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中国建研院礼堂修缮项目,对话时光 / 中国建研院

中国建研院礼堂修缮项目,对话时光 / 中国建研院
编辑:王子怡 | 校对:王子萱 | 2025.09.19 13:56
改造后主入口  ©夏至
改造后拱壳下大办公空间  ©夏至
增加天窗与高侧窗  ©夏至

设计单位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  北京朝阳区

建成时间  2024年

建筑面积  1934平方米

撰文  于淼、解潇伊、王祎


本文文字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

 

 

一、 序章·七十年礼堂的记忆与使命

 

 

中国建研院礼堂始建于1958年,近七十载时光里,它不只是伴随建研院成长的建筑载体,更封存着几代建研人的青春印记——在这里,有人看过新上映的电影,有人参加过热闹的文艺活动,也有人在学术交流里碰撞过思想。无数鲜活瞬间,让这栋建筑渐渐成为建研院精神的具象符号。

 

▲ 项目视频  ©中国建研院

 

本次修缮的核心命题,是在“安全筑基、性能提升”与“记忆留存、文脉延续”间找到平衡:既要系统解决建筑因年代久远出现的结构安全隐患与功能滞后问题,满足现代使用需求;又要守护其独特的历史风貌与空间气质,让这座承载着建研院精神的建筑,在更新后仍能传递历史温度。

 

 

二、 溯源·从“实验模型” 到礼堂的故事

 

 

1. 拱顶的起源:与北京站的技术同源

 

20世纪50年代,为迎接新中国成立10周年,建筑学家杨廷宝先生主持北京站重建工程,开创性采用“预应力混凝土双曲扁壳”结构——这一当时的前沿技术,既满足大跨度屋顶的力学需求,又兼具轻盈的建筑形态,但国内尚无大规模应用经验,亟需实体实验验证可行性。

 

作为建筑科研领域的中坚力量,中国建研院主动承担起技术攻关使命,在院内按北京站屋顶“三个连续拱壳”设计,搭建了1:1实体实验模型。从混凝土配比到预应力张拉,从曲面形态到节点构造,每一处细节都与北京站设计方案完全一致。经过多轮荷载测试,模型以优异的力学性能验证了技术可行性,为北京站屋顶施工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

 

北京站  图源:中国建研院提供网络

实验结束后,考虑到拱壳结构的完整性与空间潜力,建研院决定对其进行“再利用”:采用“累积提升、分段浇筑”工艺,将实验拱壳抬升补全,打造为完整屋顶;内部划分舞台、观众厅、放映办公三大区域,一座兼具技术纪念意义与实用价值的礼堂就此诞生。

 

全员职工大会  ©中国建研院
98年抗洪救灾  ©中国建研院
修缮前鸟瞰  ©中国建研院

 

2. 改造前:踏勘里的“老礼堂印象”

 

2022年修缮项目启动之初,我们走进礼堂展开深入踏勘。彼时的它,像一位饱经风霜与岁月洗礼的老者,静立在时光里,等候着新时代的焕新。

 

这次踏勘让团队清晰认知:修缮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对话时光”。必须以更严谨、更科学、更关爱的态度来判断每一处建筑构件的命运:哪些是承载记忆的“灵魂”,需完整保留;哪些是可转化的“符号”,需创新转译;哪些是满足现代需求的“必需”,需重新建构。

 

改造前舞台(左)、改造前侧窗(右) ©中国建研院
改造前舞台看向观众厅(左)、改造前舞台(右)  ©中国建研院
改造前拱壳(左)、改造前舞台侧边设备间(右)  ©中国建研院

 

三、 研判·保护与新增、阅读与建构

 

 

1. 结构:脱胎换骨的“守护之道”

 

为最大限度留存历史记忆,我们选择保护性“内部加固”的策略:在礼堂内部构建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将原东西向跨度32米、南北向波宽8米的三组大跨薄拱壳屋面,转换为跨度约10米的九组连拱屋面。使原本的砖混墙体与拱顶不再作为主要承重构件,仅作为历史风貌的载体留存——既彻底解决安全隐患,又让老结构的技术价值与记忆价值得以延续。

 

结构改造示意图  ©中国建研院
改造前后对比图  ©中国建研院
改造后新增结构(左)、施工中壁柱(右)  ©中国建研院
施工中钢梁柱  ©中国建研院

2. 空间:尊重历史的“取舍之思”

 

项目初期,我们曾构思对拱顶进行改造。因东西两侧耳房与北侧附属用房不在改造范畴,便希望通过拱顶改造引入天光,改善室内自然采光。

但随着对礼堂现状的深入了解与历史意义的调研,这一思路被我们放弃。一方面,建筑检测显示,虽历经半个多世纪,拱顶结构性能依旧良好,无需加固改造,其本身就是建研院技术实力的具象体现。

 

改造后拱壳下大办公空间  ©夏至

另一方面,挖掘历史资料时发现,礼堂见证了院内无数重要时刻,更承载着几代人的美好记忆。由此,我们将方向转向: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最大程度保留礼堂原始制式与空间感受,凸显新建与保留的对比。

 

改造前舞台  ©中国建研院
改造后主办公空间  ©夏至
改造前楼座区  ©中国建研院
新增南侧楼梯  ©夏至

二层连廊  ©夏至

3. 外观:修旧如故的“细节之美”

 

针对建筑外部,我们坚守“保护性修复”原则:清水砖墙部分,用专业工艺清洗污渍、修补缺损,完整保留原始肌理;水刷石构件部分,状态良好的原样留存,损坏处则严格按原有材料配比与施工工艺修复,力求每一块砖石都延续时光质感,让礼堂的外部形象始终是人们记忆中的模样。

 

改造前立面  ©中国建研院

改造后主入口  ©夏至

 

四、 新生·内部空间的“重构与共生”

 

 

1. 功能:传承中的“现代适配”


我们保留了礼堂“舞台、观众厅、楼座”三大原始功能分区,赋予其更贴合现代需求的内涵:北侧舞台区利用原有高度,增设展示、会议功能,成为技术交流与文化展示的新载体;中部观众厅作为开敞空间,供员工日常办公活动;南侧楼座区则结合高度优势,划分辅助区域与开敞区。

 

改造后模型照片  ©中国建研院
功能置换示意图  ©中国建研院
改造前舞台上方  ©中国建研院

改造后入口展厅  ©王瑞涵
改造后一层展陈空间  ©夏至
改造后二层办公空间  ©夏至
改造前观众厅  ©中国建研院
改造后办公区  ©夏至
改造前放映室  ©中国建研院

改造后二层办公区  ©夏至

改造后二层办公区  ©王瑞涵
从二层俯视  ©王瑞涵
改造后首层会议  ©王瑞涵

开敞区内采用“组团化布置”,在组团间植入讨论区、协作工位、电话会议室等灵活空间——既延续礼堂的公共属性,又满足当下多样化办公与社交需求,让老空间适配新场景。

 

办公流线  ©中国建研院
改造过程示意  ©中国建研院

办公空间  ©王瑞涵

增加南北两处楼梯,与环廊搭配形成上下自然联通的对话空间。

原始构架的保留及新增的垂直交通  ©中国建研院

南侧新增楼梯及开放会议空间  ©王瑞涵
新增北侧楼梯  ©夏至
通往三层的楼梯  ©夏至
三层楼梯  ©王瑞涵

2. 平衡:科学驱动的“取舍之法”

 

我们通过多方位设计改善采光:三层侧墙面开口引入自然光,弥补二层光照短板;东西两侧扩大窗洞尺寸,增强室内光照度与舒适度;南侧增设天光装置,多维度解决日照不足问题。

 

主入口及拱壳下开窗  ©夏至

增加天窗与高侧窗  ©夏至
高侧窗及办公空间  ©王瑞涵

立面开窗方案经专业日照模拟计算,在精准衡量对内部自然光提升效果的基础上,结合建筑外部形象统筹考量,最终确定外窗形式与尺寸。

 

日照的模拟  ©中国建研院

此外,出入口布局、工位组团与流线规划、辅助模块定位等设计,均通过人流模拟计算验证:既保障功能设计的整体合理性,又优化了组团规模与辅助模块位置的使用便利性。

 

高峰期人流模拟与配套板块的合理性模拟  ©中国建研院

3. 装饰:结构透明性的“时代对话”

 

新增钢结构承担关键功能:中部原始大跨空间内,以托举与结构转换作用维系空间完整;南北两侧新空间则采用精细轻盈的悬挂体系,既展现现代建筑结构技术的精准高效,又最大化释放底层空间,为功能布局留足余地。

 

新增结构并具有装饰性  ©王瑞涵
改造后新增结构  ©夏至

室内装饰秉持“克制表达”,弱化冗余设计,以“结构透明性”为核心:让新增钢结构与原有砖、混凝土结构的肌理及构造逻辑清晰呈现,通过不同时代建造技术与建筑形式的对话,凸显空间历史层次。

 

整体设计以结构与建构美学为核心,借钢结构力学美感、新旧材质碰撞张力及空间建构逻辑,塑造室内独特美感,实现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结构间接形成划分空间  ©王瑞涵
结构间接形成划分空间  ©夏至

五、 尾声·时光新程的温暖延续

 

时光如水,冲刷着建筑的肌理;岁月如歌,沉淀着集体的记忆。中国建研院礼堂的修缮,不是一次简单的“更新”,而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一次对记忆的守护。在城市更新的实践进程中,老礼堂的活化利用成为一次颇具成效的探索。如今,它不仅延续着对过往时光的见证,更以全新的姿态融入新时代发展脉络,将持续陪伴中国建研院人,在奋进之路上书写更多成就与荣光。

 

夕阳下的建研礼堂  ©黄家文

 

设计图纸 ▽

 

礼堂首层平面图  ©中国建研院
礼堂二层平面图  ©中国建研院
礼堂三层平面图  ©中国建研院
1—1剖面图  ©中国建研院
1—2剖面图  ©中国建研院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建研院礼堂修缮项目

设计方: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设计时间:2021年—2023年

完成年份:2024年

设计主创:王祎、于淼

设计团队:

项目总顾问:肖从真、孙建超、王军

项目负责人:王祎、卢建、于淼

建筑:卢建、管静、于淼

结构:高杰、姜鋆、杜文博、左书豪

给排水:张铁军、徐凯晨

暖通:杨忠凯、白思彬、唐进京

电气:姜新超、周博伦

室内设计:高鑫、于淼、刘明豪、任远、李科良

照明:胡芳、马赞堡

幕墙:刘京卫、周极松

项目管理:卢建、高鑫

项目地址:北京市朝阳区

建筑面积:1934平方米

摄影版权: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夏至、王瑞涵、黄家文

撰文:于淼、解潇伊、王祎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修缮
办公空间
北京
改造
礼堂
项目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