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默认建筑办公空间 / 默认建筑工作室

默认建筑办公空间 / 默认建筑工作室
撰文:牛津 | 编辑:张诺亚(实习生) | 校对:李博超 | 2022.08.11 10:58
窗边的阅读区和休闲区  摄影:张超
通向工作区的过渡空间  摄影:张超

设计单位  默认建筑工作室

项目地点  福建厦门

建成时间  2022年

建筑面积  110平方米

撰文  牛津


 

租下这处离家不过100米的办公空间,既是工作室发展的需要,也是想在厦门这个小尺度城市,与以往驾车上、下班的通勤劳顿,作个彻底了结。这样的距离尺度,让工作室作为家空间的延伸有了可能。设计初始其实没有太多纠结,对实际功能需求进行梳理取舍,选择材料并加以物化,最终呈现出贴切状态,建筑如此,室内亦然。

 

| 过渡空间与破口 |

 

工作室的初始平面呈L型,进门处是一块约20平方米的方形区域。我们在这儿立起一道顺应流线的弧墙划分出了过渡空间,也隔绝了工作室内部与门外公共走廊间的相互影响。透过弧墙对门位置破开的条形洞口,可隐约窥探墙后的模型区。洞口下方悬挑出的黄铜板,在内部扩展了模型制作时的操作范围。平日制作的实体模型在此随性摆放与更换,自然形成了工作室对外展示的小窗口。

 

设计生成  ©默认建筑
洞口背后的工作室模型区  摄影:张超
条形洞口与悬挑黄铜板  摄影:张超

我们通过吊顶适当压低了过渡空间的尺度,并采用黑色微水泥材质整体覆盖。将走道尽端自然光线的渗入与暖光源的照明相结合,营造出了冷暖交迭的静谧氛围。此外,黑色的空间本身也非常适合工作模型的取景拍照。

 

条形洞口与悬挑黄铜板  摄影:张超
过渡空间内的暖光  摄影:张超
适合模型拍摄的黑色空间  摄影:张超

 

| 开放空间与大家具 |

 

穿过入口空间,来到工作室的主要办公区域后,豁然开朗。这里平面规整,面朝东南临近海湾,上午日照充足,光线明亮。团队工作区、讨论区、会客区,以及我个人的工作区一字排开、并列设置。因整体尺度不算太大,为了避免空间局促,而不再做任何分隔,开放式的办公环境也更利于团队间的交流协作。连通空间本身的灵活度也更好,将来可以更加便捷地应对可能出现的调整和变动。

 

光线柔和的开放式工作区  摄影:张超
讨论区和会客区  摄影:张超

在这里,我们稍加设计了一组环绕办公区四周的整体式大家具,既解决了日常需求,又释放了内部空间。大家具靠近落地窗一侧,变形成为通长的阅读桌,减小后的窗洞令室内光线相对柔和。长桌中嵌入种植箱,在此种下的一棵石斑木,成为了从入口空间进入后的视线焦点,也为工作室带来了花开花落的四时变换。树下设一休闲靠座,可供大家从午后的伏案中起身,伸腿侧卧、观海小憩。长桌的端头往墙面延伸,并与局部吊顶连为一体,在此布置了材料架和保洁用具的收纳柜。

 

整体式大家具轴测图  ©默认建筑
沿窗观海的阅读桌与苗木  摄影:张超
洒入阳光的阅读区  摄影:张超

家具在工作区和模型区之间,转化为吧台的形式做适当分隔,1.2米的高度使平日在吧台上放置模型进行观察时,免受弯腰之苦,而吧台下方的储物柜刚好可以收纳午休折叠床。与吧台同侧的大面积书架、抽屉和收纳柜靠墙固定,用于存放书籍、模型和日用杂物。空调风口、灯槽和窗帘盒这些设备安装构件,亦整合藏进家具中。电视墙、唱片架和壁炉的位置则与会客区相对应。

 

沿长边布置的书架和收纳柜  摄影:张超
模型区与工作区间的吧台  摄影:张超
唱片架和电视墙  摄影:张超
电子壁炉细部  摄影:张超

会客区内摆进舒适的中古沙发椅,像家中的小客厅,聊天讨论不必正襟危坐,也满足了喝咖啡、听音乐等日常需求。将工作生活的零碎空间,通过大家具规整好后,设计便告一段落。而橡木本身的温润质感,也在空间中平衡了与黑色天花、灰色微水泥地面之间的冷暖关系。

 

会客区的中古家具  摄影:张超
落日余晖下的工作室会客区  摄影:张超
会客区的观海视野  摄影:张超

室内细部  摄影:张超

 

| 小房子与光器 |

 

在我的私人工作区一隅,大家具演变成了类似“小房子”的空间,内部不大但供自己平时午休和阅读足矣。步入时迈上一步台阶,压低尺度以应坐姿,并可通过推拉门扇与外部区域适度划分,保有了些许私密感。

 

可开关门的“小房子”  摄影:张超
私人工作区  摄影:张超
供阅读和休憩的小空间  摄影:张超

夜暮下的“小房子”  摄影:张超

“小房子”的墙面和屋顶在其角部内凹成盒状,像开了扇高窗,我称它为“光器”。晨间的日光穿透东面的洞口折入室内,随时间推移缓缓变化。早年从斯里兰卡淘回来的雕塑,也有了适宜的安放之处。夜幕降临,暗藏于容器顶部的灯光点亮,并透过其背后的亚克力板均匀向外扩散。从白昼的由外向内,到黑夜的自内而外,光线在容器中完成了自然光与人工光间的相互转换。

 

“光器”轴测图  ©默认建筑
角部的“光器”  摄影:张超
夜间灯光下的“光器”  摄影:张超
向外溢光的“光器”  摄影:张超

这处小小的设计灵感,源自我一次偶然的发现——由于工作室大楼离家距离很近,在家中卧室位置刚好得以瞥见“光器”所在的角部。于是,每个呆在工作室伏案的夜晚,这窗灯火成了与家之间的一种维系。也让我想起了19世纪美国唯美主义画家James Whistler的作品《小夜曲:蓝与银——切尔西》中描绘的场景。

 

工作室与家的位置关系  ©默认建筑
与家联系的一窗灯火  摄影:张超
James Whistler《小夜曲:蓝与银——切尔西》局部  图源网络

工作室的室内设计是一次微不足道的个人空间实践,却也浓缩了一些自己对设计粗浅的理解和认知。从繁复的理论和多余的形式中逃逸,无技可炫也并不奢华,只求舒适得体、经久实用。

 

我想,遵从内心的表达,兴许正是我们寻觅的平静日常。重新开始,从心开始。

 

盛开中的石斑木花朵  摄影:默认建筑
平面图  ©默认建筑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默认建筑办公空间

项目地点:福建厦门

建成时间:2022年

建筑面积:110平方米

室内设计:默认建筑工作室

主持建筑师:牛津

中古家具支持:Stream

画作艺术家:吴观真

施工方:厦门曾与兴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灰泥/微水泥:泰斯特(TEXTOR)

照明灯具:西顿照明(CDN)

摄影:张超、默认建筑


本文由默认建筑工作室授权有方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关键词:
办公空间
室内设计
项目
默认建筑工作室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