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泰宁创立于2003年的筑境设计,即将迎来20周年的征程节点。
这个500人团队目前分布于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7个主要城市,在文化/会展/教育建筑、站城融合/城市TOD、城市更新、泛地产四大领域的不俗战绩,使其成为了当代中国建筑界一支备受瞩目的队伍。
6月6日,筑境设计董事总经理胡新造访有方并接受专访。这个坚定做原创设计、不惧以“全华班”的配置直面国际竞争的团队,如何选定研发方向?创立初期,程院士为团队发展提供的3个锦囊与创始初心,具体何谓?这是有方专访中少数以管理者而非建筑师切入的一期,作为筑境20周年系列报道的开篇,从运营负责人的战略视角,走近筑境设计的20年。此系列更多报道,即将发布。
△ 受访:筑境设计董事总经理 胡新 ©有方
有方 在20年的发展之后,筑境目前的战略架构是怎样的?
胡新 筑境是为建筑设计而生的一个团队。“学术性、市场化、现代型”,是我们一直坚守的“战略初心”。
“学术性”作为发展的引领,是建筑师的情怀和研发方向,是我们对品质的要求,也是筑境解决社会问题、建筑问题的态度。在此基础上,“市场化”即希望设计能真正得到市场的检验,理念才能够落地、有生命力。最后一点是“现代型”,学术性目标和市场化的生存平台,需要组织架构来支撑。筑境目前是混合所有制:我们可以对标国际通行的合伙制事务所、有灵活的企业本底,同时又有国企混合所有制的支持,而这个模式是我们在2003年就创立出来的。
有方 这个立场鲜明的“战略初心”来源为何?
胡新 我们的战略初心,起源于筑境领袖程泰宁院士1994年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程院士在1994年创立了建研所后,发表在建研所作品集上的序言,是对整个团队的寄语也是对自己的要求:他不仅要做自己的创作,而且希望探索中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让更多人在新时代面前有这种意识的觉醒。这是一篇序言,也是一篇檄文,非常有激情和战斗精神,是我们公司发展的“圣经”。
在2003年国家“大师与大院合作成立甲级设计院”的政策下,“中联·程泰宁建筑设计研究院”应运而生。在最初的实践中,也有过很多的思考和尝试,我记得在2006年时还曾跟程先生讨论过,我们到底是做事务所还是设计公司,是完全以院士的作品作为筑境的出品,还是以公司的品牌为出品。2012年,程院士果断地将公司名称更改为“筑境设计”,其实是对内对外的一个宣誓:我们走公司发展的道路,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设计团队而非明星事务所的模式。于是沿这条路走到现在。
△ 程泰宁院士 ©筑境设计
有方 作为有着7地办公室的500人设计公司,筑境内部的合作模式是怎样的?管理人员如何配合技术团队的需要?
胡新 开始全国布点,是因为一个城市已经很难承载我们的初心诉求,其顶级项目是有限的。所以2015年起我们在北京成立了首钢筑境(现为筑境设计北京分公司),在南京成立了东南筑境,等等。整体上,对战略初心的本源性认同让筑境团队有着非常一致的认知,因此管理并不是我们最需要投入的地方。在这一认同下,我们以技术研创为引领,以管理作为支撑、服务和推动的环节,同时根据市场和周边环境来不断校正技术的方向。
筑境对各地办公室采取了强矩阵的管理方式,可以做全员一体化的协同,以此更好地促进企业整体发展。在实践中,团队内部因此得以保有更加密切的融合与灵活度,以及多元发展的可能性。异地化500人的规模,让我们能同时挑战3至4个顶级的大型项目,随时根据项目的品质、品类来组合团队,一起攻克难关;再多,市场没有那么大的容量,我们也要有取有舍。
管理和市场团队对技术部门最大的支撑在于,筑境对项目是严选的,我们不浪费时间。我要清楚地告诉建筑师,做这个项目的商务意义是什么,它之于维护初心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技术能力的匹配度是什么,其未来在市场上的感召力是什么。筑境的初心不是企业规模也不是产值,而是做一个项目能不能服务于创新,我们过往创新积累的能量能不能在这个项目中进行释放,这是一个双向的考量。严选项目对于一个品牌设计公司来说,是非常有技术含量和挑战的事情。
△ 胡新于办公室内 ©筑境设计
有方 在当下国内建筑市场中,筑境的自我定位是怎样的?你认为哪些关键词可以概括这个团队的核心竞争力?
胡新 筑境的定位很清晰:我们是做原创的设计公司。500人中有350个建筑师坚守原创,其余结构、机电工程师配合原创落地。在做原创的同行团队中,筑境的规模是比较大的。我们有一个高能级的核心领袖,他的覆盖面可以对话整个建筑设计行业,有他的基因在,筑境的建筑师心还是很“野”的(笑)。我们希望以创新的态度、组织架构来选择创新的项目,与业主、合作伙伴一起走到市场需求的前端。筑境希望成为“资源”而非“平台”,资源就是为需求方解决问题。
筑境希望做中国的原创。目前有很多国际顶级设计公司活跃在中国市场,这是中国经济发展赋予我们的非常好的创作空间。对于筑境,国际单位的参与是互相促进的机会,在竞技过程中我们会努力吸取同行的新理念,也希望通过自己对中国文化精神的理解,做到自己的创新。在重点项目上,筑境经常以“全华班”的形象出现——我们不是孤军奋战,而是会和国内顶级设计院联合与国际的顶级同行去竞争,这是我们比较有感觉的一件事(笑)。国内外团队的合作现在是一种标配,但多数情况是国外做方案、国内做落地,而筑境不是这样的想法——在这种可以实现优势互补的合作中,平等的创作权应该是前提。在这个前提下,筑境还是非常希望能与国外团队合作的,现在这类合作也在日益增多,有了诸多的尝试和成功案例。
△ 筑境国际竞赛中标方案 - 厦门新会展中心 ©筑境设计
△ 筑境国际竞赛中标方案 - 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B组团
©筑境设计
有方 下一步,对国际市场有什么计划?
胡新 其实程先生很早就在布局国际市场,早在1980年代,他的设计就随着我们国家的步伐走到了非洲。加纳国家剧院对非洲当地文化的理解呈现,受到了非洲人民的喜爱,并成为了加纳货币上的图腾——而且这不是政府的推动,完全是加纳人民自发性的认同。我觉得这就是筑境在国际市场上要做到的,我们一定要跟着国家的大战略、也通过筑境自己的渠道,尽一切可能走出去。
但确实,走出去谈何容易。我们有一张中国脸,需要得到认同就得倍加努力。程先生一直希望把中国的建筑创作体系和中国文化精神对当地的理解,在国外的实践中进行验证,这是他孜孜以求的。除了援外项目、“一带一路”的项目,我们需要跟国外的同行进行合作,像他们走进中国、在国内找优秀的设计企业合作一样,我们也能以联合体的形式踏入国际市场,借助“中国基建”这个强大的技术与平台支撑走出去。国内外团队关系的平等,体现在创作权上,也体现在创作的区域上。把中国的设计而不仅是中国的投资带出去,国内同行在这方面已有了诸多努力,而我们需要结合筑境的优势摸索出一条自己的路,我相信这条路一定会走通。
△ 加纳国家剧院 ©筑境设计
有方 在项目类型层面,筑境为何会选择“文化/会展/教育建筑、站城融合/城市TOD、城市更新、泛地产”这四个板块作为核心领域?
胡新 2015年起,我们就开始分析、聚焦设计需求,到2017年确定了筑境的四个研发板块:文化/会展/教育建筑、站城融合/城市TOD、城市更新、泛地产。我们公司有很明确的建筑师独立创作的概念,每个板块都有核心建筑师,围绕其打造团队、进行学术培养,在做设计的同时以研发促进专项的持续发展。板块之间的经验串接是很美妙的现象,大家分工不同,但都在关注城市的问题。一个片区的空间属性往往是综合的,筑境可以将我们擅长的板块聚在一个项目中,从多维度解决城市发展的综合问题,给业主一个更好的选择。
7、8年前我们就开始沿着这条路摸索和探索,起初,我们也不确定自己是不是对的,但“敢闯”是筑境的企业精神。2021年,国家发布了“十四五”规划,我们仔细学习文件后感到非常开心也很惊讶,发现公司有四个推动点跟国家强调的发展方向非常契合:国家重大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建设(文化/教育/会展板块),建设交通强国(站城融合/城市TOD板块),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城市更新板块),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弘扬企业家精神(混合所有制的优势和创新)。这鼓励了我们坚定地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筑境可能不是一个很好的管理驱动型企业,但我们有对战略情怀的坚守。
△ 筑境作品 - 文化/会展/教育建筑 ©筑境设计
△ 筑境作品 - 站城融合/城市TOD ©筑境设计
△ 筑境作品 - 城市更新 ©筑境设计
有方 在政策层面的肯定之外,有没有来自市场的反馈,让你觉得“我们摸着过河的这块石头是正确的”?
胡新 这个问题很敏锐。其实如果没有市场的好反馈,我们坚守不到今天。
“泛地产”也是我们的一个重要板块,在我们所有解决城市问题的设计原创中,地产人的思维非常重要。“地产”在我们理解中有两种属性,一是金融属性、即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推动;二是社会属性,“居者有其屋”。但房子不仅仅是用来住的,在其中还需要承载生活,国有企业需要推动社会属性地产的研发。我们要的不是快周转,而是创造一种生活的场景、社会的状态,让整个城市更加温馨、有获得感。这种能量很难批量复制,“千城一面”就是因为缺少研发,只是以最快的速度推动城市面貌的更新,而没有仔细研究土地的属性、它承载的历史和未来要面对的发展。这类研发是国有开发平台应承载的社会责任,也是未来地产的重要市场,筑境的几个专项板块都会助力这方面的发展和进步。
△ 筑境作品 - 泛地产 ©筑境设计
有方 在上述几个核心板块,筑境各有哪些代表作品?
胡新 筑境以作品说话,我们追求落地和完成度。在程院士的带领下,筑境这些年佳作不断:浙江美术馆,是中国文化精神在现代建筑上的具体表达;南京博物院改扩建,是城市更新也是文化建筑,为把旧有的“老大殿”更新利用好、同时展示它的文化品质,我们做了大量创新,将其提升了三米——我相信必须有担当和原创精神才能做这种决断,落成后的它也成为了南京又一文化地标。
△ 浙江美术馆 ©筑境设计
△ 南京博物院改扩建 ©筑境设计
在站城融合/城市TOD领域,筑境参与到了各个年代铁路站房的相关工作。上世纪60年代,程院士参与了《铁路旅客建筑设计》的编制,那是筑境相关人员第一次参与到铁路项目中。后来,在1997年杭州城站的重建工作中,程先生设计了非常快捷、便利的交通体系,在20年前就预留好了地铁联通通道,使其在今天成为了出站口离地铁最近的站房,实现了站城间的紧密联系。在2006年,也是国家第一轮高铁建设的发展元年,我们参与了太原南站以及浙江一些中小站房的投标,积累了经验;然后在山东的济青铁路、鲁南铁路上获得了重大突破,通过竞标得到了红岛站、临沂北站等大型站房的设计权。我们将站城融合理念结合到站房设计中,城市公共交通等服务配套得以与站更紧密地联系起来。近几年,筑境在此领域的又一里程碑是2019年获得了杭州西站枢纽设计权,我们第一次在高铁运营正线上方实现雨棚上盖开发,取得浙江省第一本“地上空间建设用地三维不动产权”证书。
但这也仅仅是开始。“站城融合发展”是我们正在推进的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研究课题,在未来的苏州南站等项目上我们将和铁总进行更紧密、更深入的配合,希望在中国新一代以交通为抓手的城市建设中贡献筑境的力量。
△ 从上至下:《铁路旅客站建筑设计》、杭州铁路新客站、济青高铁青岛(红岛)铁路客站、鲁南高铁临沂北站、杭州西站概念方案鸟瞰图、杭州西站鸟瞰(摄影:北京建院)、苏州南站概念方案鸟瞰图。除标注外,版权均归筑境设计所有。
而在城市更新领域,我们已经深耕了7年的首钢园区项目,已成为北京城市复兴的新地标。首钢的复兴在创造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取得了巨大的积极社会反响,也对京西八大厂区域的复兴起到了全局性的驱动作用,在世界城市发展的舞台上书写了独具魅力的“中国式复兴实践”。
△ 北京首钢三高炉博物馆及全球首发中心 ©王栋
△ 2022冬奥组委西十冬奥广场办公园区 ©王栋
有方 未来有希望加大投入的其他产品板块吗?还是想在以上四个领域继续深耕?
胡新 我们聚焦的四个设计专项,是以关注城市、解决问题为导向总结出来的,它们也是国家社会民生目前重视且面临着挑战的领域。在其中,我们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更多的事情还没来得及做,比如除持续的设计创新外,还可叠加低碳、智能化等更新的概念,所以我们不敢左顾右盼,只能继续聚焦在四个板块上一路“狂奔”(笑)。
有方 业内对筑境的最初印象,往往是“院士团队”,对筑境的认知很难绕过对程院士工作的关注。可否请你从个人角度,谈谈程院士带给筑境的深层影响?
胡新 程院士是筑境的创立者、核心和灵魂,现在是,未来也是。所以尽管在2012年公司更名为“筑境设计”,但我们的英文名依然是“CCTN”(“中国程泰宁”),希望把程院士的创新精神和感召力永远传承下去。
程院士传递给筑境的最重要的理念,就是“不要差不多,一切要做到完美”。以战斗精神担负中国建筑师的责任、接受这个时代的挑战,以创新为中国建筑发声,就是程院士的诉求。这些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筑境的同事,所以我们可以特别有激情地和国外同行去PK、并坚持自己“全华班”的原创,筑境的核心团队都有这种本源性的认同感。
个人层面,2006年我刚来筑境的时候,程先生给过我三个锦囊妙计,后来在实践过程中才慢慢理解。第一,不要特别爱惜自己的羽毛,要敢拼,不要怕矛盾。坚守自己觉得正确的东西,等事情落地后你会发现自己的坚守是正确的——如果过程中你没有坚守、而是爱惜了羽毛,惧怕矛盾,最后不会有好结果。第二,在利益面前退一步。在经济利益和个人生活上都要注重团队的整体发展,保大我舍小我。第三,“眼高手低”:“眼高”,就是要突破自己的“心魔”,要勇于突破自己;“手低”则是因为实践中外界可能有各种因素的限制,所以你可能会伏下去——但一定要保证自己的心在高处。这三点对我个人非常有帮助,也深深影响了筑境管理层面的核心成果。
△ ©筑境设计
有方 作为筑境这样一个专注原创的500人设计公司的董事总经理,你的日常工作是怎样的?有哪些最常考虑的事情?
胡新 跟所有设计公司负责运营的同行一样,很忙,被人和项目这两件事牵绊着。但同时我也在不停地聚焦、校正自己,目前聚焦的两个点一是传承和可持续,二是创新和发展——如果只关注人和项目,很难有效推动企业的前行。
之于传承和可持续,我们在技术、管理及市场团队都已经完成了下一代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技术方面,我们的建筑师团队分布在20至50岁的各个年龄段,像50岁以上的有总建筑师王幼芬、周旭宏,40至50岁左右的有总建筑师薄宏涛、殷建栋、王大鹏、于晨、郑庆丰等,他(她)们都是目前在建筑设计行业中非常活跃并在各自擅长领域已取得不俗成绩的建筑师。此外,我们还有已经成长为公司中坚力量的30至40岁左右的青年建筑师,以及20至30岁左右的年轻一代建筑师。我们四大专项板块的建筑师队伍也是按此年龄梯队设置的。管理和市场团队方面,我们也已设置好更迭的路径,比如我的岗位也是有合适的人选储备的,只是目前还是“天机不可泄露”(笑)。所以我相信未来筑境的状态,还是会像88岁依然坚守在创作中的程先生一样,这种劲儿不会随着人员的更迭或市场变化而改变。
在创新和发展方面,筑境管理工作的一个特点就是“刺激”(笑)。我们所有的大项目、板块创新,都需要在未知的情况下进行研判和果断决策,而且投入是长期的。顶级项目的投入都是按年计算,一年下来有可能颗粒无收也可能让团队上一个台阶,这需要体制的支撑、通过500人的体系来应对波峰波谷。筑境有一种“院部项目”,即举全院的人力、财力、物力来支撑的重点项目,这是我们集中管理下的核心优势——集中管理就能汇总精力办大事,这些时候不能算小账。
比如我们在站城融合/城市TOD板块的布局在2006年就开始投入,但直到2016年才有了跨越性的回报。今日筑境能在这些大建设上有一席之地,是十数年坚守的结果。首钢项目也是一个例子:2015年10月,程先生作为中国工程院专家,参与了“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城市风貌研究课题”的研究与指导,并因此与首钢集团有了接触、展现了筑境的研创能力以及坚守和情怀,因此才得到了参与后续项目的机会。后来,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选址推动了整个园区的发展,首钢由此成为了京西极核心的发展空间、重工业遗存改造的一个典范。所以是先有了拥抱目标的情怀,在投入的过程中才有机遇。
当然,一些挑战是更为日常的。比如前段时间的上海因为疫情封控了3个月,我们的上海分公司有200多个员工配合防疫政策居家办公,但是买菜吃饭却成了难题。如何保证大家的生活、让团队安心,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发现问题后我们迅速决策、财务快速响应、后勤团队高效精细地组织货源,在那段艰难得近乎“寸步难行”的时期,调用全院的能量向上海的同事们输送了五轮物资。我觉得这可能是我们今年表现最好的一件事(笑)。很多上海的朋友看到我们的投送,都觉得不可思议,我们也因此成为了同行眼中的“别人家的公司”,筑境人为身在筑境感觉到安全、温暖和骄傲,这就是靠团队的执行力和团结——我相信这也是筑境的精神。
△ 五轮物资投送海报 ©筑境设计
有方 最后,在即将20周年的节点上,你认为下一阶段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胡新 目前筑境的目标是发挥混合所有制的体制优势,建构具有国际视野和标准、关注创作生态的高品质建筑设计机构,引领支持设计师的个人职业发展,助力建筑设计行业创新发展。希望我们未来三年内能在这些方面有所建树。
核心挑战一是传承可持续,二是发展和创新。如何将程院士的学术地位和创造力传承下去,保证筑境持续、旺盛的创造力,是我们技术团队一直在推动的事情。在管理方面,我们已经享受了混合所有制20年的红利,未来随着国家对混合所有制的发展、市场环境对公司的要求,我们的体制也一定会随之创新、找到一个更好的发展模型,这是管理层面临的挑战。我们获得了二十年坚持的回报,满意现在的状态,但不满足(笑)。
最后,我想分享今天多次提及的程院士的那篇“檄文”,让大家检验一下现在的筑境是不是坚守了程院士1994年的那份初心。在这篇文章的上页,程先生还引用了屈原的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挑战很大,但我们有信心。
“筑境初心”
文 | 程泰宁
“建筑是历史最真实的记载。
现代建筑以其变幻不定的笔触记载了现代工业文明的辉煌,也记载了它的混乱,冲突和矛盾。
二十世纪令人眩目的技术奇迹,不能掩盖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现实。面对这种状况,所有有责任感的建筑师无不感到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中国建筑师所面临的局面就更为严峻。
当中国向世界打开大门的时候,西方建筑文化以其巨大的落差汹涌而来,历史的重负,又使中国建筑师们步履蹒跚。
这是一种痛苦而深刻的变革。
作为中国建筑师的一分子,我们荣幸地身处这一时刻。在历史所给予的狭小时空中,履行我们的职责。对于困惑着我们的一切问题,给出真诚的回答。
我们的创作,将深深扎根于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并以理智的态度对待西方建筑文化,寻求东方文明与之融合的契机。
中国的新建筑,既属于中国,又属于世界。
我们关心整个世界,关心我们居住的地球所面临的一切问题。我们认为,优秀的建筑师必须关心环境、质量,关心生态平衡。故我们创作,我们所塑造的环境,应该是美的,科学的,舒适的。
商品经济的浪潮,冲击了传统的建筑观,同时又为我们提供了参与社会竞争的机会。我们期待着在国内国外的同行的竞争中验证我们的主张,树立我们的品质。
我们深感责任的重大和力量的微薄。但我们决不退缩,决不随波逐流。我们愿与所有有志于斯的同行一起重铸中国新建筑的辉煌。
我们以这样的信念参与这一历史的进程。
我们以这样的创作记载这一历史的进程。”
采访 / 原源 摄影 / 郭嘉
视觉 / 李茜雅 校对 / 原源
本文为筑境设计推广文章,版权归有方所有;部分图片由筑境设计授权发布,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上一篇:紫石粮库 | 佚人营造建筑设计事务所
下一篇:推广 | 奖金池70万+一线评审阵容,全球首个围棋IP元宇宙建筑邀你一起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