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西南的成都及其所在的川西平原,近些年来,已然成为继东南沿海之后、中国当代建筑实践又一备受关注的实验场。
在前两篇地图“成都:日日是好日”“成都:新房子”的基础上,我们又再补充了一批近来新建成的项目;适逢“五一”小长假即将来临,如有时间,不妨去成都一探。
成都建筑漫游地图(编者绘)
01
成都熊猫新舍
设计:EID Arch姜平工作室,2021
坐标:成都市成华区熊猫大道1375号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熊猫新舍位于成都市北郊的茂林修竹中,毗邻北湖生态公园、成都植物园,拥有得天独厚的原生态自然环境。熊猫新舍隶属于成都国家大熊猫研究繁育基地园区内的扩建项目,占地12,809平方米,涵盖动物行为研究、科普教育、旅游观赏等多样化的复合功能。
依托场地内延绵起伏的丘陵地势,总体规划顺应在地环境,将四个几何圆形的母题空间融合于溪谷之间,创新性地打造一种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之间和谐共生的交互模式。中央庭院作为大熊猫主要的户外活动场域,与自然实现最大程度的亲密接触;室内配备恒温空调系统,模拟自然生态的气候条件,为大熊猫提供适宜的栖居环境;环廊式的建筑嵌入自然地形中,构建多样化的视域条件,为游客营造沉浸式的场景体验。熊猫新舍将溪谷林壑之间的建筑与景观有机融合,随着地势的起伏延展成绵延不断的大地艺术图景。
建筑外立面及栈道的设计借鉴竖向的节律,回应茂密竹林的自然特性。外墙的设计采用本地制造的木纹格栅、铝材等可持续的建筑材料,并结合在地性的建造技术,营造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的建筑空间。现浇混凝土墙烘托出熊猫形象的野外生存氛围,在材质与色彩上融入自然,同时消解了建筑的体量感。
02
成都自然博物馆
设计:PC&P+中建西南院,2022
坐标:成都市成华区成华大道十里店路88号
设计团队对成都文化元素“蜀山、蜀道、蜀水”进行深入研究,最终总结出“源自蜀山的建筑形态、模仿蜀道的游览体验、独特的石材穿孔板、呼应蜀水的滨水景观设计”四种异途同归的在地化设计策略。
其中,蜀道通过“恐龙盒子”的形式呈现于建筑中,以相似的方式悬挂在“石块”一侧,连接起建筑的二层和三层。“恐龙盒子”的设计营造出一种冒险感——倾斜、互动性的空间将展览串联起来,人们在向上走的途中,便会从头至尾地穿过这些“恐龙盒子”。未来将会有各种展品摆放其间,或悬挂在天花板上,或置于地板上,将以浓厚的神秘感激发出游客的探索热情。
岩石形状之间的裂缝是通透的阳光空间,人们在这里可以思考、观察和互动。这些介于岩石之间的空间突出了展区之间视觉和物理的联系,同时加强了建筑本身与城市、街道、景观和运河之间的关联。
03
中车成都机车车辆厂旧址一期改造更新
设计:中国院本土设计研究中心,2019
坐标:成都市成华区东瑞一路11号楼
项目位于成都市成华区二仙桥的机车车辆厂原址,改造设计的重点是整个厂区内最核心的一个地块,占地约3.5公顷。三座厂房集中在地块东侧,紧密相连,从北至南依次为联合车间、组合车间和柴油机车间。
改造设计以列车车厢为概念母题,通过桁架结构和轻质表皮构建一座座“车厢”型单元,容纳文创办公一类较为安静、私密的功能,彼此延南北向错动排列,与东西走向的厂房及轨道形成垂直交错的布局。“车厢”之下的首层空间是由玻璃界面围合而成的一座座店铺,店铺之间是各自的外摆区和公共空间。厂房外墙多数予以修缮保留,屋面则全部替换并随机设置玻璃天窗。高处的“车厢”和首层的玻璃体一同作为新介入的肌体被置入到“外壳”中,新旧映衬。
拆除屋面后的组合车间取名“四季花园”,意在塑造一个无论何时都能充满自然生气的城市客厅:在保留原有绿色水磨石地面的基础上,局部切出大小不一的若干区域,或为绿丘,或作水塘;在框架柱之间架设的栈道、平台和楼梯,为游人提供了不同寻常的空中体验,既可远望一期改造的整体面貌,也可近观贴近框架柱栽植的水杉。
04
% Arabica成都宽窄巷子店
设计: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2020
坐标:成都市青羊区井巷子16号
面对富有历史底蕴的老宅,建筑师从尊重场地精神的角度出发,试图将成都独特的气质融入和延展在空间之中。宽窄巷子的市井烟火气息,老成都休闲的生活节奏,都对设计产生了影响。
房屋中庭区域原先加建的屋顶被去除,让老宅恢复三面房子围合内院的布局。同时将柱子表面的深色油漆打磨掉,呈现原木真实的颜色和质感,并用金属构件对木结构进行局部加固。
宅院初现它原本的样貌后,整个中庭设计成简洁现代的白色水池,客人从主入口进入,眼前是一池平静的水面,瞬间摆脱城市生活的喧嚣繁杂,一下子进入了宁静安逸的空间氛围。水池周围是一圈围合的落地玻璃,将自然光线最大化地引入室内, 空间整体的通透性也在视觉上带来一种流动感。围绕水面设有一圈吧台座位,客人围坐在中庭四周,彼此间形成了一种亲近的关系,而面前的水面又带给人一定的距离感,这样互相看到与被看到的特殊体验感,也增强了公共空间的趣味性。
05
成都SKP
设计:Sybarite,2022
坐标:成都市高新区天府大道北段2001号
成都SKP是亚洲最大下沉式建筑,地上的公园景观与下沉式高端零售,通过亲自然的设计理念彼此相融。项目将时尚、科技、艺术与设计相结合,成为高端零售业和城市建设的崭新里程碑。这一综合性的整体规划项目,由Sybarite与James Corner Field Operations、Arup、Speirs Major、Buro Happold、Eckersley O'Callaghan及The Fountain Workshop合作完成。
成都SKP亦是重要的TOD项目(公共交通导向型开发项目)——4条地铁线路在此交汇,这一重要的交通枢纽被创新地与地下高端零售综合体及地上生态公园结合,实现一体化开发。
如设计中蕴含的“平行世界”隐喻,项目中有许多并存的体验等待发现——从地上的公园景观处进入,以织锦为灵感串联起33处自然景观,让顾客的每次到访,都有新的路径和独一无二的体验。项目坐拥开阔的地面生态景观,而地上的公园和下沉式的建筑空间是两个相连接的世界。由上至下,仿佛跃向纵深的峡谷——零售、餐饮生活方式、艺术与体验持续而充满变化性地出现,同时亦由连贯的设计主线串联。在同一生态景观下,多元和可能性成为了现实。
06
LA CADIERE天际
设计:SCDA Architects,部分建成
坐标:成都市天府新区天府大道南二段与武汉路西段交叉口
项目坐落于一个尽享绿色景观资源的城市坐标上,基地被230公顷中央公园所环抱,同时毗邻着风景秀丽的湖畔绿地。基地内塔楼耸立,视野纵深绵延数十公里,从湖畔绿地到中央公园,进而眺望未来城市中心,最后映入眼帘的是落于地平线处的龙泉山。
建筑师从城市设计的层面入手,着力塑造一条连接基地与湖畔的景观步道。随着景观步道的延伸,三座塔楼沿途矗立,直至景观步道连接至湖畔绿地。随步道行至湖畔,翘首回望,映入视野的是三座高塔所勾画出的优雅的城市天际线。被折叠起伏的景观平面所围合出来的广场,为公众活动提供了宽敞的空间。其间层叠的绿色植物,也为休闲漫步的人群提供了幽静的环境。
塔楼群拔地而起,凸出的陶板装饰线条垂直向上,映衬塔楼振奋向上的形象。毗邻公园,塔楼的视野是居者独享的景观资源。LA CADIERE天际无疑将成为成都新的城市中心的一处新地标,一处具有鲜明建筑形象与无可比拟的景观资源的地标。
07
天府国际会议中心
设计:汤桦建筑设计,2020
坐标:成都市双流区蜀州路3333号
建筑师用酒店、商业等更具城市性的功能和城市对话,在沿秦皇湖一侧建构了一个水平延伸的、超尺度的空间,一个仪式性的界面。建筑犹如成都平原延绵伸展地平线的截取,与CBD中心的677米超高层塔楼共同定义天府新区的地域坐标轴。
成都的传统民居平面组织开敞自由,常用檐廊和柱廊联系多个空间。在这个语境下,出檐深远、临湖架空的424米檐廊成为了一个具有公共性和多义性的檐下大空间。与会者从“檐廊”前厅的主入口进入开放的景观通廊,穿越与前厅平行的“花厅”——带状庭院,而后通过廊桥进入各个会场。“檐廊”——“花厅”——“堂屋”的入场逻辑营造出多层次的仪式感,同时有效疏导会议人流。檐廊借景引气,秦皇湖演化为水景,结合川西林盘、石板、竹木、银杏等多样具有成都色彩的元素抽象组织进建筑的景观系统。
檐廊的屋架系统来源于中国传统民居的抬梁式结构,又做了进一步的变异和抽象。超长的建筑体量传达出一种现代建筑的尺度。屋顶中段有一处起伏,涟漪一样晕开,形成秦皇湖景色特殊的框景。
08
中建滨湖设计总部
设计:中建西南院,2020
坐标:成都市天府新区兴隆街道湖畔路北段1071号
以探索夏热冬冷地区的近零能耗办公建筑设计为目标,中建滨湖设计总部构想了一种灵活且人性化的办公空间,在合理的规模控制下,综合平衡被动式设计、主动式策略和可再生资源利用,以低能耗换取室内舒适度,采用适宜性技术回应自然,营建低碳环保的内外环境。通过测算,项目投用后夏季能耗将低至42kwh/㎡左右,冬季能耗将低至4-8kwh/㎡左右,仅为常规办公建筑能耗的1/4。
建筑采用模块化设计,来构建一种适应未来变化需求的可持续的空间模式。通过调研设计院各部门的人员规模和工作特点,寻找到适合大小部门需求的空间“公约数”——每个单元模块为33.6米×33.6米(约1000平方米),轴网均采用8400毫米×8400毫米,再将多个33.6米见方的单元模块进行组合,根据不同需求进行区域划分。建筑内部的核心筒集中设置在模块一侧,形成了“服务空间”和“被服务空间”的分化,“被服务空间”空间开阔连续,方便未来弹性调整。同时,空间的模块也为机电系统的模块化、标准化提供了前提与基础。
兴隆湖所在区域原是鹿溪河流域的一处滞洪洼地,基地处于泊岸边,原始地形北高南低。设计留存了这一原始地形的记忆,以双首层入口和南向退台的方式,构建了贴地生长、向湖面沿展的形态,回应场地的阳光、雨水,以及来自湖面的风。单元模块的拼接,形成凹凸进退的外界面,增加了建筑与自然的接触面长度、促进了环境交互。方案阶段利用BIM模型进行模拟分析,可根据朝向进一步细分立面采光、隔热、透绿的性能。
09
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宁良厂房)改造
设计: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2017
坐标:成都市大邑县迎宾路2段319号
华侨城创意文化园由安仁镇原宁良汽配厂改造而成,用做永久性艺术展场。不同于当今流行的“爆改”,本项目采用“减·省”的设计方法,尽量把原有的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的资源,以尽量少的动作达到尽量大的效果,同时解决工期短、预算紧张的现实问题。材料语言采用当下普适与地域传统结合的方法,兼顾国际性与地域感。
本文编排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版权归摄影师或来源机构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联系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以跑道串联空间:北京用友运动中心 / DAGA大观建筑
下一篇:中建西南院新作:龙泉中学体育馆,多元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