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埃及笔记(三):发现努比亚

埃及笔记(三):发现努比亚
作者:张弛 | 编辑:李菁琳;校对:李菁琳 | 2021.05.25 11:58

本篇是建筑师/摄影师张弛的 埃及笔记 系列第三篇,来到尼罗河第一瀑布向南的努比亚。这里虽与埃及世代为邻,共存、碰撞、相互影响,但最终没有融合。而由于先民不善记录,古国的兴起与消亡至今仍是一个谜团。

 

举世闻名的“被搬迁的神庙”——阿布辛贝神庙,就位于这里。下面跟随张弛的记录,一起走近神秘的努比亚。

 

拉美西斯二世像,阿布辛贝  ©张弛

努比亚作为一个地理概念,是指从阿斯旺的尼罗河第一瀑布向南,直至苏丹首都喀土穆的尼罗河两岸的区域,可视为埃及人和非洲黑人之间的过渡。这里生活的努比亚先民在古埃及南方建立了库施王国,他们悄然兴起又悄然消亡,没有留下太多故事。我们对他们历史的了解,主要来源于古埃及人的记述。努比亚这个称谓亦来源于埃及人的叙述,正如埃及这个称谓来源于希腊人的叙述一样。

 

努比亚的区域示意 笔者绘

 

▌埃及与努比亚

 

古王国时期,埃及开始向南扩张,与努比亚人相遇。埃及人垂涎于努比亚境内丰富的黄金蕴藏,不断发动远征,直到中王国时期才控制了下努比亚地区(尼罗河第一到第二瀑布之间)。中王国末期,埃及内乱,库施乘隙收复下努比亚。新王朝时期,努比亚重又成为埃及的一个行省。

 

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再次陷入内乱,进入所谓第三中间时期。库施因此重新获得独立,建立了以纳帕塔为中心的政权。公元前8世纪中期,阿拉拉统一了库施,被公认为库施王国的创始人。

 

公元前750年,库施国王卡什塔占领了上埃及的最南端,他的继任者皮耶则通过一场战役将整个上埃及地区征服,但并未在那里实现持久的统治。公元前712年,皮耶的兄弟沙巴卡登位,征服了埃及全境并把首都从纳帕塔北迁至孟菲斯,建立了埃及历史上的第二十五王朝。这个外来王朝在埃及的统治范围在学术上有一定的争议,不过上埃及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努比亚控制的,而其对下埃及的控制则不是非常确定。约公元前660年埃及在亚述人的帮助下将努比亚人逐出埃及。

 

用来盛放木乃伊内脏的罐子,开罗博物馆  ©张弛 罐子的盖子装饰着努比亚人的脑袋
饰有努比亚假发的木乃伊棺,开罗博物馆  ©张弛

 

▌象岛

 

象岛与阿斯旺市隔河相望,是努比亚人传统定居区域的最北端。它在古埃及语里被叫做“Jeb”,意为大象或象牙。希腊化时期,该岛被称为“elephantine”,这个名字一直延续到今日。之所以被称为象岛,有两种说法:一则岛边的岩石形似尼罗河中冒出的象背,二则此地古时是象牙贸易的转运点。

 

象岛、尼罗河和对岸的阿斯旺  ©张弛 对岸的土红色酒店阿加莎·克里斯蒂曾住过 她在那里创作了《尼罗河上的惨案》 同名电影也在该酒店中取景

象岛长约1200米,中部宽约400米,较高的地势和坚硬的花岗岩,使岛上的居民和农田免受洪泛和水土流失的威胁。岛南部是从史前到伊斯兰初期的废墟,四千多年的历史在这里层层地堆叠:神庙、农舍、仓库、民宅、街道、城防工事、城门、衙门、码头、墓地、测量水位的标尺,甚至还有一座旧王国的小金字塔。此地曾是埃及的南部边陲重镇,来自非洲黑人区域的珍奇从这里被转运到富庶的埃及,阿斯旺周围开采的昂贵的花岗岩从这里被运往金字塔和神庙的施工场地,一支戍边的部队占据着坚固的堡垒,抵御努比亚部落的侵扰。中王国时期,法老把疆域向南扩展,象岛不再作为边境城市,却仍是重要的贸易枢纽和港口。中世纪以后,人们停止在该处居住,于是这些古老的废墟被保留下来,没有被更新的建筑吞噬。

 

尼罗河西岸的“风之岭” ©张弛 半山腰上是阿斯旺及象岛贵族的众多墓穴和罗马时代的要塞,山顶的白色亭子是一位穆斯林的陵墓
象岛上的努比亚民居  ©张弛

也许因为这里是埃及人传统居住区域的最南端,象岛被埃及人视为尼罗河源头之神库努牡的居所。这位神祇同时也扮演着造物之神的角色,类似于中国的女娲,祂用陶土制作出小孩的身体,放入母亲的子宫。祂和祂的妻子洪水女神萨提特和女儿河流女神安努克忒合称象岛三联神,在象岛上各有神庙供奉。

 

象岛上的萨提特神庙  ©张弛
象岛上的萨提特神庙  ©张弛

▌拉美西斯二世

 

拉美西斯二世出生于约公元前1302年,十四岁时,被父王任命为摄政王,20多岁时正式即位,从公元前1279年至公元前1213年统治埃及长达66年零2个月。这个记录显然超过了中国历史记载的所有帝王,何况他生活的年代相当于中国的商代。

 

拉美西斯二世的木乃伊 可在开罗博物馆瞻仰 图源网络

拉美西斯二世是第十九王朝的第三位法老,也是塞提一世和他的皇后图雅的次子。拉美西斯近90岁的人生中有八位王后和一百多名子女,其中他难忘的是首任王后妮菲塔莉。

 

这位法老曾率军从尼罗河第一瀑布出发攻入努比亚,并建造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来纪念自己的丰功伟绩,包括著名的阿布辛贝神庙和被称为Ramesseum的停灵庙。他在埃及历史中扮演的角色,或多或少类似于我们熟悉的汉孝武帝刘彻:一则他们的统治时间都很长(刘彻在位53年,是康熙以前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二则他们都身处帝国最鼎盛的时期,三则他们都积极对外扩张并大兴土木,四则他们的巨大开支都导致了国家的盛极而衰。

 

少年拉美西斯二世像,开罗博物馆  ©张弛

 

▌阿布辛贝的发现

 

在罗马和拜占庭时代结束后的几个世纪以来,阿布辛贝的神庙一直在欧洲旅行者的视野之外。他们很少来到尼罗河上游的努比亚。即使1798年至1799年间陪同拿破仑的法国埃及探险队,也未能向南接近阿布辛贝。

 

瑞士学者和冒险旅行家Jean Louis Burckhardt是第一个发现阿布辛贝神庙的欧洲人。他伪装成阿拉伯人,化名谢赫·易卜拉欣在中东和北非进行了多年的探险。1813年,当他在人迹罕至的阿布辛贝发现神庙时,神庙立面的一大半被巨大的沙丘掩埋,入口也被堵塞。1817年,冒险家和业余考古学家Giovanni Battista Belzoni来到阿布辛贝,请人疏通了入口并进入了圣殿。此后象形文字研究学者Jean-François Champollion和德国埃及学的创始人Karl Richard Lepsius更精确的科学记录,以及英国画家David Roberts游历埃及时创作的绘画,加深了欧洲公众对阿布辛贝的印象。如今阿布辛贝的图像已与金字塔和斯芬克斯像齐名,成为埃及的名片之一。

 

David Roberts描绘的阿布辛贝 图源网络

阿布辛贝远离城市且尼罗河游轮无法到达,所以埃及政府在该处专门为游客建造了一座机场以及配套的小镇。不过大多数游客还是选择从阿斯旺乘坐巴士,进行同日往返的旅程。笔者就乘坐了一辆黎明前出发的小型巴士,经历在沙漠中3个多小时的旅程,来到了这里。

 

鸟瞰阿布辛贝 图源网络
阿布辛贝与阿斯旺的位置关系 笔者绘

 

▌被搬迁的神庙

 

英国人在1898年至1902年间建造的阿斯旺低坝因为设计局限渐渐不敷使用,埃及总统纳赛尔革命后,在1952年开始了新坝的设计。这个被称为阿斯旺高坝的新坝在1960年开始施工,并于1964年一期工程结束后开始蓄水,直至1976年达到设计水位,在其上游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蓄水湖——以总统的名字命名的纳赛尔湖。该湖为埃及人提供着无休止的淡水,而定居在该区域的努比亚人却不得不迁走,他们世代居住的数百个村庄被淹没。与此同时,在纳赛尔湖区域内的文物和古迹也面临着被淹没的困境。1960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指示和赞助下,对该区域文物和古迹的抢救工作展开了。25座古迹被整体转移或赠送他国,这其中最受世人瞩目的无疑是阿布辛贝神庙(当然还有菲莱神庙)的搬迁工程:神庙被分解并搬迁至180米外的一个比原址高出65米的场地。

 

阿布辛贝神庙原先坐落的地方就在这湖水中 ©张弛

经过长期的计划,由德国工程公司Hochtief作为项目管理,阿布辛贝神庙的搬迁工作于1963年开始了。首先,原址周围设置了围堰,以抵御逐渐上升的纳赛尔湖的水位。为了便于施工,神庙周围的杂石被移除。接着,阿布辛贝神庙被锯成可被搬运的大大小小的石块,并被登记和分类。这些石块中最重的约30吨,而大多数石块都比较小,重量在12至20吨。

 

分解搬运 图源网络

在新址,坚固的混凝土支撑结构已经完工,石块在这里被重新组装,覆盖在混凝土结构外侧。于是阿布辛贝神庙以及周围的山体在新的地址被恢复了,只是多了一些被锯开又重新粘接的缝。

 

重新构建 图源网络

 

▌大岩石神庙

 

在阿布辛贝的两座岩石神庙中,较大的一座是拉美西斯二世的太阳神庙,供奉着卜塔(造物神)、拉-哈拉赫特(太阳神)、阿蒙-拉(众神之王)和拉美西斯二世本人。阿布辛贝神庙建成时,这种在岩壁上开凿的神庙是一种新形式,而此后也不再有类似规模的岩石神庙了。

 

阿布辛贝大岩石神庙的剖面和平面 图源网络

平坦的岩壁前是四座巨大的拉美西斯坐像,它们被完全按照原址的状态恢复,因此入口左侧由于古代地震损毁的坐像没有被修复,它坠落的躯干依旧躺在地上,就像整个神庙没有被移动前的样子。这些巨型的坐像头上顶着上下埃及的双重王冠,额上缀有埃及眼镜蛇,下巴上是庆典时才会绑起的法老须,腿边点缀着王室成员的小型雕像。整个神庙立面的最顶端,装饰着一排狒狒的浮雕,它们因为在日出时发出啸叫而被认为是太阳的迎接者。

 

大岩石神庙立面  ©张弛
拉美西斯坐像腿边的小像  ©张弛

入口正上方的壁龛里,是一座带有猎鹰头部和太阳盘的拉-哈拉赫特立像。祂的左手持着缀有狼头的手杖,代表力量;右手持着缀有玛亚特女神的手杖,象征真理和正义。入口前两侧的基座上刻着被缚成一串的俘虏形象,左侧是来自努比亚的俘虏,右侧是来自亚洲的俘虏。

 

壁龛里的拉-哈拉赫特像  ©张弛
来自亚洲的俘虏  ©张弛

第一个房间是17.7米 x 16.5米的大厅,由8根10米高的奥西里斯柱支撑。在大厅的北翼,描绘着著名的战争场面:卡迭石之战。中东的两个军事强国——埃及和赫梯 ——的扩张势力在叙利亚重叠,因而引发战争。双方的最高统治者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和赫梯王穆瓦塔利,亲自参加了战斗。战役一开始,埃及的四个军团只到达两个,赫梯通过突袭其中一个军团而使埃及军队失利,法老亦身陷重围。等到埃及的另外两个军团抵达,才挽救了颓势,击退赫梯军队,随即撤出卡迭石。这次不算特别成功的军事行动在埃及国内被叙述为一场伟大的胜利,相关的战争的场景在多个神庙中被反复描绘,除了阿布辛贝神庙,也包括卡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这个入口大厅的两侧还可以通往数个类似隧道的房间,据信是圣物和贡品餐具的储藏空间,自古王国以来,这种布局就已经很普遍了。

 

大厅里的奥西里斯柱  ©张弛
大厅里的浮雕描绘的战争场面  ©张弛
低矮的藏宝室  ©张弛

沿着中轴线继续向内,穿过一个四根柱子的厅和一个长条形的房间,就来到了尽头最神圣的圣室。正面的墙上雕刻着四个坐像,从左至右依次为卜塔、阿蒙-拉、拉美西斯二世和拉-哈拉赫特。这座神庙严格按照轴线建造,太阳节的时候(2月21日和10月21日,即春分和秋分),朝日的阳光将沿着神庙的中轴线,穿过从入口门洞到圣室末端的55米的距离,将圣室照亮。

 

圣室里的四个坐像  ©张弛

 

▌小岩石神庙

 

大岩石神庙以北150米处,还有一座较小的神庙,献给拉美西斯最宠爱的王后妮菲塔莉。既是王后的礼拜堂也是献给哈索尔的神庙,这种为王后而建的神庙极为罕见,也凸显了妮菲塔莉的尊崇地位。

 

小岩石神庙  ©张弛

神庙的主立面倾斜得比较明显,壁龛里装饰着六个高10米的立像,分列入口两侧。其中四个男性形象代表了神化的拉美西斯;两个女性形象则是妮菲塔莉,也代表女神哈索尔;他们腿边的小型人像则是他们的子女。最初立面顶部以檐口界定,现已大部损毁。

 

小岩石神庙立面  ©张弛
被神化的法老和王后像  ©张弛

入口连接一个柱厅,由六根柱子支撑,柱头装饰着一种带有女神哈索尔形象的乐器。这种乐器用于祭祀仪式,以安抚女神的愤怒,缓和她的情绪。墙上的壁画则描述了法老夫妇共同出席的献祭仪式:拉美西斯二世在拉-哈拉赫特面前杀死一名利比亚俘虏,而在阿蒙-拉面前杀死一名努比亚俘虏。

 

神庙内的哈索尔柱  ©张弛
浮雕描绘的杀俘献祭的场景  ©张弛
被加冕的女王  ©张弛

沿着轴线向后,是一间带有耳室的长条形房间。再向后就来到了圣室,后墙的壁龛里残留着被毁坏的妮菲塔莉雕像。

 

小岩石神庙的空间序列与大岩石神庙类似,但简化了很多,显示了古埃及模式化与等级化的建筑语言。

 

小岩石神庙的平面 图源网络

共饮尼罗河水,努比亚人和埃及人世代为邻,碰撞着、共存着,至今两者也没有融合,保留着各自的传统。笔者去象岛时,住在努比亚人开设的旅店里。旅店饭食采用的食材是岛上的努比亚农民自己耕种的,十分美味。老板反复强调,作为努比亚人,他是十分讲诚信的,不像对岸那些狡黠的埃及人。不过后来事实证明,他也并非向他宣称的那样诚实,被揭穿时还暴跳如雷。这样的小插曲当然不足以影响我对这些淳朴居民的看法,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岛上的努比亚人好像从上古走来,过着远离现代世界的田园生活。而他们不善于记录历史的先民,留下的是一个关于古国消亡的巨大谜团。

 

 

往期回顾

埃及笔记:金字塔

埃及笔记:底比斯与众神


本文由作者张弛授权有方发布,图文版权归作者所有。申请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

关键词:
努比亚
埃及
阿布辛贝神庙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