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总是很温婉的杭州,近年来也逐渐成长为中国最火热的建筑试验场之一。即便建筑在风格、形式、材料、结构等方面变得更加多样化,其与自然的关系依然是建筑师在这里做设计不变的考量。
距离上一篇杭州建筑地图发布已经4年过去,这座江南名城有什么新房子值得一看?从城市综合体到博物馆、酒店、学校……以下是杭州的建筑新篇。
杭州建筑漫游地图(编者绘)
01
天目里
设计:伦佐·皮亚诺建筑工作室(建筑)、goa大象设计(执行)
坐标:杭州市西湖区天目山路398号
本项目是普利兹克奖得主伦佐·皮亚诺在中国承接的第一个项目。项目建筑面积约23万平方米,包含办公、美术馆、艺术中心、秀场、设计酒店及艺术商业等功能,是一个具有地标意义的综合性艺术园区,其设计概念是将建筑沿整个基地围合出一个90×120米的超大广场,成为一个绿洲般的“城市客厅”和艺术生活的发生器。
天目里最原始的设计概念非常简单:一个苹果,在硬质界面的包裹下,是一个柔软而丰富的内核。为了让广场获得更多的空气和阳光,伦佐·皮亚诺在设计时特意将原本可建的11层降至9层,并在7层和8层做了退台处理,保证在每个角落都能有充足的日照。建筑底层空间对透明和视线渗透的强调,也同样基于对自然和城市的考虑。
天目里的清水混凝土工程,是最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整个项目的竖向清水混凝土墙体浇筑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水平向构件浇筑面积达到13万平方米。其中竖向的4万多方墙体由意大利Dottor Group团队施工,营造实现的毫米级施工精度、表里如一的“丝绸般”质感,以及艺术中心极薄承重墙实验均达到世界顶级工程标准,在国内工程条件下能够实现,意义非凡。
02
西溪天堂·悦庄
设计: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
坐标:杭州市西湖区紫金港路21号
位于杭州城郊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兼有人工景观与自然风貌。一千多年来,人类活动塑造了此地独特的景观风貌。景观、建筑和水系之间无所不在的联系成就了西溪湿地的特色空间氛围,这种氛围也充分融入到了公寓的设计开发上。
和西溪湿地周边的村庄一样,项目建筑立于水中的石基之上。石基形成了村庄群落的基础,墙体、围栏和高低错落的平台打造了一系列室外空间,好似进入室内空间的序幕与前奏。建筑室内设计别具匠心,以流动空间呈现。与房间等高的大尺寸玻璃窗不仅为室内空间提供了充足的自然采光,住户亦可观赏到窗外水系花园的美好景致。
03
杭州未来科技城海曙学校
设计:零壹城市建筑事务所
坐标:杭州市余杭区海曙路南150米
学校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儿童的绘画语言,孩子们笔下的理想校园充满了亲切的尺度和欢乐的街道,设计师由此出发,将28000多平方米的体量打散成15个坡屋顶小房子,依照幼儿园、小学各年级不同的尺度与行为将建筑尺度逐渐变大,通过小体量的院落组合塑造一个体量亲切、尺度宜人的舒适校园。
建筑群体主要由教学楼、行政楼、体育馆、食堂等几部分组成,通过连廊、内院、不同开敞程度的廊道将各个功能空间串联起来。廊道、楼梯这些空间不仅仅作为教室的连接,更是孩子们相遇的地方;操场、屋顶也不仅仅是字面体现的功能,而是孩子们沟通交流的空间。学校作为一个小尺度的社会,孩子们在里面通过亲身经历建立起自己的社会意识。
04
“网谷之眼”拱墅区智慧网谷小镇展示中心
设计:杭州E+Lab设计事务所
坐标:杭州市拱墅区石祥路234号
“网谷之眼”是拱墅智慧网谷小镇的城市展示中心,集文化展示、招商服务、办公会议、休闲洽谈等多种功能为一体。建筑造型以“天圆地方”的几何关系作为思考起点。“方”作为大地的台基,稳定地收纳场地的边界要素。“圆”是抽象的高空环视视野,位于中间的三角锥形从地平的方形缓缓升起,化成坡道流动蔓延,以势的动能推动“圆”的“失重”,托举起“圆”的“悬浮”,传达诗性几何的超时空体验,如一个“时空装置”,成为连接当下与未来、数字与想象力的发生器。
核心筒靠背偏置的悬挑“T”结构是项目在结构上的创新:从偏置的核心筒角点算起,大圆盘最远端悬挑尺寸直线距离为28.3米。通过借鉴巨型结构形式来实现如此大尺度的悬挑,保证了建筑造型的空灵。
05
湘湖逍遥庄园
设计:goa大象设计
坐标:杭州市萧山区越王路256号
面对狭长地块与大项目面积需求的矛盾,设计选择了化整为零的策略,将酒店呈现为一个由诸多小体量构成的山地村落。整个项目沿山势建立起完整而有机的标高系统,以山溪为东西向脉络、山坡为南北向脉络,形成细腻、丰富的山地群落体验。
在布局过程中,视线整体规划起到重要作用。建筑师对山体南麓进行了大段的留白,空出的南麓山景成为了一处纯粹的自然对景。公共区域与集中客房区进行前后错层安排。公区活动的人群能近观内湖,后排高处的客房住客在无视线干扰的情况下拥有私享的山水远景。
06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
设计:阿尔瓦罗·西扎+卡洛斯·卡斯塔涅拉
坐标:杭州市西湖区转塘街道象山路352号
用地呈三角形,城市与环境的规划要求严格限定了建筑的规模。建筑外立面覆有来自印度的安哥拉红砂岩面砖,明确了建筑的体量。部分区域,尤其在三角形体量的内部,覆有白色的大理石。门窗框则由铝材和木材制成。一个独立的白色混凝土体量垂直地插入到南侧的边界,成为公众的入口。
建筑的内部布局力求保证浏览路径的顺畅和空间的灵活。作为一所艺术类院校的博物馆,它旨在展示学生和老师通过不同的活动、语言、技术开展的(教学)成果,以及吸引迎宾客。
07
老鹰画室
设计:waa未觉建筑
坐标:杭州市富阳区场口
设计以“场所”出发,意图营造能够让使用人群产生相似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的空间,创建一个与学习、竞争、居住、梦想相关的建筑。画室、教室、多功能厅、餐饮、体育活动、休闲活动等空间被合理地分散到公共空间领域之中,彼此交错相融。建筑脱离了原本空间体量的限制,成为一个立体的多维网络,内部与外部的界限从根本上变得模糊而柔和。
由中庭串联起贯穿空间的各处坡道,学生由此到达不同的楼层。3层的画室是设计中最为重要的部分,透光幕墙围合与移除室内墙体的设计策略减少了画室中各功能之间的硬性界限,带来了均质而开敞的空间氛围。北向幕墙开启便可形成自然通风。为避免强日光直射,顶层设有北向天窗,立面可见的锯齿状百叶窗系统成为自然采光带,经过漫反射而得的光线为艺术学习与创作提供了最佳条件。
08
富春山馆
设计:业余建筑工作室
坐标:杭州市富阳区江滨西大道159号
富春山馆坐落于富阳区鹿山南麓,由公望美术馆、博物馆、档案馆组成,建筑面积约38000平方米。该馆由普利兹克奖获得者王澍带领业余建筑工作室,以《富春山居图》为背景和主题设计,融合现实的城市山水环境,将建筑以主山、次山、远山的方式布局,打造成建筑版富春山居图。建筑群兼具了其可观、可居、可游的多重性能,最终形成“溪山之外,别具溪山,图画之中,更添图画”的独特格局。
09
东梓关村回迁房
设计:gad · line+ studio
坐标:杭州市富阳区东梓关村
作为一个典型江南村落的回迁房项目,设计试图从类型学的思考角度抽象共性特点,还原传统聚落丰富形式背后的空间原型,尝试以较少的基本单元通过组织规则实现多样性的聚落形态。设计从基本单元入手,将宅基地轮廓与院落边界整合同步考虑,在建筑基底占地面积不超120平方米的前提下,确定了小开间大进深(11*21米)和大开间小进深(16*14米)两种不同方向性的基本单元,建筑基底和院落边界成交织关系。
两个基本单元建筑基底的适度变化演变出四种类型,将单元通过前后错动、东西镜像形成一个带有公共院落的规模组团,与传统行列式布局相比,在土地节约性、庭院空间的层次性和私密性上都有显著提升。每个规模组团都有一个半公共开放空间,但户与户之间完全独立,不共用同一堵墙,间距在1.6-3.2米不等。若干个组团的有序生长衍生便逐步发展成有机多样的聚落总图关系,这种从单元生成组团,再由组团演变成村落的生长模式与传统中国古建筑的群体生成关系逻辑一致,也为未来的推广提供了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能性。
10
渔乡茶舍
设计:gad · line+ studio
坐标:杭州市建德市三都镇
基地位于一个山坳,直面江水,风景界面最大化和体量融于环境是设计之初的两个基本出发点。方案没有追求一个焦点式的视觉形象,而是以消解体量的片层形式呈现,以巧妙的动线设计将游山观山的情趣引入建筑的室内空间。
设计利用地形高差,将茶舍与接待两个功能,分为主次两栋贴合地形延展的退台建筑,逐层叠退,不仅视觉上弱化建筑体量,同时产生了大量的一线江景的露台场所。在材料的选择上,混凝土作为作为一种在自然环境中介入感比较强的材料,能够与建筑整体谦和的体量策略达到一种平衡;而木模板特有的纹理又赋予了混凝土材料特殊的尺度和质感,能够弥补单一材料在趣味性上的缺失。
本文编排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均来源事务所官网及有方网站已发表项目,版权归摄影师或来源机构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联系电话:0755-86148369;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伦敦Gasholders公寓:当工业“储气罐”获得居住属性 / WilkinsonEyre
下一篇:巴恩斯基金会画廊:漂浮的“灯笼” / Tod Williams Billie Tsien Archite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