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建筑师在做什么122 | 李亦农:转向旧建筑改造及城市复兴

建筑师在做什么122 | 李亦农:转向旧建筑改造及城市复兴
编辑:林楚杰 | 2017.04.09 15:28

 

呈现今日中国之建筑现场。这是有方“建筑师在做什么”的第122个采访。

 

李亦农,现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关注主体的体验是李亦农团队始终坚持的观念之一,最近几年项目主要集中在办公建筑、在科研实验建筑及高等院校设计、文化建筑等领域,最近开始把视野投向了旧建筑改造利用和城市复兴的专题的研究和实践。

 

 

有方:最近在做的项目是哪些?

 

李亦农:工作室从最初的成立到逐步清晰发展方向,并未刻意以明确的类型为专项。民用建筑设计虽然门类繁多,但有着深层次的共性。关注主体的体验是我们始终坚持的观念之一。近年来,以下这几类建筑的实践相对较多。

 

一类是办公建筑,设计了北京市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办公楼之后,我们又设计了北京市政务服务中心,现在开始参与北京的城市副中心的设计。

 

清华大学综合科研1号楼

第二,在科研实验建筑及高等院校设计领域有一贯的积累。现在正在进行清华物理系系馆的设计,一栋以实验楼为主的科研建筑。另外,在清华大学已经参与了两个项目。我本人在清华大学连续学习了8年,对清华的校园文化有着深刻的了解和特殊的情感。这个项目是正在进展的一个重点项目,在我心目中,它不只是一个任务,也寄托着自己对母校的感情。

 

另外,文化建筑也是我们经常涉及的一类,目前正在配合着银川银帝艺术馆的后期施工。

 

近年来随着大量建设的减少,我们逐步把视野投向了旧建筑改造利用和城市复兴的专题的研究和实践,比如参加北京国际设计周的前门、什刹海地区的四合院改造,城市更新针灸式改造的实践及研究,以及相关的展览活动。目前设计中的,还有湖北黄石地区华新水泥厂,有几个厂房的改造利用设计和实施工作。

 

 

2016北京国际设计周
遇见什刹海

‍有方:和过往比,最近做的项目有哪些新的思考或尝试?

 

李亦农:在设计进程中追求理性的感知,感知每一个项目的独特处,感知设计的起点。比如像之前设计的政务中心,它包含两类服务对象,三千人的政府办公人员,还有每天接待不少于九千人次的外来办事人员。这两类人的需求、心理感受和舒适度感受是不一样的。设计需要同时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特定的城市节点,加之复杂的异形的用地形态,形成了这个项目独特的起点,分析的过程也是建筑感觉不断涌现并且清晰的过程,最终呈现于大众视野的是一个有区别于之前所有政府建筑的形态,开放、舒展、朴素。

 

北京市政务服务中心 

药检所科研楼

而北京的院落改造项目,它非常锻炼设计师的锐度。四合院虽小,但和老北京文化的延续有着密切的关联性,而且又是人情味最重的一类建筑,最能体现建筑师的情怀。我们至今已经完成了七八个四合院,在这些方面,还在持续不断地探索之中。总之,所有的探索都在不断地围绕着如何去找寻每个建筑、每个项目不同的起点,在发现它的同时不断地去强化它、丰富它,以此为主线,直到建筑的实现。而建筑师保持思想的锐度和内心的敏感,是一切尝试的原动力和基础。

 

草厂四条41号院
草厂五条21号院
小翔凤胡同12号

有方:去项目现场的频率如何?现场一般会遇到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李亦农:对工作室的每一个项目,去现场的频率都是非常高的。现场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个项目的图纸全部交付时,即使图纸完成得很深入,任务最多只能算是完成了50%。现场的情况、现场的变化、甚至现场的施工中带来的变化,都可能让这个建筑发生改变,结合实施情况再设计之后,往往会在品质上实现提升。另外建筑的真实体量,和体量模型不一样,在建设过程中现场感知,可能会发现有的设计有更优解。比如之前设计的房山博物馆,现场施工时,发现楼梯中间设计的很多像扶手一样的隔墙,数量过多了。于是在现场进行调整,一个是减少数量,一个是使形状随山就势。工人就在现场砌,我站在边上盯,最终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

目前在工程进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建设成本和建筑师的设计之间的矛盾。现在无论政府投资、开发商,还是企业自用建筑,都希望控制成本,经费很充裕的项目非常少,往往与设想有区别。解决的办法是,通过精细化设计,并且与甲方、施工方进行深度沟通。比如外墙材料,我们会努力地控制,板材能不能找到标准板,异形板怎么拼板才能让它出材率高,甚至帮甲方找名牌产品的仿制品,或者找品质好但不太知名的品牌。这些工作非常细碎,但是与后期效果直接关联。

 

有方:当下面临的最大的困惑是什么?打算如何解决?

 

李亦农:首先是方向上的困惑。我们身处于技术、艺术都在剧变的时代,怎么才能留下一座恒久的、真正可持续的建筑,这是值得建筑师去终生摸索的课题。我们试图分析每一个设计的每一个关键点,并用自己的全部去感知建筑的服务主体——形形色色的人,完全迥异的地形地貌,从而用设计实现他们对于未来的诉求,并满足建筑师特有的情怀。

 

第二个是技术的困惑。建筑并非站在科技的最前沿,但是它要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为人们带来更美好的生活。寻求建筑部品部件的工业化、实现加工精细化的设计是我们的重要工作内容,我们现在也在做一些实施性非常强的模块设计。比如做的小院子很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四合院,每个只有几十平米,条件很差,甚至无法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舒适与便捷。设计把厨房、卫生间和所谓的卧室空间(利用厨卫顶部到坡顶之下形成的夹层)做成了非常小的一个组合模块。它可以像一个小集装箱一样,直接植入改造好的院落。另外,正在和做装修工业化装配化的厂家联合研制,希望以设计解决旧城更新中最细微但也最需解决的问题。设想很美好,但其实需要集成的产品专项很多,很难一次成为一个非常定型的产品。正在做一些尝试,期待着它能实现,当然第一个模块样板间会经历较多的修改。

 

‍有方:如何看待建筑设计行业现在的处境?打算怎么应对?

 

李亦农:最近建筑行业的处境,是随经济形势的波动而出现新建项目减少的情况,明显下行为主。像我们工作室,以自主创作为主,工作室的人员并不多,加上我的学生、实习的同学,至今为止没有超过20个人。对于我们来说经济上的压力偏小,但是生存和发展的困境依然存在。因为一个工作室如何保持不断研究、进取的状态,是非常不易的。不过,我倒觉得行业下行并非坏事,会有一些人离开,而留下的真正属于建筑设计行业,从而设计行业得到洗牌之后,取得更健康和有序的发展。总的来说,我还是乐观的。热爱设计工作的建筑师及团队,只要找到对应的市场并且努力,会有很好的生存和发展。

 

工作室的团队合照

有方:在过往的设计实践中,哪些经历(或事件)是关键节点?让你有哪些改变?

 

李亦农:其实,每个设计都很关键,建筑师用心经历的每一个设计项目都能够使自身更进一步。比如我工作之后的第一个项目,是北京燃气集团的指挥中心,那个设计基本上是我一个人完成,从方案到施工图,以及内外装修也参与得很深。第一个工程就参与得很全面,我觉得那是非常关键的好机会。

 

在2000年左右,住宅大量建设,公建项目相对周期长、效益差,当时的团队没有人愿意干,机会就降临了,迫使以我一个人为主,完成这个三万平米项目的全过程。另外,当时有院里很多资深的专家们,比如刘力老师从头到尾的关切帮助,让我受益良多。建筑建成之后,同事、业内的建筑师去现场看,都说特别像一个成熟建筑师的作品。对于这点,我觉得得益于大院的基础和传承,有这样的建筑师领你走上第一步,这第一步就走得很完整。

 

‍有方:最近读的有趣的书是什么?简单阐述理由。

 

李亦农:读的书以建筑专业为主,而且反复看各个时代的作品。如果说有趣的书,是一本有插图的简版《时间简史》。为什么看它,其实起因是中标了清华物理系项目以后,需要跟他们的老师密切合作,所以我想如何才能贴近他们的思维,抱着这种想法才去看这本书。阅读《时间简史》,我感知到了完全不同的设计起点。这部书是以物理的角度来解释“从哪来、到哪去”这些令人迷惘的问题。但是读了它会让人有些许开朗,了解和思考关于“宇宙”、“时间”,会让人更加快乐地去生活和做设计。这个书看起来与建筑无关,其实引发了一些其他的思考,包括我如何去面对不同的业主,如何跟他们具备共同语言,这可能是超越建筑和书籍本身的一些乐趣吧。

 

 

 

有方:最近一次旅行去了哪里?

 

李亦农:八月底的时候去威尼斯看双年展,然后顺便去了瑞士、阿尔卑斯山、卒姆托的浴场,去了洛桑和苏黎世,参观了这两个城市的大学。并专程去了朗香教堂,还有维特拉家具厂园区,集中了好几个大师的作品。

 

有方:最喜欢或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建筑师是谁?

 

李亦农:喜欢很多建筑师的作品,最近的这次旅行,强化了我对柯布的印象。他写的书也都很有张力和鼓动性,让人热血沸腾。这次看的朗香教堂,柯布在很多年前,在没有任何电脑、没有BIM、没有犀牛的情况下,做了那样一个伟大的建筑,和我在教科书里看到的照片并不一样,柯布的确是一个能和上帝对话的建筑师。

 

有方:最近有发现对自己特别有启发的建筑师吗?

 

李亦农:很难一时说对自己特别有启发的建筑师。要说最近关注过的,是与旧建筑更新改造有关的建筑师作品,尤其是日本的一些建筑师,在很小体量的建筑中,巧妙利用有限空间的手法,这对我们在北京的院落改造和城市更新项目很有启发。

 

‍有方:上学时,哪门课最有兴趣,为什么?

 

李亦农:最有兴趣的当然是设计课了——既让人痛苦又让人快乐的课程。还有一个课就是素描课。上大学前,我并没有经过专业的美术学习,素描会让人看世界的眼光发生变化,用一个黑白的世界去表达看到的全部,非常有意思。学过素描后,可以尝试用各种各样的眼光去感受事物,从此熟悉的物质世界发生了变化。

 

有方:最近哪件社会议题最让你关注?

 

李亦农:关心国家政策的变化,虽然建筑行业出现下行,它在中国仍是个支柱产业。包括住建部,每一项新政的内涵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到整个建筑行业,对设计的影响,或者怎么评价,我都会关注。比如说年初的时候,出台“适用、经济、绿色、美观”,说明政府导向在发生着进化,那审视我们的设计,是不是在技术方面走在了前面?因为很多政策的颁布,都在影响着这个行业的发展方向,而敏锐的建筑师才能顺势而为,顺应国家发展的方向。

 

有方:最近除了设计之外,花最多精力的活动是什么?

 

李亦农:学习语文数学。每天都检查儿子做的四十道口算题,逐一检查,很有乐趣。设计之外花最多精力的活动就是陪伴自己的孩子,和他一起成长。伴随一个小孩从小长大,这个过程同样遇到很多困难,但幸福与乐趣尽在其中。

 

 

建筑师简介

李亦农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1994年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学士学位,1997年获城市规划专业工学硕士学位。现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兼任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校外导师。曾获第六届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主要作品有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北京市政务服务中心、清华大学蒙民伟科技大楼、北京市药品检验所新所、北京什刹海及前门地区民居改造项目等。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禁止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