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趣城作品“南头改装建筑”,获得2025国际可持续建筑奖金奖

趣城作品“南头改装建筑”,获得2025国际可持续建筑奖金奖
编辑:宋诗雨 | 审校:原源 | 2025.11.04 11:51
国际可持续建筑奖获奖项目  供图:趣城工作室

2025年10月15日,在意大利费拉拉大学(University of Ferrara)建筑系举行了2025年第16届国际可持续建筑奖(International Prize for Sustainable Architecture)颁奖典礼。趣城工作室张宇星和韩晶主持设计的“南头改装建筑”(Six Bricolage Houses)荣获唯一金奖。这是继建筑师徐甜甜之后,中国建筑师第二次获得该奖项的金奖。

 

国际可持续建筑奖每两年举办一次,本届奖项从全球十五个入围项目中决出,包括1个金奖、2个银奖、6个荣誉提名,以及1个特别奖。评审团由瑞士建筑师、理论家和策展人Marianne Burkhalter女士(苏黎世Burkhalter Sumi工作室)担任主席

 

现场颁奖照片  供图:趣城工作室

 

“南头改装建筑”项目建于深圳人口最密集的城中村之一,是参与式和适应性城市更新的重要实例,在这里,建筑成为促进社会包容和赋权边缘化社区的工具。设计拥有巧妙的建造智慧和设计敏感性,以应对密度复杂性、层叠且自建的城市结构——这儿是大都市中一些最脆弱人群的家园。基于拼凑(bricolage)概念,该项目采取了小规模、渐进式和以手工为基础的干预逻辑。

——评审团的评语

 

 

——

获奖作品

 

南头古城,又名南头,历史上长期管辖香港、澳门、深圳、珠海、中山、东莞等地,是历代岭南沿海地区的行政管理中心、海防要塞、海上交通和对外贸易的集散地,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历史文化源头之一。建国初期,随着县政府的外迁,南头终结了其1700年古城史,在古城址上自然演变为南头村。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深圳快速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进程,南头又逐渐转变为南头城中村。

 

南头城中村整体鸟瞰  摄影:白羽

趣城工作室选择了位于春景街、梧桐街和中山南街一坊的六栋村民自建房,对其进行微更新和改造。六栋建筑构成一个完整系列——统称为南头改装建筑。它们包括:U1平台市集、U2我的宿舍、U3改装之家、U4街市美术馆、U5城墙遗产工坊、U6梧桐村友会。

 

项目用地示意图与总图  ©趣城工作室

 

/ U1平台市集

 

U1原为位于春景街一栋村民自建房的底层店铺空间。这栋握手楼体量庞大,容纳了众多居民。建筑师对其进行微改造,在店铺入口台阶上设置了三组悬挑平台,它们高低错落,提供了观赏街景的多重视角。这些平台既是展台也是公共空间,“平台市集”的名称就来源于此。

 

U1平台市集  摄影:白羽

改造之后,U1平台市集主要作为城中村二手物品的交易场所,同时也成为人们交往、交流的地点。几个悬浮在街巷中的小平台,就像日常生活的舞台。在这儿,每个人既是观众也是演员,而建筑师的角色仅仅在于穿针引线。

 

U1平台市集  摄影:白羽

/ U2“我”的宿舍

 

U2原为沿春景街一栋两层坡顶小屋及与之相连的三层小楼,布满了不同年代的加建、改建痕迹。两层坡顶小屋是村民自己搭建的铁皮棚,曾经作为临时厨房和仓库之用,已破败不堪。三层小楼则因年久失修处于危房状态,需要对其进行加固处理。

 

轴测分析图 ©趣城工作室

设计将它们改造为一个具有混合用途的城中村综合体,其中,三层小楼的一层和二层作为快递员的宿舍,这也是“我的宿舍”的名称来源。三层作为一个城中村非政府组织的办公场所。

 

同时,设计采用“夹心层”策略,将不同类型的夹心层,如结构夹心层、功能夹心层、采光夹心层等插入到原始空间体块之中,从而创造出非常有魅力的复合使用场景。

 

U2“我”的宿舍  摄影:白羽

改造后,轻盈而醒目的春景阳台,立刻让沉闷的城中村内街里巷变得生机勃勃。人们喜欢站在春景阳台上,看着快递小哥们穿梭而过,也喜欢透过太湖石洞般的临街窗口,观看另一个小世界仿佛近在眼前。每当夜幕降临,春景阳台的暖黄色灯光亮起,就如同内巷中的一座小小灯塔,指引着人们回家的路。

 

/ U3改装之家

 

U3原为春景街一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村民自建房,带有一个沿街小院和宽敞的屋顶露台。建筑师重塑了这栋楼的空间构成逻辑,取消院落围墙,设计了一个穿插于室内外的楼梯,创造出犹如迷宫般的空间体验。此外,还用钢结构塑造出两组独立的广府民居瓦屋面,与街对面一栋历史文保建筑的古老屋顶相映成趣。

 

U3改装之家  摄影:白羽

改造前的这栋村民自建房,如同一个封闭堡垒,由于年久失修,建筑破损严重。建筑师将小院内的违章搭建铁皮棚拆除,并在原址重建了一个红砖小屋,作为向周边居民开放的公共文化空间。红砖小屋采用钢结构屋面,上铺当地传统的瓦屋面,由当地工匠以传统工艺施工完成。

 

U3改装之家  摄影:白羽

/ U4街市美术馆

 

U4原为一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村民自建房,外表覆盖着那个年代典型的水刷石建筑材料。它矗立在热闹的商业街中心,充满了日常生活的烟火气息。建筑师将其改造为一个混合用途空间,包含城中村美术馆、城中村小店、青年公寓、文化展览等功能。

 

U4街市美术馆  摄影:白羽

为了突出新旧杂糅的特征,建筑师完整保留了这栋建筑的旧水刷石原始外观,同时,在面向中山南街一坊(这是一条非常热闹的城中村商业街市)的二楼转角,新增了两片巨大的花纹钢板,以及一段曲折的小外廊。

 

人们可以在这里走出建筑,来到街道上方,身临其境地感受城中村烟火气。两块花纹钢板也成为观者的背景,如同一个街市舞台。在这里,观看者与被观看者,他们的行为共同构成了一幅既热闹又安静的世俗风情画面。

 

U4街市美术馆  摄影:白羽

/ U5城墙遗产工坊

 

U5原为两户相连的一组村民自建房,包括一栋三层高小楼和一栋两层高坡顶小屋,以及与之相连的单层建筑,它们都是建造在明代古城墙基址之上。历史上,南头古城曾经被高高的城墙环绕,而今天,古城墙的基址几乎都已经被城中村覆盖了。

 

建筑师将这一组建筑改造为“城墙遗产工坊”,包含传统手工作坊、艺术家驻留公寓、展览、商业、办公等功能,并建立了一个立体漫游体系,尝试把建筑下面的城墙基址显现出来,供人们观看、漫游和体验。

 

U5城墙遗产工坊  摄影:白羽

作为整个漫游体系的视觉中心,一棵植根于城墙基址的大龙眼树从坡顶小屋中蜿蜒伸出,它的伞状树冠直径达到了15米,几乎将二层屋顶露台完全遮盖,使这里成为光影斑驳的树荫空间。

 

而龙眼树树干则被紧紧包裹在建筑的墙壁内,由于空气常年不流通,也得不到直射阳光,树干变得枯萎、干涩。建筑师切割开了部分楼板和外墙体,让树干得以自然呼吸。于是鲜嫩的绿叶开始从树干上生长出来,树屋变得生机勃勃。

 

U5城墙遗产工坊  摄影:白羽

/ U6梧桐村友会

 

U6原为梧桐街上一栋六层高村民自建房,门前有一片狭长的三角形小广场,被村民们用作汽车和电动车临时停放区域。此外还有垃圾收集点、电线杆、水泥花池、临时棚屋等,将这儿堵塞的拥挤不堪。改造之后,这栋极为普通的村民自建房被命名为“梧桐村友会”。其中,一层和二层是文化、交往空间;三层到五层是万科泊寓;六层作为天台美术馆。

 

U6梧桐村友会  摄影:白羽

改造之后的梧桐村友会,只是静悄悄地发生了一些改变,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被周边居民接纳。这栋楼最有趣的一些细节,都被完整保留下来:绛红色琉璃瓦檐口、楼梯间竖条窗、白色瓷砖贴面,以及墙角顺着墙壁攀岩而上的小叶榕。

 

原建筑入口被改造成一个楼梯间小画廊,行人们经过时,不经意就可以看见檐廊下的艺术品。

 

六层,原为村民违章搭建的一间铁皮棚屋,经过常年日晒雨淋,已经破损严重。建筑师将铁皮棚拆除,置换成五个彩色钢盒子,每个钢盒子都被设计成带侧高窗的微型展厅。于是整个六层空间变成了天台美术馆,人们可以欣赏艺术品,也可以站在小阳台上观看城中村风景,或者透过侧高窗看天上的斗转星移、云卷云舒。

 

U6梧桐村友会  摄影:白羽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南头改装建筑

项目地点:广东省深圳市南头古城

项目年份:2022年

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

设计单位:趣城工作室(ARCity Office)

主持建筑师:张宇星、韩晶

设计团队:钟凯雯、吴雨晴(实习生)

业主: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政府、深圳万通南头城管理运营有限公司、深圳市万科发展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图:瑞华建筑设计院(深圳)有限公司

施工图团队:李艳华、石超峰、万长胜、刘达、杨武、叶辑佳、何莲星、王铭耀、何承满、胡汪洋

室内施工图:深圳市艾斯蒂设计有限公司

施工图团队:宋红阳、李欣、文丹、王乐、李展鹏

施工:深圳市西部城建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市创宝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摄影:白羽

 


版权声明:本文由趣城工作室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国际可持续建筑奖
张宇星
获奖作品
趣城工作室
韩晶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