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保罗艺术博物馆
São Paulo Museum of Art
建筑设计:丽娜·博·巴蒂
建成时间:1968年
项目地点:圣保罗,巴西
当丽娜·博·巴蒂(Lina Bo Bardi)接到在圣保罗塔利昂诺露台上建造一座新艺术博物馆的委托时,只有一个前提条件:在任何情况下,建筑单元都不能覆盖城市低处的全景。地面层必须是开放的公共空间,且不能阻碍公园的视线。这一规则由当地立法机构制定,旨在保护圣保罗大道(Avenida Paulista)沿线的重要城市聚集空间。丽娜想出了一个简单而有力的解决方案:设计一栋建筑,中部有一个巨大的裂缝,一半埋在地下,另一半升上天空,广场因此保持了开放和畅通无阻。1968年,标志性的圣保罗艺术博物馆(São Paulo Museum of Art,以下简称MASP)诞生了。
实际上在1957年接到委托之前,丽娜就已经为该项目的很多次展览提供了室内设计,以及设计了许多未建的方案。如今博物馆终于建成,它无疑将定义这个国家又一个重要时刻。
基地的现实条件决定了博物馆只能被架空在地面之上。建筑充满力量感的美,也是一个巧妙的工程方案的结果,其清晰的结构主导了建筑的形式语言:位于街道标高以下的地下层是报告厅、办公室、图书馆和其他辅助设施,地面层是硬质的公共广场,上面矗立着4个混凝土结构筒,展览体量被这4根柱子组成的倒U形混凝土结构框架悬挂在空中。这样无论是面向圣保罗大街的一侧,还是面向公园的一侧,都拥有绝佳的视线和景色。访客通过玻璃电梯在展廊和城市之间来回穿行。
丽娜追求纪念性,在此可理解为“集体性创造,一种集体意识的创造”。[1]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将建筑巨大的体量从地面举起,只有两端的四个支撑,实现了70米的跨度。而其下面的体量则顺着山坡展开,因地势沿圣保罗大道向下伸展,于是在它们之间形成了一个常用于政治目的的公共空间。
空中体量的透明立面为城市打开了一条景观长廊,将展陈方式的透明性发挥到极致,让艺术品融入城市空间中。这个设计有着文化与政治的双重维度,但其蕴含的民主概念直到十七年后军事独裁结束时才得以生效。
丽娜负责监督这座建筑的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几乎每一个环节。最初她通过与当地官员谈判,确保了博物馆的主要位置。然而随着项目推进,越来越清楚的是,她对博物馆的愿景是它不会从属于政治家和城市文化精英。相反,她拥抱平民主义,即博物馆及其所在的地点应该属于人民和城市。博物馆不仅将归还它所借用的公共空间,而且还将接受一种激进的理念,即博物馆既可以展示文化,也可以作为创造文化的舞台。
这种关于艺术和政治的论述,被延伸到了室内的画廊空间设计里。在那里,现代主义的开放式平面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了艺术作品之间的等级。
丽娜一直在探索一种艺术品展示方式:在没有视线障碍的大空间中,将艺术品悬挂在自由布置的玻璃板上,所有的作品就像漂浮在一个巨大的空间中,创造出多层次的视觉体验。这个想法终于在该项目中得以实现。
参观者从电梯中出来,进入无柱的室内展览空间,需要在没有清晰指令感的作品之间漫步.“每一件艺术品都被放置在自己的位置上,这种展示方式既证明了这些艺术品的迁移命运,更重要的是也证明了没有框架限制它们。”[2] 这些作品安装在由沉重的混凝土块固定的玻璃板上,模仿建筑的漂浮形式,展品看上去也似乎漂浮在空中,加剧了展览的自由与混乱。丽娜的丈夫长期担任MASP馆长,他一直保持着这种陈列方式,直到1990年退休。
在这个项目中,建筑师通过一个很简单的结构,巧妙地解决了建筑所面临的城市基础设施、开放空间、自然环境和展览需求等一系列问题,而设计中暴露的混凝土、抬升的建筑形式和承重结构设计,既有对巴西早期现代主义建筑传统的承接,也具有典型的圣保罗学派的特征。[3]
在展廊和整个项目中,丽娜不断地在光线和质量之间进行强有力的对话。例如,从露台上看去,建筑的重量很明显,但作为一种感官体验,人却没有感受到重感。荷兰结构主义建筑师、理论学者赫尔曼·赫茨伯格(Herman Hertzberger)曾写道:“当你身处建筑下方时,你绝对不会感到压抑,即便你的上方有巨大的存在。”[4] 另一种说法是,“走在画廊下方广场上的行人,丝毫没有感觉到头顶结构的重量,而是感觉到一片云在巴西炎热的阳光下经过,给他们带来了愉快的凉爽。”[5]
这种张力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建筑将现代主义和粗野主义元素并置。一方面,优雅的玻璃和开放的平面,为博物馆带来视觉上的轻松,这与国际风格是紧密相连的。另一方面,在博物馆建设的鼎盛时期,巨大的混凝土桥墩和结构系统带有粗野主义的态度。丽娜·博·巴蒂并没有回避这些截然不同的元素所构成的矛盾,而是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它们身上。她将桥墩涂成鲜红色,将地板变薄,拉长立面的垂直元素,以在视觉上消除建筑的宽度。这些理念的相互作用产生了戏剧性的效果,建筑对传统美学的创新与反思,呼应了巴西独特的混凝土现代主义传统,包括奥斯卡·尼迈耶(Oscar Niemeyer)和罗伯托·伯勒·马克思(Roberto Burle Marx)的作品。
尽管圣保罗艺术博物馆并非没有争议或批评,但它忠实地传达了丽娜·博·巴蒂的愿景——既作为博物馆,又作为圣保罗居民的非正式聚会场所。从这个意义上说,MASP是建筑师通过设计促进平等价值观和社会责任的证明,展现了建筑师通过设计改善城市环境的最大努力,也是建筑师对艺术与政治所作出的辩证思考的结果。[6]
参考资料:
[1]Lina Bo Bardi, O novo Trianon. 1957/57, in Mirante das Artes, n. R, set-out, 1967, pp.20-23
[2] Ibid.
[3]裴钊,《杂糅的现代性:阿根廷和巴西现代建筑》,2017,有方
[4] Hertzberger, Herman. Space and the Architect: Lessons in Architecture 2. 010 Publishers: Rotterdam, 2010, p. 106.
[5] Anyone Corporation. “Lina Bo Bardi: Museo de Arte de São Paulo.” ANY: Architecture New York, No. 5, Lightness (March/April 1994), p. 24.
[6]David Langdon, AD Classics: São Paulo Museum of Art (MASP) / Lina Bo Bardi, 2014 August 14.
本文编排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版权归摄影师或来源机构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联系电话:0755-86148369;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福斯特事务所公布红海国际机场方案,沙丘状体量回应环境纹理
下一篇: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 TJAD若本建筑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