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作为2019“深双”的重要联动环节,龙华·观澜古墟分展场:“双向维度:记忆与更新”正式开幕。深圳市龙华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孟宪潞,副区长邓艳东,中国工程院院士、2019“深双”主策展人孟建民,“深双”学委会主席张宇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朱荣远,龙华·观澜古墟分展场策展人、有方合伙人史建等嘉宾齐聚观澜古墟榕树广场,共同出席了开幕仪式。
2019“深双”龙华·观澜古墟分展场,选址于深圳一个特殊而重要的历史地理节点:观澜古墟。作为最能反映深圳近代社会经济、社会文化、客家民俗风情的实物建筑群,观澜古墟堪称“深圳近代民俗文化第一街”。在开幕致辞中邓艳东表示,希望龙华区以本届“深双”为契机,推动古建筑更好地融入现代城市,加快实现地方文脉与国际视野的兼容并蓄;而又如孟建民在致辞的冀望,希望本届分展场能对观澜古墟的更新、管理和运营模式,带来有益的、多维度的启发。
本届龙华·观澜古墟分展场由“记忆”与“更新”两个展区组成,以9个展览及2个新建临时展亭共同呈现展览计划,希冀推助观澜古墟以“全新的旧貌”,重新融入深圳这一“超级城市”。开幕当天,展场举办有学术论坛、舞台剧《观澜故事》、古墟光影秀、策展人导览等活动,从骑楼街更新的各尺度案例,到保护近现代城市空间遗产的理念交锋;从沉浸式实景舞台剧重现的百年前繁盛客家墟市,到今日观澜古墟碉楼上迷离的光影及其中穿行的街坊、老友……开幕式的日与夜形形色色地交织出一幕幕古墟故事,其中不乏令人感怀的瞬间。
昨日的观澜古墟,缓缓拉开盛筵的一角。此次展览将观澜古墟作为一个标准案例,背后隐藏着两条线索:一是从观澜古墟延展,将整个东南沿海的近代城市化脉络理清楚;二是希望完整、深入呈现深圳的客家墟市。这一关注着更大历史语境的“野心”,让展览很难为简短报道或静态图像所还原——持续至3月8日的龙华·观澜古墟分展场,期待你亲自前来。
开幕学术论坛以“近现代骑楼街更新的三种模式”为主题,由分展场策展人史建主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历史保护实验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戴仕炳,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主持建筑师何健翔,土上建筑工作室创始合伙人蒋蔚,SPARK思邦建筑事务所董事及中国区总经理闵薇,直造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水雁飞,同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红军,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助理教授张力智出席并参与研讨。
首先是三位参展方代表发言。分展场临时展亭“角棚”的建筑师水雁飞表示,即使面对种种紧急的挑战,以及现场许多不可预计的情况,但展亭的最终建成效果颇具市集生活的气息,这点与想象还是符合的。以“垣”生土装置参展的建筑师蒋蔚对与碉楼建筑遗产在同一空间里并置感到荣幸,并希望展览能够引起人们对这些快被遗忘的城市空间遗产的更多关注。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助理教授张力智则认为,在地的展示能够让更多学者、媒体、当地村民,感受到更具深度的研究成果。
随后,来自海口、新加坡、连州的三种近现代骑楼街更新模式,作为城市尺度、街区尺度、建筑尺度上的具体案例,在主题演讲中得到进一步阐释。
海口的骑楼街区是一个由多样历史阶段切片组成的案例。从明代所城十字街肌理,到由政府推动的现代城市美化运动,海口骑楼街区不仅叠加了城市在不同历史阶段留下的印记,作为历史景观亦承载了建筑本体所附加的人的生活、传统文化与民俗。
在进行修缮工作的时候,两种策略被提出:修旧如旧,按照时间印迹保留现状;整旧如故,用今日场景连接传统记忆。比如,把色彩恢复作为一种历史记忆的恢复。通过材料病理学分析,对建筑面层的材质色泽进行逐层检测,检测出被刷白前墙体原本的色彩,以此为依据完成彩楼一条街,让它回到历史上原本的样子。
但对街铺的修缮来说,这还不足够。研究团队希望利用一些重要民俗节点,让进一步激发出空间记忆。比如打通恢复妈祖庙在骑楼街上的出入口,妈祖庙的香火便重新旺盛起来。里巷保留了祭祀场所,场地恢复后老百姓特别踊跃,包括送妈祖的巡游活动,跟广东、澳门联动的巡游、祭祀活动都组织起来了。
演讲最后,王红军表示:虽然修缮后的海口骑楼街并不是什么高端的世界文化遗产氛围,但是跟当地文化比较贴近,“我们感觉这也挺好的”。
克拉码头位于新加坡河北岸非常市中心的位置,这里的码头在100年前非常繁华。1970年代因为新加坡急速加快的城市化与集装箱码头的发展,克拉码头逐渐衰败,1980年代第一次改造又不是很成功,沿河南洋风格的骑楼里都是廉价的餐厅。
2000年思邦建筑受新加坡开发商凯德置地委托,将克拉码头地块打造成新加坡旅游业基础设施的重要部分。挑战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让更多人回到克拉码头,提升整体商业价值,适应新加坡炎热的气候。
建筑师给出的答案是用连续的建筑天蓬贯通传统的骑楼街,天蓬为其所覆盖的街道创造了低于室外温度5℃的阴凉环境,避雨设施可方便行人24小时出行。克拉码头的天篷也是亚洲第一个成功使用ETFE(聚四弗乙烯薄膜)作为覆层材料的项目。同时增加滨水空间的面积,沿河主要布置餐饮,最大化商业价值;重新设计河岸的彩色平台,与码头上的游轮连接。种种措施让克拉码头在第二次改造中大获成功,从每年亏损400万新币到净赚2400万新币,并成为新加坡旅游的名片。
何健翔是土生土长的岭南人,除去在海外读书的那几年,生活工作都在这里。演讲伊始,他先表示了对海口骑楼街在长时间状态下整体演进方式的欣赏,认为那是真正把城市当作了一种生命肌体来对待,而很遗憾在珠三角遇到的多数情况都是割裂的抹杀式城市更新。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珠三角的形象就是世界工厂,所有东西都被流水线化,包括设计也是。建筑外立面看似丰富,实际上里面的空间都是千篇一律的格式化空间。珠三角的城镇文化多样性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被消解。
源计划把每一个项目同时当作研究来做,是希望每个在地的建造能够在某种程度上重建或连接传统的城市肌理。连州摄影博物馆就是这样一个案例。建筑师先改造了旁边的一座传统骑楼民居,作为对当地传统的考察和研究过程,学习当地的材料和建造方式;进而在新陈代谢、自我更新的状态下开始了博物馆的设计,从整体空间肌理上延续和重构老城中后工业空间与周边传统民居和有机关联;由于政府对沿街立面的要求——新建建筑要退出骑楼街进深,于是有了将整座博物馆当作一个巨大骑楼式空间的构想,内部的半户外公共空间被构建为立体穿梭的“骑楼”空间,主入口庭园以及新旧建筑之间的线性庭园被设计成外部城市街巷空间的延伸。
连州摄影博物馆将惯常博物馆的机构性、纪念性分解为一个与老城肌理同构的立体观展游历,空间被建构为一系列由户外连廊、楼梯串联起来的展览聚落。循环使用到新博物馆建造当中的老城旧物,加上当地的天然物料,以一种奇异的方式编织成新的时空叙事和场所体验。
博物馆在机制上是全新的,但同时在物质上又是与相邻历史建筑相承的,在城市空间肌理上是延续的。何健翔表示,即便不知道未来连州会变成怎样,依然希望摄影博物馆可以在物质上保留及延续城市历史的记忆。
学术研讨的尾声,分展场策展人史建提出让到场学者、建筑师各自留下对观澜的寄语。何健翔首先表示,“如果我们想保存真正有意义的部分,就要真正做到带着一种文化上的自信”。戴仕炳则表示在海口修缮完骑楼街后,不管是专业人士还是外来游客都能第一眼看出这是海口;希望下次再来观澜,也能如是。张力智认为“观澜的建筑风貌与东西两面的城市都不一样,显得丰富,有待挖掘。而我们确实应该在文化上更加自信,在保护老街历史的工作上更是如此”。
开幕式最后一个环节,主策展人与各分展览策展人带领嘉宾与观众,从直造建筑为本次展览新搭建的“角棚”出发,依次前往“记忆”与“更新”两个展区并作导览。
“记忆展区”围绕观澜古墟榕树广场展开,主要呈现了观澜古墟以及更大范围的泛珠江三角洲骑楼街的历史资料与现状。一行人首先进入“清溪流远,文脉观澜”展厅。史建与张力智介绍了观澜古墟卖布街所依托的当地杂布产业的兴衰史,而传教士与海外移民在此处的来往则进一步揭示了此地文化碰撞交融的契机。
随后一行人参观了邻近的“观澜文化小镇规划展”,来到装置“垣”的夯土墙。据蒋蔚介绍,这段夯土墙采用了本地的三合土建造方式,回应观澜客家夯土碉楼的材料与作法。
夯土墙旁的澜阁(公益酒家)是一座四层高的仿西洋巴洛克式建筑,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是“记忆展区”中最有社会性的展品,也是同名展览“澜阁”的展厅。共4层的小楼里分别以照片、图纸、影像、实物等方式,从“墟、街、阁、物、景、家”六个层次,多角度地展现了古墟社会生活历史。
甫一进入澜阁(公益酒家),眼前是观澜古墟大幅航拍彩图,展现了观澜河、渡口、古寺和古墟的依存关系。二楼是观澜大街的立面图纸、重要空间节点展示,以及古墟老居民回忆街区历史的影像展。三楼展示了澜阁(公益酒家)2009年平移的过程,另有观澜照相馆第二代店主曾官敏拍摄的澜阁(公益酒家)旧址——龙岗顶的历史影像。四楼展厅展现了古墟的相关出版物和旧物。顶楼露台可一览观澜墟、观澜河全貌。导览过程中,观澜商会前会长和当地原住民对展出的“眼熟”物件无不怀念。
结束了澜阁(公益酒家)的参观,一行人回到“角棚”之下,来到“观澜之维”展览中的观澜古墟空间研究模型面前。模型分别标注了观澜的历史建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改造之后的建筑以及现代建筑。覆盖有观澜墟街面图像的灯箱排布形成狭窄的通道,人行走其间可感受到当地骑楼街的尺度。据史建介绍,过去的观澜研究,多是针对建筑个体或者组团,而此次经测绘展出的卖布街、新东街、观澜大街的连续立面图纸填补了现有观澜墟研究的空缺。
邻近的“近代化版图”则选取了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的36个城镇骑楼街区,分别在黑色钢板上印制骑楼分布图并配以照片,展现了泛珠江三角洲传统城镇现代转型的复杂空间现状。
“记忆展区”展现的是分展场主题“双向维度”中的“降维”历史研究。策展人史建谈到,目前关于骑楼街的研究还有大量空白,家底不清。观澜古墟、深圳墟等的存在能够说明,深圳不是从1979年才开始有历史、有文化的。“记忆展区”实际上是想研究,深圳这样一个曾经贫弱的边境小城蕴藏着怎样的基因,能促成后来城市爆发式的发展。
“更新展区”位于榕树广场北边,主要展出了全球不同尺度、最好的三个骑楼街更新案例:海口骑楼老街更新、克拉码头,以及连州摄影博物馆。现场的展品以图片、影像为主,模型、书籍、标本为辅,展现三个更新项目有针对性的保护策略与实践。
“存旧续新”展现了海口骑楼老街更新项目,它辐射整个海口老城区,从最初的测绘到落实,绵延二十余载,实现了老街物理环境的修复与生活氛围的重现;“克拉码头”展现了基于新加坡市区重建局《历史街区保护导则》的限制与引导的克拉码头项目,如何将历史骑楼街区打造成城市和滨水改造的标杆;“艺术缝合地方”中的连州摄影博物馆以当地渊源已久的国际摄影展为契机,展现了当代艺术活动如何深入介入历史骑楼街道建筑更新。
据史建介绍,“更新”旨在面向未来,并需要将关注的范围扩大。观澜古墟是客家的古墟市,并有骑楼街,而墟市的发展实际上跟整个东南沿海的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我们或能从这三个案例中获得骑楼街区更新的启发。
2019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龙华·观澜古墟分展场
双向维度:记忆与更新
主办单位
深圳市龙华区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
深圳市龙华区观澜文化小镇建设管理中心
深圳市龙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深圳市龙华区观澜街道办事处
地点
深圳市龙华区观澜街道新澜社区观澜古墟
展期
2019年12月23日—2020年3月8日(09:00—20:00开展;每周一及春节期间1月23日—31日闭展)
策展
有方
参展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
土上建筑工作室
同济大学城乡历史环境再生研究与设计中心/上海市住建委科技委常青专家工作室
SPARK思邦建筑事务所
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
直造建筑事务所
展览
近代化版图:泛珠江三角洲骑楼街(墟市)普查/调研/展览计划
观澜之维:深圳客家墟市研究
清溪流远,文脉观澜——观澜文化小镇历史文化资源调查
观澜文化小镇规划展
垣
澜阁:观澜古墟历史展
存旧续新:以创意活化海口骑楼老街
克拉码头:从历史遗存到活力目的地的创意复兴
艺术缝合地方——连州摄影博物馆
角棚
编辑 / 原源、李菁琳、崔婧
视觉 / 李茜雅 校对 / 原源
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
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上一篇:在奥博豪森,屋顶设有温室的行政大楼 / Kuehn Malvezzi
下一篇:Voisin Organique邻舍有机餐厅:峡谷漫游 / 万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