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单位 PL-T平时建筑设计事务所(广州平时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 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
建成时间 2025年
建筑面积 970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平时建筑提供。
共享与共生
项目位于云南德钦县玉杰村,建筑师旨在通过此实践,尝试为中国藏区传统建筑演变为本土人文“酒庄”的方式与理念提供一种突破,并促使建造活动与建筑空间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地方性的社会价值。
场所位于海拔2720米的山顶,四周神山环绕,风景绝佳,但施工条件有限。设计以一栋历史藏宅为母体进行衍生、改造与修复。团队运用UE技术辅助方案研究,同时主创王剑峰驻守工地,融入生活,真实体验人与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并利用当地熟悉的材料、工匠擅长的做法来构思与建造,而这种在地性的方式恰好为藏族村民提供了参与机遇和经济收入。
从原场所格局中生长出来的新空间与老建筑共同构成了多维度的公共空间。
面向大山,向外延伸的挑台以包容的方式,自然地成为酒庄与村社公民之间日常互动的共享平台,并转化为都市文化与藏地文化自觉交流的媒介;由牛圈改造成的下沉内院则自发地成为村民与游客共舞锅庄的小剧场;临崖而建的品酒室、空心砖墙、水面倒影与保留的老树在光和风的刻画下营造出诗意灵动的自然经堂;山上的鸟类开始在建筑的砖孔立面上做窝,逐渐将物质的立面养成生活的立面。建筑师希望整体酒庄真实地成为人与自然共生的叙事容器。
墙的时间对话,传达空间的情绪
珍视老建筑所承载的往昔记忆,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悄然融入新的痕迹。
延展旧建筑“白”的特征,以白墙的语言和秩序来整合新旧之间的关系。通过新、旧墙体之间的交织对话,重塑空间的层次。被保留的老界面的残破感与新界面的纯粹性所构成的时间肌理,随着阳光的角度和节气的交替而不断变化,由此传递着空间的情绪。
总体上,新的部分包裹着老的藏房,重构一幅平静而克制的白色群像;而不同年代、不同类型的材质又赋予其丰富性和时间感。
日常材料转译文化信仰,自然要素重构经堂意向
设计完整地保留藏宅中与生活文脉密不可分的经堂与香炉,只对其进行修缮清理和灯光设计。同时,以当地最朴拙的空心砖块转译藏族的经墙形制,并贯穿于新旧建筑之间。
“放空的经墙”把有形的经书化为无形,“空”反而蕴含了一切。穿透墙体的藏地光影与透过空洞所见的景象,本身就是一部活的经文;而光线的移动则赋予“经书”时间性与生命力。
在共享挑台的端头,将空心砖改为斜45度砌筑,则是对藏族吉祥图案“盘长”的建筑语言表达。
嵌套在墙体中的日常旧锅器,则隐含着唐卡中坛城所代表的深邃寓意。最普通的日常材料使崇高的信仰得以被最贴近生活的语言来表达,反而使人文精神回归现实本真。
以旧物循环建构
在更新改造过程中,将老建筑中拆解下来的部分楼梯构建、门窗、地板、瓦片、原住民用过的灶具、农具、器具、家具等旧物材料进行身份转变,改变它们原本的功能,使其可持续地建构新建筑;集约造价的同时,也让往昔生活记忆的细节融入今天的空间场所。
酒窖和工艺空间由老建筑底层的粮仓改造而成。老藏房的夯土墙特性与当地的气候特征,使工艺空间在不用设备的情况下能够保持稳定而适宜的酿造温度,这有效地减少了建筑能耗,保护了藏区珍贵的自然环境;同时,由保留的藏式土木体系所形成的宽敞空间,既是体现本土文化的酒窖,也是艺术化的策展空间。
设计图纸 ▽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自然经堂”, 循环建造——云南朵木杦庄
项目类型:改造(主要)/建筑/规划
项目地点:云南省德钦县玉杰村
建成状态:建成
设计时间:2024年
建设时间:2024年—2025年
建筑面积:970平方米
设计单位: PL-T平时建筑设计事务所(广州平时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主持建筑师: 王剑峰
主创设计团队:王剑峰、王婧、李飞
UnrealEngine5引擎数字地编技术辅助设计团队:沃泰(VRTech)数字工作室
结构:钢结构: 凯鑫钢结构工程
照明:PL-T平时建筑设计事务所
材料:空心砖、木材、钢材、混凝土
业主:葡荷酒业(香格里拉)有限公司
摄影师:王剑峰
版权声明:本文由PL-T平时建筑设计事务所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悼念|Farrells创始人特里·法雷尔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