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单位 森上建筑
项目地点 浙江桐乡
建成时间 2025年5月
建筑面积 600平方米(含庭院)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01.集镇的历史与现代化村镇的立面整治
亭桥集镇位于位于桐乡市高桥街道西侧的亭桥村。相传很早以前,就以高桥为中心,依托水上交通,临水河岸的水阁楼房子形成了手工业和商业相当发达的繁华集市,有“小长安”之称。

随着时代的变化,街道南边临水河岸上的水阁楼房子已逐渐消失。亭桥以北新建了一条主干街道,取名为亭桥路。沿车道两侧为上宅下铺的集镇商街,集镇街道虽小,但五脏俱全——菜市场、面店、茶馆店、百货店、糕团店、肉店、理发店、医疗诊所、学校等成为了周边村落居民离不开的生活配套。

集镇建筑大部分建于八九十年代,近年来经历了一次街道改造。街道的修缮与形象提升本着基础建设为先,整治并行的原则,保证了街道界面的统一性。道路两侧业态均以商铺为主,门头+店面的形式贯穿了整条街道。

改建前驿站的基地是一栋两层高的老建筑,仅店面宽度的山墙面向马路,需通过一条小路折进建筑的入口,南侧有一个杂院被遮挡在沿街建筑身后,三面都被民居和商铺所围合。


02.街道的”缺口“与装满生活的“口袋”
在传统的村镇中,广场、院落和街道几乎容纳了所有日常生活中的社交活动。单一模式化的街区整治与改造挤压了这些集聚的生活空间。设计希望打破较为封闭的沿街状态,让街道有一个“缺口”,产生不同的节奏与变化。


倾斜的红砖墙提示人们可以走到街区的背面去发现一个“口袋小院”的存在,并参与到这个新落成的公共场地中。沿街商铺的背后原有一个雨棚,经修缮和粉刷后改建成了一个小舞台,相对应的院落边界则由一些地景式的座位区组成。



小院日常可供村民歇息或孩童们嬉戏,也可以作为一层茶饮的外摆空间。红砖材质的选用呼应了集镇上有着历史的水塔,留下一些传统生活与市井文化的印记。




村镇定期会在这里放映露天电影,举办小型演出,丰富新亭桥集镇街道的文化生活。


03.没有立面的房子
建成后的驿站是亭桥街道唯一直接沿街的公共建筑。不同于常规的商业界面,设计有意将书吧和茶吧功能后置,不直接暴露于街面。



建筑立面变成公共空间的一部分,打开的立面成为人行步道的扩展与延续:开放的大楼梯朝向街道,既在平面上隔绝了外部车行对于一层活动空间的影响,又在垂直方向上指引至二层的书吧。立体的院落与平台交织于建筑的形体之中,成为街区立面上有趣的公共休闲空间。




04.新集镇的生活图块
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Derk de Jonge)曾提出的边界效应理论中指出:森林、海滩、树丛、林中空地等的边缘都是人们喜爱的逗留区域,而开敞的旷野或滩涂则无人光顾。人们在外部空间中活动的时候会下意识地寻找自己的空间归属……人流的密集和活动的交叉为边界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活力。

亭桥驿作为新集镇的休闲生活集聚地,有着与街道形象差异化的立面和一个鲜明的红色院落图块,集合了书吧、茶饮、公众休闲娱乐、文创活动等功能,成为了一个功能灵活的公共空间。无论建筑内部与口袋内院的视线对话,还是广场本身与舞台的关系,都构成了视线与空间上的交互。



作为亭桥街道唯一直接沿街的公共建筑,村民集会、小型市集、孩子玩闹、露天电影等多样的生活都在此呈现,成为了村民日常社交的公共发生地。


设计图纸 ▽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亭桥驿——藏起来的院子与没有立面的房子
项目类型:公共配套
项目地点:浙江桐乡
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含庭院)
业主:桐乡市人民政府高桥街道办事处
项目设计:2021.11
完成年份:2025.05
设计单位:森上建筑
主要设计团队:章钧添、孙鸿斐、王鑫
结构顾问:苏勤军
材料:混凝土、面砖、真石漆
摄影版权:吴清山
设计单位联系邮箱:senshang@qq.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森上建筑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大理无量山风景厕所,“看与被看” / 孔祥伟工作室
下一篇:霍普金斯事务所新作:牛津大学苏世民人文中心,绽放的中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