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9日,继参展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之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上海创盟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主持建筑师袁烽个展于德国柏林建筑画廊拉开序幕。本次展览以“Collaborative Laboratory建筑实验室”为主题,将创盟国际近15年来致力于将世界领先的研究探索应用于中国本土实践项目的成果进行展示。
| 兰溪庭 |
兰溪庭坐落在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内,由三进院落空间构成,它们分别承担了餐饮、内院和私人会所的功能。水墙的设计源于对水这一灵动自然意境的一次数字化转译。水在时间维度上趋于静止时的瞬时动态通过运用算法捕捉,最终选择了青砖这一传统建筑材料和极为普遍的错缝砌筑来对其进行转化。
通过对5种预先设计的模板数值的排列归类,实现了砖隙的渐变效果,同时将砌筑模式加以概括;而实际建成的效果也印证了光影下砖的纹理所具有的水的流动感。这一数字化设计结合低技建造方式实现数字化建造效果的思路体现了数字技术与本土建造材料和建造模式的结合。
| 松江名企艺术园区 |
该项目位于上海郊区松江新桥镇。设计以回应地方性文化特色,以及塑造新的城市空间特色为构思起点。通过整合步行街区与绿化体系来整理空间布局关系,并将综合社区办公室、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交流等功能组拼在一起,试图设计创造一个多层的高密度的混合型艺术产业园区。
在建设单元方面,如何降低成本材料及与数字化设计相结合成为了设计的重点,因此采用了直白的几何逻辑理性,通过简洁的构造方式,实现了传统材料的当代价值。通过对梁、柱、板等基本建筑元素的细节化处理,让结构直接呈现出建筑的本真之美。红色页岩砖、玻璃和混凝土等材料彼此真实反映了建造关系,营造出了一种朴素和简洁的整体性氛围。传统的拉伸和头砖铺设的方法由非线性计算逻辑设计进行了重新解释。
| Fab-Union艺术空间 |
Fab-Union Space是位于上海徐汇滨江西岸文化艺术区一栋 300 多平方米的小建筑。建筑界面相对透明,这样使得结构的表现力可以在建筑的外部被读出。
为了减少整个项目的投入并提高整个空间的效率,整个项目在横向被划分为两个长向空间。两侧不同标高的楼板通过两堵混凝土墙支撑,在最大化使用面积的同时,为展览、办公等未来的可能使用情况提供相应的灵活性。通过竖向交通空间的巧妙布局引导重力,楼梯空间成为了整个建筑的中部支撑,使得传统意义上的结构—交通这种二元化的建筑要素得以同化。交通动线和重力的传导在空间和形体上互相制约而彼此平衡,又自然地成为了空间塑形的基础。
| 池社 |
池社是1986年由张培力、耿建翌等人成立的一个艺术团体,其在上海徐汇西岸文化艺术示范区的空间重生代表了一种现实主义的态度。建筑外围采用了和老建筑相协调的青砖,形成其面向园区的主要界面。
入口位置的轻轻一掀产生的褶皱肌理既成了房子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形式处理,又表现了建筑物的基本“表情”:既背靠传统,又表达当下文化态势的一种身位。为了完成这样一个传统工艺无法精确实现的砌筑方式,设计团队借助工作室专项研发的机器臂砌筑的工艺,实现了先进数字化施工技术在现场完成真实建造的首次尝试。回收自老建筑的古老灰砖与先进的机械臂在场建设工艺相结合,产生了一个具有张力的曲面形态,表现了池社的勃勃生机。
| 竹里 |
竹里是2017年初在四川崇州道明镇完成的一个乡村社区文化中心。这个在乡郊田野上盘旋着的青瓦房,实际上是由70%轻型预制的钢木构架支撑起的一个内向重叠的环形青瓦屋面,而盘旋的屋面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两个内向的院落,为室内提供了丰富的景观层次。
高预制化率使得项目现场施工总共只用了52天。设计构思试图合理融入原有场地、周围村落以及自然生态资源,探索城市与新乡村建设的互动,实践新建造技术与当地手工艺的紧密结合,以及将传统营造技艺与预制工业化等不同层面的问题实现融合。
柏林建筑画廊(Architektur Galeria Berlin)是全球为数不多的私人画廊空间,近年来逐渐成为欧洲当代建筑最主要的展览场地之一。为了创造其作为文化反思据点的独特地位,柏林建筑画廊每年展出六个由知名国际建筑工作室带来的主题展览。受邀参加的展览都将为画廊进行专门的空间设计,带来沉浸式的观感体验。
创盟此次展览意在呈现创盟作为研究性建筑实验室的工作状态和成果。这是创盟一直追寻的、在项目背后介于研究和实践之间的全新工作模式:从最开始对材料特性的研究试验、到日常物件的生产模仿,从实验性展厅的设计搭建、到建筑尺度的突破性尝试。正如鲁安东教授在《时代建筑》中评论“竹里”项目时所说,“通过将研究条件与实践条件的分离,重构了建筑学的知识生产方式:通过对边界条件的设定和对可能性的实验,使得建筑设计可以更加准确、系统、理性和有效地被思考。”
以袁烽长期研究并付诸实践的改性塑料3d打印技术为基础,本次展览为建筑画廊空间量身定做了长9.6米、宽1.6米的3d打印展台置于展览空间中央。展台造型以中国山水为原型进行解构和重塑,并将5项建筑作品模型(兰溪庭、松江名企艺术园区、Fab-Union艺术空间、池社、竹里)融合置入其中进行整体呈现。
配合中央展台及作品,展览选取5张代表性图片放大,试图营造体验式场景。包括上海西岸“Fab-Union艺术空间”混凝土空间、“池社”现场机器人砖构入口、上海创盟工作室里的机器人工厂空间、以及还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展出的“竹里”屋顶木构模型和室外展亭“云市”。
展览同期还推出了创盟与Oscar Riera Ojeda合作,于海外出版的同名新书Collaborative Laboratory。该书主要内容分为:生产的空间——技术与哲学;赛博操作——人机协作;平滑渐进——材料与建构;实验室生活——研究型实践四部分,梳理创盟过去15年间在实践立场、方法论上的转变。哈佛大学教授、建筑史学家和理论家安东尼·皮孔 (Antoine Picon)为本书作序,建筑师及理论家Alejandro Zaera-Polo,纽约策展人及评论家Vladimir Belogolovsky,ETH建筑学院院长Philip Ursprung,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Neil Leach分别为书中四部分撰文。
Archi-Union Collaborative Laboratory
开幕式:2018年7月19日,19:00
欢迎致辞:Ulrich Müller,柏林建筑画廊总监
介绍:Vladimir Belogolovsky,纽约策展人及理论家
对话讨论:2018年8月23日,19:00
袁烽,上海创盟国际主持建筑师
对话嘉宾:
Philippe Block,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建筑结构教授
Achim Menges,斯图加特大学智能设计与建造学院教授
Philip Ursprung,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建筑学院院长,艺术史与建筑史教授
展览:2018年7月20日—8月25日
版权声明:本文由主办方授权发布,欢迎转发。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186****7652
6年前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