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一片无论是在自然地理或是文化传统上,都具有极高辨识度的土地。
面对如此壮阔的自然,如此虔诚的藏文化,当代建筑在这片土地上会呈现出一番怎样的面貌?
从博物馆到医院、码头、观景台,一起来看当代建筑“进藏记”。
西藏自治区建筑漫游地图(编者绘)
01
行者·黑帐篷
设计:PURE Architecture,2018
坐标:西藏自治区当雄县羊八井镇
项目位于当雄县境内的羊八井镇,从拉萨通往纳木错湖的必经之路上。这里也是观赏7100米高念青唐古拉山主峰的第一个点。基地周围是作为游牧保护区的羌塘草原,不仅有着优越的生态条件,更存留着如黑帐篷这样典型的藏北游牧文化象征。
建筑主入口处是一个下沉广场,形体从这向两端逐渐升高。起伏的形体,结合建筑立面采用的黑色塑木板,仿佛从地上生长起来的一个黑帐篷。V字型的空间布局,向外打开,拥抱着羌塘草原和对面起伏的群山,将无限风光尽收眼底的同时,也自然地融入周边环境。
7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中,包含了餐饮、如厕、文创产品展售和主峰观景四大主要功能。V字型的两条廊,其中面对主峰的一条是观景平台,另一条是餐厅与洗手间。从入口的下沉广场到最终的心灵邮局,访客内心的状态也经历了从谦卑、寂静、朝圣、祈福、感悟、自在到传递共七个过程。
02
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设计:深圳华汇设计,2018
坐标: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文成公主实景剧场
项目基地位于新开发的慈觉林文创园区,地处由拉萨河谷向南延伸形成的平缓地带,向北与拉萨老城隔河谷相望,东西南三面被山体环抱。
设计以“天路”作为基本概念,暗合了藏地独特的自然和文化基因。“天路”概念体现为三个层面:首先是物理层面的行走路径,提取自布达拉宫之字形步道的原型,经过抽象的演绎,构成了从场地入口迂回上升进入建筑以及在博物馆内部螺旋攀升的基本空间动线。其次是空间叠加带来的特殊体验的路径:博物馆建筑原型从大昭寺主殿演化形成,当这种内向而稳定的空间结构和由天路概念形成的参观路径相叠加后,在人与物理空间之间形成了非常多样化的关系。这种特殊的空间经验自然而然地引发了人们心理和情感层面的微妙变化,就成为“天路”的第三重意义——心路。
参观者经过艰苦的攀爬,一路领略了藏地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终达成和布达拉宫跨越时空的对望。这是一种对话,更是一种致敬,向伟大的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致敬,也向每个人心中那片圣地致敬。
03
西藏妇产儿童医院
设计:八作建筑设计事务所,2018
坐标: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堆龙德庆区柳梧新区察古大道
这所海拔最高的医院是青藏高原的第一所真正意义的儿童医院——西藏自治区妇产儿童医院。项目南北两翼分别是儿童综合楼和妇女保健综合楼,中央多彩的大楼是共享的医疗核心组团。南北两翼旋转22°角,以争取充分的阳光;屋顶采光可以确保室内充足的阳光,不需要开灯。
建筑的屋顶看起来像两条舞动的哈达,立面错落颜色的穿孔板灵感则来自多彩的藏文化。室内采用色彩分区系统,儿童部分用绿色,产妇部分用橙色,,色彩系统贯穿未来物品和文件管理。
04
娘欧码头
设计:标准营造+Embaixada,2014
坐标: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雅鲁藏布江与尼洋河交汇处
尼洋河与雅鲁藏布江交汇处自然风貌完整,风景秀丽,而尼洋河岸一带对现代化的需求也促进了基础设施和人文活动的逐渐繁荣。娘欧码头便在此拔地而生。方案旨在与地形和景观发生对话,让空间沿山坡自上而下,从海拔3000米的观景台沉降至海拔2971米的河岸,迂回错综,形成一条悠慢的走道。这条走道也因此串联和定义了空间之间的复杂关系,生成了一个又一个平台和内部场所。建筑的每一块空间也坚实地嵌入了周围的地势,协调着与人体间的微妙关系。
娘欧码头像是一个大地艺术作品,沿着等高线盘旋而上;又像一处历史遗迹,出现在荒野的山脚,仿佛揭示着这里和文明世界的联系从未间断。作为一个人造物,它强化了自然的存在,也令人们更为深刻地理解景观的本质。
05
尼洋河游客接待站
设计:标准营造·赵扬建筑工作室,2009
坐标: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达则村
尼洋河风光带是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旅游开发的一部分。作为景区的入口,建筑承担了售票、漂流活动更衣室和游客卫生间等简单功能。概念在平面图的推敲中逐渐成形,建筑形体和空间的几何特征把建筑和环境联系起来。以外轮廓包裹的不规则形体中“切割”出来的内部空间把流线问题转化成具有仪式感的空间体验。这个空间以一个不规则四边形庭院来连接建筑的4个开口,重新定义了景观体验的视角,并以此唤醒游客对风景的感知。
西藏的单纯的色彩有直指人心的力量,一个颜色的“装置”被引入建筑内部空间。西藏的矿物颜料被直接涂刷在毛石墙面上,颜色的转换强化了空间的几何转换。日出到日落,不同方向和高度角的阳光射入各个洞口。从建筑中穿过时,人们可以在不同的角度和时刻到不断变化的色彩效果。这些颜色没有西藏建筑文化中的象征性,它们单纯而抽象,这种抽象性和几何结合,形成“符号化”西藏的对立面,试图提出阐释西藏的另一种解答。
06
南迦巴瓦游客接待站
设计:标准营造,2008
坐标: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米林县派镇
接待站位于林芝地区米林县境内的派镇上,小镇海拔约2900米,东面是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瓦雪山和加拉白垒雪山,北面紧邻雅鲁藏布江,南面是多雄拉雪山,小镇的主街正对着由多雄拉雪山延伸下来的高坡。这里不但是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入口,也是重要的宗教转经线——“转加拉”的起点,是通往墨脱徒步旅行的出发点。
从形式上看,建筑并不显眼,它随形就势,由几个高低不一、厚薄不同的石头墙体从山坡不同高度随意地生长出来的体量构成,墙体内部是相应的功能空间,多数功能空间实际上半掩在山坡下。建筑的采光主要通过天窗解决,分为高侧窗与细长天窗两种形式;只在一层接待大厅朝向雅鲁藏布江及加拉白垒雪山的方向,和二层办公室朝向南迦巴瓦雪山的方向开了两个明确的景观视窗。建筑的门窗和室内没有使用任何常见的“西藏形式”门窗装饰。设计团队毫不回避南迦巴瓦接待站是一个当代建筑,如果人们可以感受到特殊的本地气质,那么这种气质是用本地材料通过真实而朴素的建造自然形成的,而不是“乔装改扮”的结果。
07
西藏墨脱气象中心
设计:EID Architecture,2017
坐标: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墨脱县
墨脱气象中心位于中国西藏林芝境内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基地周边群山环绕,景色壮丽。半山的峡谷之中,可远眺南迦巴瓦峰。墨脱具有独特的气候地貌特征,属亚热带雨林气候,降水量充沛,全年潮湿多雨;平均海拔只有1200米,最低处甚至仅115米。
由于周边建筑对项目基地形成独特的围合之势,气象中心设计总体布局采用了围合的格局,充分回应所处位置的景观与环境关系。院落的回廊顺应地域性气候,最大化景观视线的同时,结合当地居民对工作与生活的使用需求,形成一个相对内聚的院落空间。屋顶通过有序的曲折变化使建筑形态与对面的峡谷山体走势相呼应,同时充分考虑到在降雨量较大的时期迅速进行建筑排水。底层局部采用架空的设计手法,承袭当地杆栏式建筑特色,高低错落的隙间有效促进自然通风,同时丰富立面形态。
08
然乌湖国际自驾与房车营地
设计:小隐建筑,2017
坐标: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八宿县然乌镇
营地位于然乌湖拉热村,北侧318国道蜿蜒而过,南侧然乌湖如梦幻之境,是自驾旅行者观赏然乌湖美景的最佳停驻点。营地地形北高南低,最大高差约13米,地势相对平缓、开阔,景观视野绝佳。
营地集多种功能于一体,并包含176个小汽车停车位、5个旅游大巴停车位和7个房车停车位。总占地面积约70亩,一期工程建筑使用面积为2400平方米。
设计利用原有地形的高差,保证从湖边到318国道的各建筑依次抬高、互不遮挡;通过架空层高度调节,使得旅游服务中心主体建筑整体高于318国道6-8米,并在临318国道入口处设置约20米高的景观灯塔,从而保证项目安全性、昭示性和景观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为最大化观湖视野,综合服务中心主体建筑沿318国道横向折线延展约80米,临湖一侧为全落地玻璃,保证主体建筑临湖一侧绝佳观景视野。主体建筑由白色实体不规则线条和大量通透玻璃构建而成,通过平面和竖向的造型变化最终以缓坡坡道重新与地面连接。
09
松赞来古山居
设计:STUDIO QI,2019
坐标: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八宿县然乌镇来古冰川来古村
山居坐落在海拔4200米的高原,面对原始村落和古冰川群。为不打扰村落,建筑小心地嵌入悬崖中,从村落边看只有一个小小的入口;另一侧则直面冰川,呈现一种敬畏的姿态。为了解决建造期间的供氧和建造质量问题,设计团队决定采用模块化建造方法。43个高性能生态模块从上海经拉萨,运到然乌现场。在悬崖操作面上,吊装车背对模块,全凭声控把整体的误差降到三毫米之内。整个项目由来自二十多个国家地区的团队共同完成,运用了先进的模块结构技术和环保材料,使这个几乎无法实现的建筑得以呈现。
可以完全适应4200米海拔低氧环境的旅行者很少,因此山居内设置了完整的供氧系统,上下贯穿各个空间,使之达到2000米海拔的含氧量。同时在室内设计上选用亲切的麻料触面和敦厚的家具设计,在来古严峻的自然环境下为旅行者营造出温暖、可依赖的居住体验。
10
西藏怒江72拐峡谷观景台
设计:小隐建筑,在建
坐标: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八宿县G318线
G318有“中国最美景观大道的美誉”,“怒江72拐”亦称“天路72拐”,是川藏南线G318必经之路,因道路弯多路险而闻名。观景台选址于72拐和怒江峡谷之间一处悬崖之上,北侧318国道蜿蜒而过,南侧怒江咆哮东流,四周雪山环绕、黄土苍茫。
观景台以“72”拐盘旋转折的道路线型为设计来源,在100多米落差的怒江峡谷悬崖峭壁之上,向外悬挑27米,地面铺设全透明安全玻璃,使途经此地的自驾人群深度体验怒江峡谷的壮美狂野。建筑形体设计简洁利落,采用钢桁架结构体系及钢框架结构体系,选用高强度钢材。藏红色耐候钢板既是对藏地色彩文化的回应,也从周边环境中脱颖而出。通过耐候钢板、玻璃幕墙的有机组合,形成丰富的材质变化,与周边粗犷的山水形成对话与共荣。
主观景台集接待中心、展览馆、悬崖餐厅、多功能超市、公共卫生间等功能于一体。项目规划设计了跨江滑索、悬崖秋千、悬崖观光电梯、挑战桥、跨江玻璃吊桥、登山栈道等观光游乐设施,使整个项目具有更丰富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本文编排版权归有方所有。文字来源事务所官网,图片版权归摄影师或来源机构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联系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晃神儿空间 | 阿那亚戏剧节“候鸟300 ”海滩临时美术馆
下一篇:湖南师大逸夫图书馆改扩建:场所记忆的再叙 / 湖大设计研究院原筑设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