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单位 乐匠建筑工作室
项目地点 浙江杭州
建成时间 2021年
建筑面积 300平方米
01 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杭州市富阳区洞桥镇贤德村的后山坡地上,原址为三幢残破倒塌的石房与土屋,本次设计通过重新梳理原有场地关系,盘活闲置建设用地,重塑原有建筑,使其成为野生君研学营地“嘟嘟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包含了泥瓦坊、茶艺坊以及陶艺吧三大部分,总建筑面积约为300平方米。
02 与自然对话
富阳自古以来,正如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所绘,以山水闻名,其中的洞桥也不惶多让。因此,在设计之初便有了让建筑内外密切联系,让建筑空间与自然对话,让四季美景尽收于使用者眼底的想法。
基地位于贤德村后山坡地上,是全村建筑的制高点,具有极其宽阔的视野。由低到高,游走于场地与建筑之间:当你正在一楼,可近观中央草坪区的草长莺飞、竹叶摇曳和后院的石壁奇秀、树影婆娑;当你站在建筑二楼,站在室内窗前和观景平台上,将欣赏到远山如黛、层峦叠嶂、延绵不断,村庄炊烟袅袅,将感受在三四月的田野遍地绿色的勃勃生机,在八月的田野漫天金黄的丰收喜悦。
03 与场地对话
场地位于村庄后山的坡地上,依据业主对场地的使用要求,将原始坡地处理成为两个台地并分别与建筑的一层标高相衔接。其后是山体石壁以及竹林,其前则为宽阔的观景平台、依据地势设计的游步道,以及供学生嬉戏的大草坪,山坡之下则为村庄的农舍,远处则是田野和远山。
场地三面为村舍,都是小体量坡屋顶的传统江南民居建筑,因此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应遵循原有传统村落的肌理和空间的结构层级,使项目成为整个村庄有机生长的一部分。
项目保留从荒废后的场地里顽强生长起来的七棵乔木——四棵银杏树、一棵枇杷树及一棵苦楝,使其成为将场地与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也是业主野生君团队“野蛮生长”办学理念的真实写照。七棵树或与建筑相映成趣,成为场地的一道风景,与建筑融为一体。
04 地域性营建技术的应用
洞桥位于浙江中西部,杭徽石和生土是该地区最常用的建筑材料,垒石和夯土也是该地区最有代表性和应用最广的本土建造技术,区域内现存的老建筑基本上都为石房和土屋。项目在保留原有建筑部分石墙的基础上,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当地的垒石和夯土技术来重塑建筑,其中泥瓦坊和茶艺坊采用了仿夯土的外墙做法,而陶艺吧则采用的是杭徽石垒石的外墙做法。
05 传统与现代设计手法的碰撞
项目的整体布局和空间组织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园林式布局方式和空间处理方法。场地东南入口处曲折迂回,欲扬先抑;前院大树参天,后院石壁密林;中央草坪区以草为水,以木为桥,曲径通幽。建筑室内对室外景色近借远用,置庭入内,在场地内漫步,随着时间和光影的变化,树木和建筑交替出现在眼前,形成一幅幅风景。这些设计手法既是中国的传统,又与现代建筑中,柯布西耶在萨伏伊别墅的漫步空间,密斯在巴塞罗那德国馆中流动空间等设计手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中国传统园林讲究的是天人合一,通过可以灵活打开槅扇,把室外景观都引入室内。在本项目的设计中,继承和发扬这种理念,通过现代建筑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如落地玻璃窗、大转角窗以及取景盒子等,将场地周围秀逸的自然风光引入室内,包括树林、石壁、稻田、远山等。
同时,将传统的大挑檐坡屋顶和现代几何体通过几何形体构图法融为一体,既传统又兼具现代特征。通过将传统的石墙、夯土与现代的铝板、玻璃碰撞结合,实现了传统和现代的营建技术和材料的融合,为当下建筑对乡村文脉的传承做了有益探索。
设计图纸 ▽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野生君乡村研学和劳动教育营地
项目类型:乡建
项目地点:杭州富阳
设计单位:乐匠建筑工作室
主创建筑师:陈益龙、陈狄、黄炜、王雪如
设计团队完整名单:赵琪、赵康、沈继煊、胡敏
业主:野生君
建成状态:建成
设计时间:2020年
建设时间:2021年
建筑面积:300平方米
摄影师:陆伟杰
本文由乐匠建筑工作室授权有方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上一篇:南京万科九都荟 / 都设设计
下一篇:深圳公安消防支队田寮消防站设计:狭长的“集中式”建筑 / 深大建筑设计院“钟中+钟波涛”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