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单位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 北京朝阳区
建成时间 2024年
建筑面积 1934平方米
撰文 于淼、解潇伊、王祎
本文文字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
一、 序章·七十年礼堂的记忆与使命
中国建研院礼堂始建于1958年,近七十载时光里,它不只是伴随建研院成长的建筑载体,更封存着几代建研人的青春印记——在这里,有人看过新上映的电影,有人参加过热闹的文艺活动,也有人在学术交流里碰撞过思想。无数鲜活瞬间,让这栋建筑渐渐成为建研院精神的具象符号。
▲ 项目视频 ©中国建研院
本次修缮的核心命题,是在“安全筑基、性能提升”与“记忆留存、文脉延续”间找到平衡:既要系统解决建筑因年代久远出现的结构安全隐患与功能滞后问题,满足现代使用需求;又要守护其独特的历史风貌与空间气质,让这座承载着建研院精神的建筑,在更新后仍能传递历史温度。
二、 溯源·从“实验模型” 到礼堂的故事
1. 拱顶的起源:与北京站的技术同源
20世纪50年代,为迎接新中国成立10周年,建筑学家杨廷宝先生主持北京站重建工程,开创性采用“预应力混凝土双曲扁壳”结构——这一当时的前沿技术,既满足大跨度屋顶的力学需求,又兼具轻盈的建筑形态,但国内尚无大规模应用经验,亟需实体实验验证可行性。
作为建筑科研领域的中坚力量,中国建研院主动承担起技术攻关使命,在院内按北京站屋顶“三个连续拱壳”设计,搭建了1:1实体实验模型。从混凝土配比到预应力张拉,从曲面形态到节点构造,每一处细节都与北京站设计方案完全一致。经过多轮荷载测试,模型以优异的力学性能验证了技术可行性,为北京站屋顶施工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
实验结束后,考虑到拱壳结构的完整性与空间潜力,建研院决定对其进行“再利用”:采用“累积提升、分段浇筑”工艺,将实验拱壳抬升补全,打造为完整屋顶;内部划分舞台、观众厅、放映办公三大区域,一座兼具技术纪念意义与实用价值的礼堂就此诞生。
2. 改造前:踏勘里的“老礼堂印象”
2022年修缮项目启动之初,我们走进礼堂展开深入踏勘。彼时的它,像一位饱经风霜与岁月洗礼的老者,静立在时光里,等候着新时代的焕新。
这次踏勘让团队清晰认知:修缮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对话时光”。必须以更严谨、更科学、更关爱的态度来判断每一处建筑构件的命运:哪些是承载记忆的“灵魂”,需完整保留;哪些是可转化的“符号”,需创新转译;哪些是满足现代需求的“必需”,需重新建构。
三、 研判·保护与新增、阅读与建构
1. 结构:脱胎换骨的“守护之道”
为最大限度留存历史记忆,我们选择保护性“内部加固”的策略:在礼堂内部构建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将原东西向跨度32米、南北向波宽8米的三组大跨薄拱壳屋面,转换为跨度约10米的九组连拱屋面。使原本的砖混墙体与拱顶不再作为主要承重构件,仅作为历史风貌的载体留存——既彻底解决安全隐患,又让老结构的技术价值与记忆价值得以延续。
2. 空间:尊重历史的“取舍之思”
项目初期,我们曾构思对拱顶进行改造。因东西两侧耳房与北侧附属用房不在改造范畴,便希望通过拱顶改造引入天光,改善室内自然采光。
但随着对礼堂现状的深入了解与历史意义的调研,这一思路被我们放弃。一方面,建筑检测显示,虽历经半个多世纪,拱顶结构性能依旧良好,无需加固改造,其本身就是建研院技术实力的具象体现。
另一方面,挖掘历史资料时发现,礼堂见证了院内无数重要时刻,更承载着几代人的美好记忆。由此,我们将方向转向: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最大程度保留礼堂原始制式与空间感受,凸显新建与保留的对比。
3. 外观:修旧如故的“细节之美”
针对建筑外部,我们坚守“保护性修复”原则:清水砖墙部分,用专业工艺清洗污渍、修补缺损,完整保留原始肌理;水刷石构件部分,状态良好的原样留存,损坏处则严格按原有材料配比与施工工艺修复,力求每一块砖石都延续时光质感,让礼堂的外部形象始终是人们记忆中的模样。
四、 新生·内部空间的“重构与共生”
1. 功能:传承中的“现代适配”
我们保留了礼堂“舞台、观众厅、楼座”三大原始功能分区,赋予其更贴合现代需求的内涵:北侧舞台区利用原有高度,增设展示、会议功能,成为技术交流与文化展示的新载体;中部观众厅作为开敞空间,供员工日常办公活动;南侧楼座区则结合高度优势,划分辅助区域与开敞区。
开敞区内采用“组团化布置”,在组团间植入讨论区、协作工位、电话会议室等灵活空间——既延续礼堂的公共属性,又满足当下多样化办公与社交需求,让老空间适配新场景。
增加南北两处楼梯,与环廊搭配形成上下自然联通的对话空间。
2. 平衡:科学驱动的“取舍之法”
我们通过多方位设计改善采光:三层侧墙面开口引入自然光,弥补二层光照短板;东西两侧扩大窗洞尺寸,增强室内光照度与舒适度;南侧增设天光装置,多维度解决日照不足问题。
立面开窗方案经专业日照模拟计算,在精准衡量对内部自然光提升效果的基础上,结合建筑外部形象统筹考量,最终确定外窗形式与尺寸。
此外,出入口布局、工位组团与流线规划、辅助模块定位等设计,均通过人流模拟计算验证:既保障功能设计的整体合理性,又优化了组团规模与辅助模块位置的使用便利性。
3. 装饰:结构透明性的“时代对话”
新增钢结构承担关键功能:中部原始大跨空间内,以托举与结构转换作用维系空间完整;南北两侧新空间则采用精细轻盈的悬挂体系,既展现现代建筑结构技术的精准高效,又最大化释放底层空间,为功能布局留足余地。
室内装饰秉持“克制表达”,弱化冗余设计,以“结构透明性”为核心:让新增钢结构与原有砖、混凝土结构的肌理及构造逻辑清晰呈现,通过不同时代建造技术与建筑形式的对话,凸显空间历史层次。
整体设计以结构与建构美学为核心,借钢结构力学美感、新旧材质碰撞张力及空间建构逻辑,塑造室内独特美感,实现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五、 尾声·时光新程的温暖延续
时光如水,冲刷着建筑的肌理;岁月如歌,沉淀着集体的记忆。中国建研院礼堂的修缮,不是一次简单的“更新”,而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一次对记忆的守护。在城市更新的实践进程中,老礼堂的活化利用成为一次颇具成效的探索。如今,它不仅延续着对过往时光的见证,更以全新的姿态融入新时代发展脉络,将持续陪伴中国建研院人,在奋进之路上书写更多成就与荣光。
设计图纸 ▽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建研院礼堂修缮项目
设计方: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设计时间:2021年—2023年
完成年份:2024年
设计主创:王祎、于淼
设计团队:
项目总顾问:肖从真、孙建超、王军
项目负责人:王祎、卢建、于淼
建筑:卢建、管静、于淼
结构:高杰、姜鋆、杜文博、左书豪
给排水:张铁军、徐凯晨
暖通:杨忠凯、白思彬、唐进京
电气:姜新超、周博伦
室内设计:高鑫、于淼、刘明豪、任远、李科良
照明:胡芳、马赞堡
幕墙:刘京卫、周极松
项目管理:卢建、高鑫
项目地址:北京市朝阳区
建筑面积:1934平方米
摄影版权: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夏至、王瑞涵、黄家文
撰文:于淼、解潇伊、王祎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恩施崖洞咖啡馆|孔祥伟工作室
下一篇:河南省科技馆新馆,环境智能建构 / 同济院麟和建筑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