廊,两边布置房间,层高不是很高,房间相对扁平。刚接手时,它的外部还有着过去遗留下来的一些小店铺。对于外部改造,如恩以最小改变为宗旨,尽量少去变化,只添加核心要素,并在外面覆盖上一层玻璃,保留外面最核心的结构。

 

由于这个建筑的定位是作为一个现代家居展厅,如恩设计时在二层置入了一个中庭,并尽可能减少以前别人增加的元素,撤掉了一些天花板,墙面,砖瓦,展现出这个建筑物的原貌。在二层空间里,两边墙壁以及地板打开之后,视线开阔了,可以看到原来看不到的地方。

 

hu27
保留的门牌

在改造中,对于一些历史遗留的符号尽可能予以保留,如木质门上的门牌号。外立面上,后加的窗户是没有窗框的,原有的窗户还是保留了它原来的样子。

 

我更愿意将此项目比喻为一个精确的手术。因为新的建筑物需要有新的功能,设计需要精确地移除一部分内容,再精确地添加一部分内容,既保留怀旧感,也满足新需求。

 

我们都会有怀旧的情绪,但是不应该沉浸在过去不可自拔。新的生活,需要往前看,如何在往前看的同时保持反思性怀旧呢?设计共和设计公社给怀旧了一个新的定义。

 

 

 

建成项目——南外滩水舍精品酒店

hu29
南外滩水舍精品酒店实景

提及上海的江边,许多人第一个想到的是外滩。水舍位于南外滩,周围有很多厂房和小废墟,那里很少有人抵达。它的业主是新加坡人,这是他在中国开的第一个精品酒店。

 

由于它是一个酒店,客人入住的时候,他想得到的是什么体验,这是在设计时必须考虑的。我想起了最喜欢的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的一段话。

 

“每次抵达一个新城市,旅人都会再度发现一段自己不知道的过去:

已不复存在的故我或者已经失去主权的东西,

这变异的感觉埋伏在无主的异地守候你。”

-——《看不见的城市》,伊塔洛·卡尔维诺

 

当一个人去过世界上很多地方的时候,他就会有一个自己想去地方的清单。比如说他如果去巴黎,他的清单上可能就会是艾菲尔铁塔、香榭丽舍、巴黎圣母院等等,去完这些之后,他可能就直接去机场离开这个地方。那他不是旅人,只是游客,旅人和游客是有区别的。这个酒店是为旅人准备和设计的。如恩希望这个酒店可以让旅人能够在其中发现一些隐藏起来的、看不见的城市元素。

 

hu28
上海老城区的生活场景

从水舍出来之后能够看到外面有人洗头发,晾衣等等,这是酒店外面真实的风景,也是我眼中看到的真实的上海风景。这种城市痕迹很重要,如恩希望将它展现给入住的旅人,当然并非直接生搬硬套挪到酒店里,而是让酒店的旅人能够理解到这样的生活。

 

hu30
改造前的建筑外景

当时区政府说这栋楼很老,没有什么价值,可以直接推倒重建。当时我们去现场看后,发现确实没有保存的价值,因为它本身是租界时期日本建造的警察大院,楼本身的宽高比非常低,不适宜做酒店。另外,里面有很多地方已经腐烂。所以,最开始的设计就是重建。后来我们多次去现场,开始反思这样的问题——什么样的历史建筑值得保留?什么样的价值值得保留?因为政府在上面贴一个某人故居就要保留吗?还是说某个人认为很重要的建筑,设计师就要去保留它?那么哪一部分人意见才有价值。

 

我们认为就算这栋楼没有名人居住,不是当地政府指定的重点建筑,仍然值得保留,因为它可以让下一代人看到当时普通人的生活,看到当时厂房是什么样子的,这很有意义。所以我们花了大量工作劝业主保留建筑。

 

hu35
酒店屋顶与不远处的黄浦江

在改造中,如恩保留了一些内容,同时新增了一些内容。四层是一个露天的花园,它是全新的建筑,顶部利用钢结构制造出特殊的形状,跟外滩上行驶的轮船作出回应。

 

hu31
酒店前台与可以看到房间的窗户

设计新加了二三层的通道,可以俯视并阅读这栋楼反映的历史。一楼的左边是接待台,接待台上面是一个很高的窗户,这个窗户里面是一个客房。传统酒店设计观念中会认为客人的隐私就要彻底隐私,公共空间就要彻底公开,两者不能混在一起。而如恩希望能打开旅人看到的视野。上海有一个特点——不管水平还是垂直的角度,人们都能够获得很多独特的视野,我们希望把它引入到设计中,同时也将一些原本不可能同时出现的元素并列在一起。事实上,这样的设计受到了很多名人的认可,包括Lady Gaga、Rain等,都很喜欢住在这个房间。

 

hu32
建筑剖面

剖面图展示了这个酒店里的独特视野,比如左下角一层是餐厅,餐厅里面可以往上眺望到本来是私密的房间,房间里的人可以往下看到餐厅。

 

还有一些公共空间,比如一个小走廊,设计时选择作为公共空间予以保留,而不是增加每个小房间的面积,这样可以让旅人在酒店里体验到上海的特色。一层餐厅中餐桌材料来自于楼顶拆下来的天花板。

 

hu34
置入的中庭

中庭原本是一片废墟,窗户木质部分同样是天花板的木头再利用。而木板另一边是反射度非常高的金属,可以通过它看到太阳和上面的空间。

 

这个项目在国际国内获了很多奖项,很多人通过它第一次知道如恩。对我本人和同事们来说,最大的收获就是设计完水舍后,上海的相关部门找到如恩,希望将这栋楼作为历史建筑保护起来。但更重要的是,不只是这栋楼,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那些可能被拆除的老楼。我认为,在当下环境里,国内为了发展而选择拆掉一些老楼和老住宅区时,这样的设计思路是很有用的。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转载请通过邮件或电话与有方媒体中心取得授权。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女建筑师
建筑讲座
怀旧
胡如珊
视频
讲座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