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承载情感与信仰的场所。
与华丽的哥特、巴洛克式古典教堂相比,现代教堂表达神性的方式更为简洁、抽象,“空间”“线条”“声音”“光”等元素,都可以成为教堂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典再读今天推出圣诞特辑——邀你一起欣赏12座现代教堂,看柯布、康、阿尔托、伍重、莱韦伦茨、玻姆、巴拉干、迪埃斯特、西扎、卒姆托等大师如何设计宗教类建筑。
Merry Christmas!
01
朗香教堂
Chapelle Notre Dame du Haut
勒·柯布西耶,1955
朗香,法国
朗香教堂与山的结合令人赞叹,几乎再次上演了雅典卫城跟山环围的关系。上山的路,与地形,与远景,都成了朝圣的一部分。西墙上外凸出来的忏悔间看上去像子宫里的胎儿。然后在东侧巨大的屋檐下,曲面墙渐变地划分出圣坛间,牧师可以从室内二层走到户外的讲经台来。人工修过的山头,也就成了露天的教堂。
柯布为教堂设计了一个很大的弧形屋顶,保持了混凝土刚拆模时的深灰色,由16根柱子支撑;曲线形墙面与三座塔楼在砌筑时用了之前被战火毁坏的老教堂的石块,表面喷了灰白色的泥浆。教堂显示出一种“朴实粗野”的外貌。
屋顶和外墙之间留有几厘米的间隙,光线透入使得屋顶像是漂浮着。南侧的墙面厚度变化很大,上面开有大大小小不同的窗洞,装有明亮的白色或彩色玻璃,部分玻璃上面有图案。看上去似乎是任意划分的窗洞实质上依据“模度”设计而成。没有弥撒的时候,信徒可以寻找自己的祈祷与冥想空间。室内三座塔楼下分设了三个礼拜室,内壁刷有各不相同的颜色,光线从顶部洒下,使人感觉置身在中世纪的尖塔下,完全是人和神之间的对话。
02
巴格斯韦德教堂
Bagsvaerd Church
约翰·伍重,1976
巴格斯韦德,丹麦
“感谢光,感谢生命,感谢我所拥有的一切。”正是这些信念支撑着巴格斯韦德教堂的设计。
伍重希望创造一个能够容纳众多信徒、具有良好的声学效果并且平易近人的空间感受。巴格斯韦德教堂以其特殊空间效果与柔和的光影表现而独树一帜,又因云朵状的室内拱顶而获称“云朵教堂”,成为伍重的代表作之一。
教堂由一系列院落和大厅并列排布,再由具有保护性的走道将其围合起来。建筑由现浇混凝土和预制混凝土构件组合而成,立面上覆盖着浅色混凝土预制构件及与之配套的瓷砖,屋顶由金属铝板覆盖,沿着两侧相平行的通道上面覆盖有玻璃天窗。
轻质无节疤松木格栅与玻璃严丝合缝地组成了教堂主入口横向过道的隔墙。门所选用的材料质感很接近地面和墙上的水泥砖。门窗由非常优秀的木匠制作,所选材料也是当时能找到的最好的木材。室外洞口的构造处理,并没有将玻璃塞进事先预留好的窗洞里面,而是使用了一些构件将玻璃贴在了洞口的外侧,所以孔洞结合表面的构件在一侧是开放的,周边是没有连接构件的,这种拙朴的手法与教堂静谧的感觉十分契合。
03
克利潘的圣彼得教堂
St.Petri Church, Klippan
西格德·莱韦伦茨,1966
克利潘,瑞典
建筑被选择放置在公园西侧的角落上,由两个各具性格的体量组成,分别为方形的教堂主体与围绕着主体的L形体量。前者包括教堂、钟楼以及一系列附属空间,后者内部是教区大厅和办公空间。
整座教堂的墙面、铺地、天花板,以及祭坛和牧师的座椅,几乎都通过不同砌法的砖来完成。整座建筑所使用的砖,都未经现场二次加工。
教堂内部一系列狭长的砖砌拱顶从西墙伸向祭坛所在的东墙,每两道砖拱的交接处落在钢制的次梁上。在天花板中央,两道钢制的大型双梁贯穿于南北两端,梁上伫立着若干短小的钢柱,小钢柱托着上方砖拱交接处的次梁,两道双梁则落在巨大的T形钢架上。T形钢架伫立在地面中心区域,由双柱和双梁组成,是下方空间中唯一可见的支承手段。
靠近入口处的窗旁是教堂的洗礼盆—— 一只以曲折的黑色钢架托起的巨大贝壳。水珠从紧挨贝壳上方的钢管中流出,再慢慢地滴人贝壳中。贝壳下方的地面被划开了一道长长的豁口,开口较低的一侧刻着一个十字,以标示出牧师站立的位置。人们向着开口中的黑暗探望,但无法辨明它的深度。洗礼盆里的水缓慢而持续地滴入到地下空腔中,水光与水滴声从豁口中透出,弥漫在空间里,形成“源”的隐喻。在自然光非常克制的环境中,人会对光线与声音分外敏感,并从身体上回归到了宗教的原本。
04
圣本笃礼拜堂
Saint Benedict Chapel
彼得·卒姆托,1988
索姆菲克斯,瑞士
圣本笃礼拜堂位于高海拔山地,这座木质礼拜堂是为了代替一个被毁掉的石头老教堂而建造的。水滴形平面让它与周围所有建筑保持区别,同时它并不朝南,而是朝向山谷所延伸出去的东南远方。礼拜堂外部通体包裹着木瓦片,不同朝向的木瓦片随着时间推移产生了不同的颜色。在平缓的屋顶下方有一圈高窗,给内部提供采光。
礼拜堂内部通体木材,犹如进入了一个家具的内部。细密的木结构柱和墙面脱开,在屋顶处汇聚到中央的主梁,在地板以下汇集到地面中轴线。木结构形成一个交圈的骨骼,撑起屋顶,抬升地面。天花的主梁随着屋顶几何的变化形成一个有张有弛的形态,将整个微微拱起的屋顶形成的几何张力,汇聚到了主梁这一构件上。
墙面和柱子之间有金属件拉接,材料则用了并不昂贵的薄片,并漆成了银色以遮挡并不希望被看到的木纹理。银色的墙壁似乎试图抹掉身处一个木家具内部的经验,试着通过去材料化,引入新的记忆,还原建筑空间的复杂性。
05
基督圣工教堂
Church of Christ the Worker
埃拉蒂奥·迪埃斯特,1960
亚特兰蒂斯,乌拉圭
基督圣工教堂是乌拉圭建筑师、工程师迪埃斯特的代表作。
整座建筑通体由砖构成,从屋顶、墙体到地面,包括所有的结构与装饰。建筑两侧砖墙的平面形状是正弦曲线,随着砖墙从下向上升起,曲线的振幅逐渐变大,形成波浪状的“直纹曲面”。令人称奇的是,屋顶的纵向截面也是正弦曲线,曲线的振幅从建筑中轴向两侧逐步递减。在檐口位置,屋顶和墙体神奇地“缝合”在了一起。
当时乌拉圭国力贫弱,水泥基本依赖进口,混凝土结构的造价相当昂贵。因此,砖成为乌拉圭唯一可以不依赖进口的建造材料。但在建造大跨度建筑时,传统的砖拱技术就无法满足。迪埃斯特在西班牙传统的加泰罗尼亚拱和其他工程师的实践经验启发下,发明了一种配筋砖砌体技术(Ceramica Armada),并不断进行完善,最终这种拱的最大跨度可以达到60米以上。
迪埃斯特说过,如果结构让人感动,是因为产生了神秘的表现性,这不是源于理性,而是源于心灵感知到了力的平衡。建筑物应该呈现其建构的状况,各种材料的本质应该受到尊重并质朴地对其进行使用。这样的建筑才可称之为艺术,从而让人达到“出神”的状态。
06
罗切斯特唯一神教教堂
First Unitarian Church of Rochester
路易斯·康,1962;1969(加建)
罗切斯特,美国
罗切斯特唯一神教教堂是现代建筑的典范,项目与建筑师著名的“形式与设计”“静谧与光明”理论均有着密切关系。两层高的教堂建于1959—62年,由钢筋混凝土砌块和现浇混凝土构建,外部覆砖;三层高(两层地上+一层地下)的砖砌加建部分则建于1965—69年。
在教堂的设计过程中,康曾画下这样的草图:一个正方形代表圣殿,圣殿周围是一个同心圆,代表走廊和教堂学校。他在中间放了一个问号,以表达他对宗教的理解:“神论活动的形式实现是围绕着问题产生的,而永恒的问题是‘为什么’。”
康在草图中围绕一个中心问号概念性地组织了教堂的服务性空间,问号象征着所有质疑都会发生的圣殿,它是对宗教和一个人必须踏上的寻找真理之旅的批判。而在圣殿周围的空间中,布置了教会学校所需要的教室。教室和圣殿由一条环绕圣殿的步行道连接起来。在这里,教堂所有思想和信仰的概念都汇聚在一起,被面对,被挖掘。这是神学意义上学习、思考、质疑和发现的“建筑漫步”。
07
管风琴教堂
Grundtvig's Church
詹森-克林特,1940
哥本哈根,丹麦
在哥本哈根郊外的一座小山上,坐落着一座著名的表现主义建筑纪念碑、由600万块黄砖建构而成的管风琴教堂。由丹麦建筑师詹森-克林特设计,教堂建于1921年至1940年,作为对19世纪丹麦牧师、哲学家、历史学家格伦特维格的纪念。
詹森-克林特将哥特式大教堂的规模和风格,与丹麦乡村教堂的美学相结合,创造了一个既宏伟又亲切的建筑。
在空间上,教堂被布置成一个典型的十字形教堂,用柱子将中殿和两个侧翼通道隔开;像哥特式教堂一样,有着高耸的尖拱和窗户,用光线来定义神圣的空间。三位一体的宗教隐喻也有所体现:最引人注目的是三座塔楼,以及教堂两侧的三个入口。
设计综合了中世纪的风格,但惊人地简洁、克制。教堂洞穴般的内部几乎完全没有装饰,巨大的柱子高耸至尖拱和肋拱顶;教堂的开窗几乎没有视觉上的干扰,阳光可以通过玻璃射入室内,并反射在抛光的砖块上。
整个建筑用富有表现力的砖作,呈现出具有现代几何特质的空间形式,置身其中却仍然能感受到古典哥特建筑对于崇高空间的追求。不加粉饰的手工砖作,体现出对工艺的自信。教堂没有任何雕饰,更有助于凸显哥特式建筑的垂直感,同时也是对现代主义空间纯粹性的表达,并带有现代极少主义的审美倾向。
08
圣托马斯教堂
St. Thomas Church in Vällingby
彼得·塞尔辛,1959
斯德哥尔摩,瑞典
坐落在斯德哥尔摩郊区新城Vällingby的圣托马斯教堂是瑞典建筑师彼得·塞尔辛著名的三个现代教堂案例之一。
圣托马斯教堂整体可以被理解为繁忙环境中一个修道院般的隐世绿洲。建筑群在一个以内部庭院为中心、几乎是方形的平面上拔地而起。建筑群的体量感强烈,向外的开口少而小,以尽可能地减少道路噪音造成的烦恼和日常生活的干扰。传统的东西朝向的教堂被放弃,取而代之的是从城镇广场直接进入的入口。
庭院中幽静的花园象征天堂,同时也被设想为繁忙生活中一个可以进行反思的地方。教堂本身占据方形平面的一面,其余三面为社区活动空间及牧师、办公人员使用的房间。教堂内向,其余三面的房间门窗则向花园开放。透过相邻房间的窗户和门,人们可以看到花园里的景色。
教堂空间具有清晰的几何形状。天花板以裸露的混凝土梁格构而成,墙壁由砖砌成,地面为粘土砖,洗礼池则用一整块花岗石凿成。在圣所的一侧有一个木制的风琴,它在砖墙前看起来像一件家具。座椅由轻质木材和皮革装饰制成,可以自由地放置在空间中。天花板上悬挂着由黑色钢条制成的精美灯具。整个室内仿佛试图寻找到抽象和工艺之间的共鸣和平衡。
09
朝圣教堂
Pilgrimage Church, Neviges
戈特弗里德·玻姆,1968
内维格斯,德国
教堂建于德国西部一个受欢迎的朝圣地点,几个世纪以来,这里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无数游客和朝圣者。玻姆是一位著名的德国表现主义建筑师,他认为神圣的建筑——当代或其他,都应该引起观众的情感。无论是通过铁路、公路还是步行,都可以从远处看到朝圣教堂那像山一样的混凝土尖顶。通往教堂的小路一边是一堵墙,另一边是办公室和修道院,形成了一种正式的游行感,朝圣者们在此完成了他们旅程的最后一段。
教堂由一系列混凝土立方体和金字塔组成,无定形的体量旨在反映该地区的山区地形。高耸的建筑在一个相对较低的天花板门厅中被短暂地遮蔽,在进入主要的礼拜空间的洞穴体量之前,提供了片刻的视觉悬念。与外部一样,教堂内部由不规则的几何形状的混凝土构成,上方倾斜的屋面的连接处点缀着百叶,让自然光线进入空间。
内部空间由祭坛主导,虽然它与主入口不完全在同一轴线上,但根据大主教的喜好,它被放置在空间的中央。三层的楼座排列在右侧,即使教堂拥挤,朝圣者也可以看到和接近祭坛。
10
伏克赛尼斯卡教堂
Vuoksenniska Church
阿尔瓦·阿尔托,1958
伊马特拉,芬兰
伏克赛尼斯卡教堂被认为是阿尔托具有独创性的教堂作品。在一片工业景观的背景中,他精心地将建筑置于一组成熟的树木中,以森林景观的微缩形式呈现。
教堂的主体是阿尔托在其当时创作阶段经常采用的不对称形式的一个例子,它由三个相互连接的体量组成,从南到北,高度不断增加。它们对应着三个连续的大厅A、B和C;A是最主要的大厅,而其他空间可以在必要时通过打开可移动的墙壁增加进去。平日里,B和C可用于教区活动。所有大厅加起来约有800个座位,它们之间由约42厘米厚滑动隔音墙壁分隔开。
中殿的长轴是南北朝向的,这似乎与大多数基督教教堂建筑传统的东西朝向相异。祭坛位于北端。西墙是一条基准线,与之相对的是形式自由、层次复杂的东墙。日光从东面和西面透过高高的窗户进入,而南面的光线则透过位于祭坛上方屋顶最高处的屋顶倾泻进来。
教堂细部充分展现了阿尔托理性和浪漫交融的风格。白色墙面弱化了建筑与天空的界线,参差不齐的开窗方式则强化了与树林的呼应。侧墙内窗和外窗是分离的,同时起到调节光线和表现空间的作用。
11
马尔克教堂
Igreja de Marco de Canavazes
阿尔瓦罗·西扎,1997
马尔库–迪卡纳韦塞什,葡萄牙
作为这个地区的精神中心,这座天主教堂在环境中应该是需要被凸显出来的。为了达到目的,西扎首先延续场地西北原有老年公寓建筑的几何方向,布置了高大封闭的教堂主体。然后沿用这个几何方向在教堂下布置了一个看上去像石头挡土墙一样的基座,将教堂与嘈杂的街道在视觉上脱开。基座一直逼到道路边缘,就像一个几何上自成体系的大城堡被毫无顾忌及地硬置进环境中一般。基座的设置使教堂的入口层被抬高到与基地西北部台地标高持平,让建筑具有威严感的同时还可以有从地面顺畅进入的主动线。
在建筑面对街道的东北立面上,西扎使用了两个反弧衬托中间平体量。这个立面因其洁白修长而显得尤其优美。
从主入口方向看,教堂的西立面上有两个凸起的体量。中间设置了一个超尺度的仪式入口,平时不开。其中一个体量的下部是日常入口,与西扎的惯常做法一样,这里总是有非常亲切的人体尺度。
立面上的两个反弧鼓进室内,让这个原本简单的长方体盒子变得柔和。其中一个反弧下挖空,里面设置了圣坛。这个挖空不但让圣坛部分具有一种山洞样的深度,让单薄的墙体产生了体积感,也将平面上的弧形转换成正交直线形,使圣坛部分平面更加好用,使教堂中的大空间与其西面设置了附属功能的低矮体量在几何上更好交接。两个反弧的设计似乎是从立面开始的,但在室内也很完美。
12
圣嘉布遣会礼拜堂
Capuchin Convent Chapel
路易斯·巴拉干,1963
墨西哥城,墨西哥
1954年夏末,巴拉干同时作为建筑师与出资者,为圣嘉布遣会建造了一座礼拜堂。他一贯的宗教渴望,他对神秘主义的倾向,尤其是他对殖民时期墨西哥修道院简朴生活的热爱,在这个项目中都结合到了一起。
现存的殖民风格房屋位于27米X90米狭长地块的前面。方案将沿着横向边界的两个纵向翼,与规划的礼拜堂和餐厅的横向体块结合起来,从而定义出两个内部花园。一块菜地将占据地块的南侧。巴拉干通过改变入口和流线来改变礼拜堂的朝向,同时也将第一个花园改为石头铺砌的入口庭院,以此将修道院内公共与隐居的部分隔开。
巴拉干对礼拜堂的布局有独到的见解:修女们的座位布置在正厅内,面向祭坛,教徒们的座位布置在侧厅内。十字架的位置很特殊,没有布置在祭坛正面,而是侧面。阳光的照射将十字架的阴影投射在祭坛后面的墙上,产生炫目的光影效果,突显了十字架在礼拜堂中的地位。
在巴拉干的所有作品中,这是最关注自然光的使用,以及一天中不同时间光线的计算效果的作品。他还充分利用色彩,渲染宗教气氛。在光和颜色的相互作用下,教堂被金色、橙色和黄色的圣光所笼罩,营造出一种高贵的氛围。在这里,建筑和艺术元素在精神、诗意和神秘中协同工作,这也许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
本文由有方自行编译,编排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版权归摄影师或来源机构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联系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丘上的风帆:环洱海生态廊道五号驿站 / 三文建筑
下一篇:襄汾星原泳馆:林间的水面 / 九七华夏 KAI建筑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