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拍建筑启示录(下): 大众视野下

拍建筑启示录(下): 大众视野下
作者:原画册KKM | 编辑:李菁琳;校对:李菁琳 | 2020.06.15 10:51

建筑,最常见的摄影题材之一。

 

大众所理解的“建筑摄影”,多指以特定的建筑物、构筑物和空间环境等为拍摄对象,意图表现“建筑之美”的作品。然而这种理解容易让照片流于对狭隘的建筑形式美的追求,或是意图通过理想化的手法,让摄影作品处于不真实的“效果图式”油腻观感中。因此,建筑摄影乃至广义的城市、景观、街道题材摄影,也是“刻奇”的重灾区。

 

那么,建筑应该怎么拍呢?

 

来自成都的原画册工作室,将通过两个方面来和大家聊聊“拍建筑启示录”。系列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向艺术摄影学习,此为下篇:大众摄影下。

 


 

上一篇文章“向艺术摄影学习”中所展示的作品虽然可以说是摄影史中沉淀下来的精华,但或许不是大众心目中建筑摄影“应该有的样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作为普通摄影爱好者,我们还可以从哪学习建筑摄影呢?

 

请看——

 

拍建筑启示录(下):

大众视野下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现在大众对建筑摄影普遍的印象,并不是以艺术摄影大画幅美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而主要是被这样两个东西建立起来的:

 

商业建筑摄影

+

社交网络

 

建筑摄影乃至广义的城市、景观、街道题材,是摄影“刻奇”的重灾区。但在商业建筑摄影领域和社交网络中,还是不乏既能完美免俗,又能满足商业和流量诉求的作品。

 

这些作品,或许就是大众更愿意,且更具操作性的直接模仿对象了。

 

01.

硬核商业建筑摄影师

 

和艺术摄影相反,商业建筑摄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主要是要表达官方/甲方/用户对某个建筑想象的“溢美之词”。

 

这是个艰巨的任务,走位太低容易让作品成为烂大街的油腻图像,走位太高又容易超越甲方和大众的认知。我心目中的顶尖商业建筑摄影师,就是能带着脚镣跳出脱俗舞步的人。关于建筑摄影的推荐榜单有很多,这里推荐的是我参考各个榜单后,结合个人的理解的五个工作室:

 

 

Iwan Baan

不带建筑师的成见拍照”

 

Iwan Baan应该是当今最红的商业建筑摄影师了,没有之一。他常年拍摄世界上最炙手可热的建筑事务所建成作品的拍摄任务,包括雷姆·库哈斯、扎哈·哈迪德、妹岛和世等。看他的作品,会觉得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觉,作为商业建筑摄影师,他将建筑的“溢美之词”讲得很高级。

 

©Iwan Baan,哈尔滨大剧院,MAD
©Iwan Baan,哈尔滨大剧院,MAD
©Iwan Baan,多摩美术大学图书馆,伊东丰雄
©Iwan Baan,轻井泽千住博美术馆,西泽立卫
©Iwan Baan,乐高体验中心,BIG
©Iwan Baan,卡塔尔博物馆,让·努维尔

Iwan Baan的工作状态很特别,他不会在拍摄前与建筑师周密计划、顺着建筑师的想象去表达,而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去记录。他不像很多建筑摄影师一样,本身就有建筑学教育背景或职业经历,在此之前他是一名新闻纪实摄影师。因此,我们能看到他作品中很明显的纪实风格。

 

©Iwan Baan,中国国家体育馆,赫尔佐格与德梅隆

讲真,并不是每一个建筑师都能认可他的拍摄方式,大多数对建筑“溢美之词”的理解或许还停留在形态的冲击力,空间的精彩句法、好天气、精致的构图,但认可他拍摄风格的建筑师通常更能理解他关注的点:建筑的真实状态、人与建筑的互动、社会环境的介入等。

 

©Iwan Baan,米兰博科尼经济学院,Grafton Architects

也正是他与一些有眼光的建筑师甲方之间能“懂”,成就了它兼具纪实感和动人力量的作品。

 

网站:https://iwan.com/

 

 

Hufton+Crow

“标准商业建筑摄影”

 

Hufton+Crow,这个摄影组合与Iwan Baan的风格完全不同,他们深刻懂得建筑师和观众“要什么”,因此你看到的他们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极其完美的数码硬照:画质优良、考究的平衡构图、惹人喜爱的瞬间。

 

建筑摄影与棚拍完全不同,完全靠天空和城市环境来搭建,H+C会聆听自己的建筑师甲方要表达什么,然后完美达成,并在天色、光影、城市环境等要素中找一个通俗易懂的趣味点,既愉悦了甲方,也成就了自己。

 

©H+C,纽约世贸中心交通枢纽,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
©H+C,阿塞拜疆阿利耶夫文化中心,扎哈·哈迪德
©H+C,MAAT,A_LA
©H+C,V&A EXHIBITION ROAD QUARTER
©H+C, Via 57 West,BIG

不过H+C的摄影太标准了、太商业了,以至于让人觉得少了一些识别性标签,个人觉得照片壁纸化倾向有点重,像是为了对标建筑类杂志而拍,不是很耐看。

 

 

Fernado Guerra

“使用中的魅力”

 

Fernado Guerra是著名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Alvaro·Siza)的御用摄影师,他的作品在商业性和个人化表达中间找到了一个恰如其分的位置。换一种说法来解释的话,他用街头摄影的魅力成就了建筑摄影,而不至于让其作品单纯表达几何、冲击、空间感、形式符号等外露的东西,而是抓住了“使用中的建筑”中动人而真实的一面。

 

©Fernado Guerra
©Fernado Guerra,Casa na Ajuda
©Fernado Guerra,Fernando Guerra,Adega Mayor
©Fernado Guerra,santander-totta 大学银行代理中心

他拍摄的“使用中的建筑”获得了2015年世界建筑节Arcaid Images摄影大赛的年度大奖。

 

©Fernado Guerra,洛桑联邦理工学院 2015年世界建筑节Arcaid Images建筑摄影大赛年度大奖

 

Helene Binet

“建筑光影捕手”

 

Helene Binet应该是最接近艺术或观念类的建筑摄影师了,或许在一些榜单中,会直接将她归类到艺术摄影一类。和大多数建筑摄影师不同,她一般用胶片机拍照,拍摄的对象也多是“商业味”不那么浓的作品,如卒姆托、里伯斯金等人的文化、宗教类建筑,同时,她也记录了柯布等现代主义大师的经典作品。

 

©Helene Binet,废墟上的住宅,Russell Jones
©Helene Binet,Kolumba Museum,彼得·卒姆托
©Helene Binet,圣本笃教堂,彼得·卒姆托
©Helene Binet,The Therme Vals,彼得·卒姆托

相信,不用解释,你也可以从她的作品中读到她直觉中的对光影的敏感和空间精神性的捕捉,我认为这是

 

“不带建筑师视角”

+

“女性视角”

+

“艺术学习背景”

的综合表达。

 

©Helene Binet,犹太人博物馆,丹尼尔·里伯斯金
©Helene Binet, 费尔米尼教堂, 勒·柯布西耶
©Helene Binet, 费尔米尼教堂, 勒·柯布西耶

Helene Binet的很多作品的平面观赏体验,会超越你在建筑中的实际体验,如笔者亲历探访过的犹太人博物馆、拉图雷特修道院等。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城市叙事”

 

专项商业建筑摄影在欧美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了,而在国内还算一个“小众”行当。并非国内过去拍建筑的人不多,而是没有人系统地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去探索属于中国式的建筑表达。在“极度夸张式的表现建筑不真实的美”这样的拍建筑风潮和摄影认知的大环境下,存在建筑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图像创作和商业经营方式。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新加坡樟宜机场,Safdie Architects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成都城市音乐厅,GMP+CSWADI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华润总部大楼,KPF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UNIC-Paris,MAD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UNIC-Paris,MAD

存在建筑的两位合伙人何震环和苏哲维,一位是纪实摄影师出身,另一位建筑师出身,他们正用实践将“当代建筑记录”与“城市叙事”结合,突破“刻奇”横行的建筑图像海洋。

 

真正优秀的商业建筑摄影师,从来不会将自己限定在“商业”的框架内,存在建筑就不断从艺术摄影中吸取养料,很多作品中都能看到纪实摄影和新地形摄影的影响。例如他们近年的拍摄就有明显的张克纯的影子: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朝阳公园广场,MAD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重庆来福士广场,Safdie Architects

基于以上,他们也成为这里我唯一想推荐的中国商业建筑摄影师。

 

建筑摄影,其拍摄对象的品质和完成度也很重要。上面的顶尖建筑摄影团队都有着自己的运营方式,同时很注重自己的品牌建设,这样就能做到一个摄影作品和建筑作品互相成就的良好状态,而不因为经营压力一味倒向为甲方服务,满足用户趣味的被动境地。

 

 

02.

社交网络视野下的建筑图像

 

社交网络上的建筑摄影和商业建筑摄影比起来,更加自由和多元,而和艺术摄影中的建筑拍摄题材比起来又更加轻松。很多从社交网络上成名的摄影师也开始逐渐涉足商业摄影领域。

 

这样的摄影师有很多,以下五种不同风格以作参考:

 

 

Simone Bossi

“空场景”

 

Simone Bossi 是一位意大利女摄影师。她的建筑摄影作品看起来很空灵、冷静,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摄影,都喜欢留白,并且鲜有人物的构图参与。她也喜欢关注温柔的漫反射或照度不强的光线,这让画面温润和谐,深得人心。

 

 

 

 

 

©Simone Bossi

Florian Mueller

极简糖果色”

instagram等图像社交媒体上一直有一股建筑摄影的“极简风”、“糖果风”,一众旅行达人和年轻摄影博主用类似于贝歇夫妇的“类型学”方式,在自己的轻量级表达中收割着流量。Florian Mueller就是其中一个,他避免拍下建筑接近地面的部分,并通过后期的方式让建筑简单地、如纪念碑式地被偏绿的蓝天衬托,由此传达一种超现实的、理想的建筑图像。

 

 

 

 

 

©Florian Mueller

Florian Mueller类型的表达在社交网络上有很多,也没有特别的深意,所以客观来说他的作品还是属于好看而不耐看的类型。

 

 

Rory Gardiner

“建筑与生活方式”

 

打开Rory Gardiner的个人网站,更像打开一本生活方式类杂志。跟随作者镜头,你可以用一种旅行者的身份去探访建筑、空间。他拍摄的小住宅尤为动人,不同于那种宏大叙事的空间写意,也不同于那种细腻的微观表达。

 

 

 

 

 

 

 

©Rory Gardiner

Rory Gardiner的图像中藏着中产阶级的理想国,我想这也是他的作品大受欢迎的原因吧。

 

网站:http://rory-gardiner.com/archive/americas

 

 

Christopher Herwig

“建筑符号图谱”

 

以简单拍摄语言和叙述结构,来呈现大家似懂非懂的符号,是在社交网络上收割流量的不二法门。

 

Christopher Herwig本是路透社摄影记者,他花了数年时间奔走于前苏联各国,拍摄了一个简单的项目:前苏联巴士站。Christopher Herwig的拍摄方式很简单,贝歇夫妇类型学的不断重复+数码快照式的记录,间或有一些新闻纪实类摄影或景观场景记录。这些巴士站混凝土结构看似简单,却勾起了全世界人们对苏联符号的回忆与遐想。

 

 

 

©Christopher Herwig

 

原画册

“现实到魔幻”

 

原画册其实一直以来都很关注泛建筑类摄影,但最终没有走向商业拍摄这条路,而是以城市为载体进行更多元的探索。以摄影师韩松为创作主力,走过了早期的“城市诗人”的叙事阶段,中期的“建筑几何”的探索阶段,现在更关注当代城市空间和魔幻生活。

 

©原画册韩松,柏林
©原画册韩松,巴黎
©原画册韩松,成都
©原画册韩松,成都
©原画册KKM,成都,建筑表面的锋芒
©原画册韩松,成都
©原画册韩松,成都

推荐给大家并非是王婆卖瓜,而是想用自己工作室的经历告诉大家,以“建筑”拍摄对象来分类并不是一个十分科学的方式,抓住内心所要表达的东西,才是最终目的。

 

 

 

03.

两个比赛

 

大众视野下,推荐两个值得关注的比赛。

 

世界建筑节(WAF)摄影比赛

 

每年举办的世界建筑节(WAF)都会有一次全球性的建筑摄影比赛。在2018年之前叫做“Arcaid Images Awards”,在2018年之后直接改名为“ THE ARCHITECTURAL PHOTOGRAPHY AWARDS”(建筑摄影大赛)。这个比赛应该是商业类建筑摄影的最高荣誉了,浏览其中的作品,应该可以看到最受世界顶尖商业摄影师和建筑事务所的眼光。基于在商业框架下的探索,比赛也设立了“使用中的建筑”“场所感”等引导性奖项,引导大家去关注使用痕迹和写实感的记录,而不要去过度理想化地表达建筑。

 

建筑师扎哈·哈迪德、诺曼·福斯特、雷姆·库哈斯,以及摄影大佬Iwan Baan经常受邀作为比赛的评委。

 

上面提到的Hufton+Crow、Fernado Guerra、存在建筑都在该比赛中有精彩表现。

 

©Hufton+Crow 2014年世界建筑节Arcaid Images建筑摄影大赛“室内”最佳摄影及总冠军

 

©何震环/存在建筑-建筑摄影,景德镇丙丁柴窑 2019年世界建筑节建筑摄影大赛“室内”组专家评审冠军
©苏哲维/存在建筑-建筑摄影,华润总部大楼,KPF 2019年世界建筑节建筑摄影大赛“外景”组入围1/4

一个插曲,笔者本人也获得2015年该比赛的“使用中的建筑”(Building in Use)最佳摄影,不过由于后来没有走向商业建筑摄影道路,而是专心运营原画册工作室,做起了编辑与运营,所以没有由此续写这个故事。

 

©Tan Lingfei+Han Song/原画册,香港益昌大厦 2015年世界建筑节Arcaid Images建筑摄影大赛“使用中的建筑”组最佳摄影

目前该比赛也向公众开放,并设立了手机摄影组。

 

 

全球iPhone摄影大赛建筑类

 

全球iPhone摄影大赛是个更亲民的比赛,其中的“建筑类”子项也是大家用手机拍建筑的很好参考。

 

相比世界建筑节摄影比赛,这个比赛更通俗和轻快,通常评出来的作品沙龙属性和即兴感更强。由于参赛人数众多,获奖并不容易,甚至会带有一点运气成分。也基于此,我会建议大家不仅要看获奖作品,也可以看看每年评出来的荣誉奖(Horned Mention),这样可以获得一个更全面的学习参考。

 

©Massimo Graziani,2018全球iPhone摄影大赛建筑类金奖
©Paddy Chao,2017全球iPhone摄影大赛建筑类金奖
©Wang Jian,2016全球iPhone摄影大赛建筑类金奖

 

04.

建议与反思

 

 

来自苏哲维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合伙人,一级注册建筑师)

 

给拍建筑的摄影爱好者们一些建议:

-远离网红城市风光照审美;

-不要拘泥于设备和焦段,和没有合适焦段的镜头,学会面对同一个对象,任何焦段的摄像头都有应对的拍摄方案;

-不要太依赖后期,好照片原片也会动人;

 

 

来自本文作者KKM

(建筑学硕士,原画册创始人、图片编辑与运营)

 

大众视野中的建筑摄影,主要是被商业摄影和社交网络流行风格奠定基调。笔者认为,相比艺术摄影更广的实验光谱,优秀的商业建筑摄影通常在这样几个要素中找到了“平衡”:

 

-介入:平衡建筑师作为甲方的介入力量,尊重摄影师的直觉。

-干扰:平衡好环境、人物、使用痕迹等干扰物,并不仅仅只为制造夸张的完美建筑图像。

-刻奇:平衡观众“看得懂”和创作者“反对刻奇”,找到一个微妙的位置。

-择偶:成功的商业建筑摄影团队都有很好的“择偶”观,摄影与建筑互相成就,而不是一方迁就。

-写实:自然的写实感越来越受欢迎,个人主观情绪带入也让作品值得回味,处在中间的建筑摄影越来越没有市场。

 

而作为对普通摄影爱好者的拍摄提示,上面的摄影师可以摘取的干货提示有:

 

-人物:尝试借鉴纪实摄影的方式,让人物活动与建筑有机结合。

-空灵:尝试让人消失,拍摄极致的空场景。

-生活:尝试让建筑摄影与生活方式、个人体验结合,而非只是拍下空间和形体。

-抽象:利用后期做一点抽象表达的的尝试。

-编辑:尝试利用图片编辑、选片的排列让摄影产生更多力量。

 

《拍建筑启示》录分了上下两集才写完,分别从摄影史中的艺术摄影、商业摄影、社交网络几个层面来展示建筑这个拍摄对象表达的多元可能性。拍摄的目的不同,指导拍摄的方针也就不同。

 

个人意见,无论哪种类型,都应该避免这三种类型的表达:油腻刻奇的视觉审美、过度夸张美化建筑的矫揉造作、以效果图为目标的审美取向。

 

无论你是想用拍照来赚钱,还只是拿起手机记录探访的建筑,我都还是建议回到上一篇文章所说的艺术摄影,并以之为上层指导来看待问题,这样才能避免因为对建筑摄影持有刻板印象而走向一个偏颇的位置。

 

©威廉·克莱因,纽约,1954

祝大家能读懂建筑之美,享受拍摄过程。

 

 

作者简介

KKM,原名谭凌飞,建筑学硕士。原画册工作室创始人、图片编辑和运营。

 


本文由作者授权有方发布,原文首发于公众号“原画册”,图文版权归作者所有,申请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

关键词:
Hufton+Crow
Iwan Baan
原画册
建筑摄影
苏哲维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