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来自杭州的建筑摄影工作室Shiromio Studio,由学牙医的范翌与学日本文学的黄莞共同创立。非建筑学科班出身的他们,却也因为“凡人”的视角而对建筑摄影有着独特的理解,就像任何一个路人一样混沌而感性地凭第一直觉去理解建筑。
行走:你们从事建筑摄影工作几年了?现在是全职的状态吗?
范翌:最初,“Shiromio”这个名字是我跟夫人的论坛ID各取了一部分拼在一起,觉得念起来很顺口,就拿来做摄影工作室的正式名称了。工作室诞生至今六年有余,我们跟建筑摄影结缘也走过了五个年头。
行走:听说你原本专业是牙科,夫人的专业是日本文学,是什么契机让你们开始转向建筑摄影?
范翌:我95年开始跟着父亲一起玩胶片,那段时期主要帮年级里的同学拍拍春游运动会合照、漂亮的女同学或帅气军训教官。还是托热爱拍照的老爸的福,05年跟着他从胶片转数码,一直到现在,对领域相关的知识和应用还是很自信的。而夫人从小杂学颇多,其中画画这一爱好一直保持到了大学,对构图和线条有长期习惯积累下来的直觉。
我们在校期间帮朋友拍过一些商业性质的片子,当时借用过一些工作室当背景,其中一间就是建筑设计事务所。
毕业后我们都没有选择从事专业相关的工作,为此也各自同家里有过一番抗争。我们的共识就是彼此的性格都不太适合坐办公室,而摄影师的工作性质相对独立,没有太多人际相处的压力,大学期间也积累了微薄的经验,就孤注一掷地选择了这个方向。至今感恩当时唯二支持我们并友情赞助了一枚宝贵镜头的两位朋友。
最初创业期间,我们静物、人像、风光等各种类型的邀约都接,因为在实战中能快速地更新自己对器材应用上的理解,也渐渐厘清即便同样是摄影,我们也更喜欢能慢慢思考、慢慢拍摄的工作模式。直到有一天,GOA过来询问我们有没有兴趣来试试拍建筑,大学期间借用过场地的那家建筑设计工作室负责人就是介绍人。这个现实中的转折点跟我们对摄影这份工作的期待不谋而合,回想起来仍觉得有种冥冥之中的意味。
行走:你们最近半年在拍摄的项目主要是哪些?拍摄过程中有什么特别的故事吗?
范翌:近期拍摄的项目主要有瑞博中信泰富陆家嘴滨江金融城(以下简称瑞博金融城)、虹桥新地中心和桃花源赫餐厅。
拍摄瑞博金融城那段时间是冬季以来上海难得的好天气,但风非常大,航拍的时候一方面激动于久违的清澈见底的天光,一方面战战兢兢收飞机的时候已经一背冷汗。晚上才知道当天许多同行炸了机,又是一阵劫后余生之感。其实炸机我最怕的还不是摔坏器材本身,而是担心撞坏公共设施或砸到无辜行人。
如今航拍的兴起,一方面为建筑摄影打开了一个以往很难获得的视角,另一方面在各方法律规则还未明确的前提下,也考验着使用者本人的责任感。
地面的角度基本都是夫人拍摄,据她转述,这次室内拍摄的部分全程有银行方和施工方的负责人跟随,因为银行系统的办公楼有严格的安保规定,并且交代务必要在当天下午的一小段时间里拍完,毕竟不能麻烦人家每天都来担保,想象一下三、四个人跟着她在超高层里上上下下、转来转去工作的状态,既觉得好笑,又能感受到她巨大的压力。
虹桥新地这个项目是我们开始拍摄建筑以来第一次接到开发商而不是设计方的邀约。不同的甲方对照片内容的需求截然不同。新地的甲方给了我们极高的自由度,全心信任我们的临场判断,这一方面让我们很有成就感,另一方面也深觉责任重大。
每个不同的合作方都有他们自己的合作脾性与方法,并无孰优孰劣之分。但私以为,无论哪种合作方案,最能激励摄影师工作动力的便是“信任”二字。
赫餐厅是一个设计师跟着我们起早贪黑一起完成的项目。有设计师跟随最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效率极高。整个拍摄过程毫不拖泥带水,好天里的天光无一寸浪费,感觉就如同与对手狭路相逢短兵相接后获得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
因为拍摄过程极顺利,回程的途中大家也都很轻松地聊开了,至今记得跟设计师的一段对话(大意,有润色):
——为什么设计院不干脆把所有想要的角度直接从效果图上拉出来给摄影师让我们去采集呢?
——因为对自己的项目实在是太熟了,熟悉到失去了新鲜感,距离太近反而失去了判断基准,这时候找摄影师来就是希望有一双陌生的眼睛来看我们的东西,用陌生的审美来跟我们的项目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对这段话一直印象深刻,不仅因为它给我多年来心中的小疑问做出了合理回答,同时也给建筑摄影师的工作属性做了一条清晰的注解。
行走:拍摄一个项目的周期一般需要多长?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拍摄习惯吗?
范翌:算上踩点和正式拍摄的时间,一般是5天左右,但也会因项目的具体条件和客观天气情况有所增减。因为建筑摄影本身受天气变化和现场整理状况的影响很大,天气的问题有我们自己每天盯气象软件解决,而现场的情况就只能麻烦甲方配合了。
我们会先去现场转一圈,把觉得有问题的部分拍下来,然后沟通一下哪些必须解决,哪些解决不了,要不要放弃一些难整理的视角。个人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主动跟甲方沟通,一起集思广益去想解决方案,而不是所有的状况都试图去自不量力地解决。
行走:你们认为自己擅长拍摄哪一类作品?
范翌:因为暂时还没有遇到拍摄起来很痛苦的项目,所以没有对比也就不知道自己最擅长的类型。
行走:你们如何处理画面里建筑与人的关系?
范翌:除甲方特别要求“这里你能不能拍出一些人物活动的效果”以外,我们不会刻意去处理建筑与人的关系。有,拍到了,和谐,则甚好。有,拍到了,不和谐,则隐去。
可能因为我们并非建筑系科班出身的关系,在看待建筑这件事上,跟曾做过建筑师的同行会有些许不同。我们没有什么理论,而是仅以一届“凡人”之姿,像任何一个路人一样混沌而感性地凭第一直觉去理解建筑物。在我们眼中,建筑物跟万物一样都是一种“存在”,拍摄建筑物时我们所追求的是一种朴素的与万物共存而平等的和谐。
行走:你们如何处理气象和建筑的关系?
范翌:雾霾天是一切室外拍摄的噩梦,除此以外的天气都各有千秋,以空气通透度越好为越佳。当然从工作舒适度来说,我肯定会更青睐晴朗的天气。
照片的本质是用光线去画画,好的光线对一切精雕细琢的照片来说至关重要。所以与其说我们在意天气,不如说我们在意光线。阴天柔和的天光就像一把巨大的柔光伞,这时候万物都会少一些棱角,多几分平和甚至沉闷,但是材质的统一感和均一度也会得到空前强化。而晴天光线的变化之丰富则难以在这短短篇幅下展开,像夫人这种有绘画基础的人甚至会将太阳抽象成素描灯,将建筑放在脑海里的静物台上,脑子里会补足各种条件下的光线变化,对光线变化有预判这点在拍摄工作中也是非常有用的。
行走:你们怎么看待客观表达建筑师的作品与摄影师的再创作?
范翌:应用一种陌生的、抽离的视角去诚实拍摄自己的第一直觉,因为建筑造出来后,在后世的数十甚至数百年里,审视它的都是来自方方面面的人的这种第一直觉,未必会以设计者的一己之思为转移。
就好比写书,埃莱娜·费兰特(笔名)曾经对她的出版方说过:书一旦被写出来,就不再需要它们的作者,如果它们真的足够好,那么迟早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读者。
行走:你们认为好的建筑摄影作品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质?到目前为止满意的自己的作品是哪些?为什么?
范翌:好的光线和质感、带有摄影师个人印记的感受、诚实。至少我个人是朝着这个目标在努力的。
行走:你们最喜欢的建筑摄影师是谁?从他(她)的作品中学到了什么?
范翌:其实很惭愧,我个人最喜欢的摄影师Ansel Adams并非来自建筑领域。他是我在摄影理论领域里的启蒙者,说得通俗一点,Ansel Adams是个牛逼的技术帝,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动力,他半个世纪前奠定的各种理论,至今深深影响着一切需要表达丰富细节的摄影领域。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欢迎转发,禁止转载。
Demon0807
3年前
回复
橘子洲大桥西的李肆.
3年前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