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大学艺术与建筑学院大楼
Yale Art and Architecture Building
建筑设计:保罗·鲁道夫
建成时间:1963年
项目地点:纽黑文,康涅狄格州,美国
位于城市地块转角的耶鲁大学艺术与建筑学院大楼,被视为粗野主义在美国的一个重要代表作品。时任耶鲁大学建筑系主任(1958—1965)的保罗·鲁道夫(Paul Rudolph)同时也是这个项目的建筑师,如同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克朗楼和伊利诺伊理工学院一样,这个项目清晰地展现了建筑师对于教学空间和建筑的态度。
194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的鲁道夫曾是沃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的学生,其早期在佛罗里达州萨拉索塔(Sarasota)完成的多项作品深刻地表现出了现代主义对他的影响。在这个时期里,鲁道夫的作品特色是建筑内部用多层次、高低不一的水平板组织起来的流畅空间。
而在耶鲁大学艺术与建筑学院大楼中,鲁道夫使用了19根粗大的混凝土柱状结构,支撑起了室内37个高低不一的楼板平台,通过阶梯和桥梁的连接,串联各个教学空间和工作室,这样的处理手法,带给人们一种迷宫般的建筑体验。
依照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传统,鲁道夫在一个纪念性结构中创造出复杂的交叉多层空间。在建筑的中心,鲁道夫运用与赖特的拉金管理大楼的中庭和天窗相类似的处理手法,将光线带入周围发散的水平板—— 一种鲁道夫称之为“风车”的组织方式——在空间中制造出惊人的光影效果。
从建筑外部可以清楚地看到内部由高低不一的楼板所组织的体量空间,它不同于早期现代主义建筑刻意简单化建筑形体的处理手法,而这也是1950年代后建筑发展的特征之一。
同样的变化也表现在外墙处理上,不再追求平滑无瑕的表面,凿石锤修琢的混凝土外墙就像是鲁道夫闻名的墨线图的副产品,混凝土表面上的线条肌理有着丰富的灯芯绒般质感——鲁道夫是少数几个会自己画展示图的建筑师之一,他使用一种独特的技术,用墨水画出密集的线条,并用额外的平行和交叉阴影线来渲染深度和阴影。在1959—1963年间,保罗·鲁道夫工作室团队仅为耶鲁大学艺术与建筑学院项目就绘制了1000多幅图纸。[2]
“在美国东北部城市中,混凝土的本质和耐候性问题促使我设计了瓦楞成型系统,它允许混凝土的最前端被打破,从而暴露出其颜色美丽的骨料。混凝土的着色剂包含在凹槽内,而前缘则不断被雨水冲刷。它打破了墙壁的比例,并因为厚重纹理而能够以不同方式捕捉光线。光线有上千种被分割的方式,深度感也得到了增强。随着光线的变化,墙壁似乎也在颤动,变得更加坚实。”[3]
在这里,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和勒·柯布西耶的形象被强有力地融合在一起,汇集了战后所有的野心和傲慢。这是一座充满激情的建筑,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激情在这个校园里从未见过。这里有一种几乎是爆炸性的力量。[4]
鲁道夫并不讳言这样的处理手法来自柯布,一种常见于现代主义后期建筑作品的手法。有着雕塑般形体的鲁道夫大楼和马路对面以砖、钢和玻璃为主要外立面材料的耶鲁大学美术馆加建部分(路易·康,1953)产生了一种充满张力的对话。
建筑完工于1963年,其粗野主义的混凝土形式和复杂的空间内部设计,既为鲁道夫带来赞誉,也有批评。随着大楼的投入使用,过于碎化的空间处理限制了它的使用,而所受到的质疑的声也越来越大。
美国著名建筑评论家保罗·戈德伯格(Paul Goldberger)曾这么形容艺术与建筑学院大楼:“作为一个纯粹的抽象物,建筑很好地占据了纽黑文的一角;它的势力线似乎与周围的城市保持平衡。但是内部空间,经常戏剧性地被认为是新赖特主义者对相互渗透式空间的练习,最后却几乎完败于自己所宣扬的功能划分里。”[4]
1969年7月,一场起因不明的大火严重破坏了这栋建筑,在后来的修建中,除了增加了楼板面积,同时也拆掉了原本搭接水平楼板的桥。在1993年的一次演说中,鲁道夫不愿意回答任何关于这个项目的问题,他甚至声称“对我而言这栋建筑已不存在”。
21世纪初,曾为纽约五人组一员的“白派”建筑师查尔斯·格瓦斯米接下了鲁道夫大楼的增建工作。毕业于耶鲁大学的格瓦斯米曾是鲁道夫的学生,他在恢复大楼空间原貌的同时也增加了8100平方米的面积,以供艺术史研究之用。不同于鲁道夫大楼的厚重的混凝土质感,增建部分大量使用了石灰岩、锌板和玻璃,格瓦斯米认为尽管是增建,新的部分还是必须有自己的个性。
而为纪念保罗·鲁道夫,耶鲁大学艺术与建筑大楼也于2008年正式更名为鲁道夫楼。大楼最近一次翻修由Gwatthmey Siegel & Associates建筑事务所完成。
参考资料:
徐千禾,《兼容的现代:美东和芝加哥现代建筑》,有方,2017
注释:
[1] Paul Rudolph in Crosbie, Michael J. “Paul Rudolph on Yale’s A & A: His First Interview on His Most Famous Work.” Architecture: The AIA Journal 77 (November 1988): p. 105
[2] MoMA.
[3] Paul Rudolph in Steelcase Design Parternship. Paul Rudolph: Dreams + Details. 1989.[4] Paul Goldberger in ‘Yale’s Architecture: A Walking Tour’, New York Times, June 13, 1982
本文编排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版权归摄影师或来源机构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联系电话:0755-86148369;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发现新贝尔格莱德
下一篇:中国建筑摄影师36 | 朱润资:好的建筑摄影作品应该具有社会和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