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宫扩建
Grand Louvre Modernization
建筑设计:贝聿铭
建设时间:1989年(第一阶段);1993年(第二阶段)
项目地点:巴黎,法国
1981年9月,时任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上任后的第一场新闻发布会,便宣布了卢浮宫改造计划,卢浮宫将彻底变成一座博物馆,一直以来位于卢浮宫黎塞留馆的财政部将彻底外迁出去。
1982年10月,密特朗任命埃米尔·比亚西尼担任卢浮宫改造计划负责人。后者通过画家赵无极牵线,联系到了贝聿铭,并于1982年11月在巴黎拉斐尔酒店第一次见到了贝聿铭夫妇。比亚西尼还记得,当他试探性地提出扩建卢浮宫项目时,贝聿铭礼貌微笑之下的惊讶。
其实密特朗早就有意让贝聿铭成为卢浮宫改造项目的建筑设计师。1970年代密特朗访美期间,就因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喜欢上了贝聿铭的设计,而那座博物馆使用的小型玻璃金字塔正是后来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的原型。
1982年到1983年底,贝聿铭多次来到巴黎,对卢浮宫进行了细致研究。他整天泡在卢浮宫和图书馆里,沉浸在法国历史中,只带着一名向导,在卢浮宫的各个展厅和走廊里低调地考察。时任馆长米歇尔·拉克洛特的办公室朝向骑兵凯旋门花园,好几次,他看到贝聿铭“独自一人在那里散步、观察、丈量”。
“对于法国人来说,卢浮宫不仅仅是拥有绝品收藏的博物馆,更是他们历史甚至日常生活的核心。凯瑟琳·德·梅迪奇、亨利二世、亨利四世、路易十六都是法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可是我对他们并不熟悉。”贝聿铭决定放下建筑师的身份,以一名景观设计师的角度来观察。
他在寻找古老皇宫与大型博物馆的一种融合方式。那段日子,贝聿铭除了在市内,也去巴黎郊区的沃-勒-维贡特府邸花园和凡尔赛宫后花园溜达,他喜欢安德烈·勒诺特尔的花园设计。他认为勒诺特尔的作品有着某种“现代性”,后者对空间和几何图形的把握,跳出了当时巴洛克时期的复杂,表达了一种超越一般园林设计的共通性。后来贝聿铭在《大卢浮宫》一书序言中写道:“给我最大启发的莫过于勒诺特尔。金字塔的律动来自整个建筑的几何性,而这种几何性正是根植于法国文化的。”[1]
历史悠久的卢浮宫,最初是作为皇家宫殿建造的,从本质上来说并不适合作为博物馆。贝聿铭面临的挑战是:建筑的现代化与扩展,并使其更好地与城市融为一体。所有这些都不能损害历史结构的完整性。
最终他给出的两个阶段解决方案包括:将长而线性的建筑,重新组织成一个紧凑的U形博物馆,围绕着一个焦点庭院(拿破仑庭院)布置。位于庭院中心的玻璃金字塔形成了新的主入口,并提供了通往博物馆三翼画廊的直接通道。金字塔独特的现代结构,与历史悠久的卢浮宫形成了和谐的对比。
贝聿铭的翻新工程于1989年完工。卢浮宫的主庭院拿破仑庭院被重新设计,以缓解每天成千上万游客带来的拥堵。一个新的入口,通往一个新的中央大厅空间,与画廊分开。
除了新入口外,贝聿铭的设计还包括一个新的地下系统——画廊、储藏室和保存实验室,以及博物馆三翼之间的连接。辅助空间的增加和迁移,使卢浮宫能够扩大其收藏并展出更多的作品。
在入口的设计上,贝聿铭采用了一个由玻璃和钢制成的大型金字塔,周围环绕着三个较小的金字塔,为拿破仑庭院下方的空间提供光线。对于贝聿铭来说,玻璃金字塔提供了一个同时具有历史和形象重要性的象征性入口,加强了卢浮宫主要入口的印象。
“从形式上看,它与卢浮宫的建筑最为兼容……它也是结构最稳定的形式之一。它的透明度可以保证,因为它是由玻璃和钢建造的。它标志着与过去的建筑传统的突破。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杰作。”
——贝聿铭
固定在庭院中央的玻璃和钢金字塔,为卢浮宫扩建的规模和设计提供了一个中心焦点。大金字塔的规模与著名的吉萨金字塔比例相同,并没有减损博物馆的历史性质,而是将博物馆的现代结构和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并置,创造了一种互补的效果,增强了设计的细节和美感。以至于金字塔倾斜的玻璃墙面,向博物馆的斜面屋顶致敬;卢浮宫立面的不透明、厚重的品质,则衬托出了贝聿铭设计的透明度。
玻璃金字塔的建造有着极大难度。贝聿铭要求玻璃必须是安全系数极高的、完全平面的、完全透明的,以便从金字塔内部仰望卢浮宫外部建筑的时候,没有任何变形,也不会因为玻璃而变色。金字塔的石板地面和混凝土天花板也同样讲究,贝聿铭要求使用与他在华盛顿的博物馆一模一样的特殊混凝土。他在这些细节上花费了很多心血。
贝聿铭简洁地表达了结构工程师的任务,就是建造一个在技术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透明的结构。结构的高透明度是通过最小化桁架组件的直径而实现的。拉伸构件由非常薄的高强度材料制成,而压缩构件由屈曲控制,其轮廓的细长度受到限制。因此,对于设计工程师来说,任务是将尽可能多的结构元素置于永久张力下。结构设计的独创性主要在于使用张拉桁架系统来补偿风吸力对金字塔某些表面的影响。预应力索系统允许将这一原理应用于所有较低的和弦及十字形排列的对角线。
支撑玻璃表面的金属结构由钢和铝制成,重达200吨。它被603片菱形玻璃和70片三角形玻璃覆盖。这是第一个使用夹层玻璃的大型建筑项目。
在玻璃金字塔下面是一个巨大的楼梯,由焊接钢板制成的螺旋结构组成,唯一的支撑在台阶的第一步和最后一步。这项技术壮举的核心是一个升降平台,为行动不便的人提供服务,它连接了拿破仑庭院和卢浮宫的接待区。
财政部彻底搬走后,黎塞留馆的整改工程正式开始。贝聿铭将不同的设计工作分给不同的合作伙伴,并充满创意地将大量雕塑作品放进了原来财政部的几个主要庭院内,为庭院加盖了玻璃棚。就这样,1993年11月,改建后的黎塞留馆和卡鲁塞尔地下商业街完成,卢浮宫改造工程完工。
一所曾经的皇宫,完完整整地变成了一座博物馆。除了卢浮宫博物馆外,还有卢浮宫学院、装饰艺术博物馆、公共教育部门,以及供人们休息的花园等,卢浮宫成为市中心的一个综合性教育公共空间。
卢浮宫的改造计划不仅是对博物馆的改造,也是城市建设的改造。贝聿铭特别清楚这一点,很好地融入了这一语境之下。他不仅保留了卢浮宫的历史遗址,也突出了卢浮宫身处市中心的交通枢纽功能。巴黎城市的历史核心便是塞纳河畔,身处塞纳河右岸的卢浮宫改造,也符合既现代又尊重文化遗产的巴黎城市建设精神。
卢浮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2世纪,可以想象贝聿铭实施的现代设计不会被迷恋历史的巴黎人完全接受。原是菲利普·奥古斯特的地牢和堡垒的卢浮宫,1546年在弗朗索瓦一世统治下被改建为宫殿;直到1793年,路易十六才把卢浮宫变成了博物馆。
从1984年那场著名的与法国历史古迹最高委员会的会议,到随后法国媒体铺天盖地的渲染式报道,围绕卢浮宫扩建工程的争议,差一点就“杀死”了这个设计。
但围绕翻修的许多批评并不是因为博物馆本身的扩建,更多的是风格问题。大多数人认为贝聿铭的现代设计美学以异类的形式出现,会与卢浮宫的古典建筑相冲突。
直到1985年时任巴黎市长雅克·希拉克来到现场,看到一个同等比例的金字塔光缆结构模型放置在拿破仑庭院中的效果后,对等候多时的记者们表示此时他才意识到它的比例很完美,从那一刻起反对之声才逐渐减少。
随着几十年时间过去,巴黎也逐渐更加现代化,贝聿铭的设计已完全融入了巴黎的文化。它被认为具有与埃菲尔铁塔类似的意义,成为巴黎乃至世界的标志。贝聿铭的设计已经成为卢浮宫形象的代名词,标志着它是博物馆和巴黎不可分割的实体的一部分。
当年贝聿铭顶着种种争议完成了密特朗提出的“大卢浮宫”计划,但实际上针对卢浮宫的改造在第一期落成后的近30年来从来没有停止过。
2006年,当年参观卢浮宫的人数已经上升到了830万人。时任卢浮宫馆长亨利·卢瓦雷泰找到贝聿铭,希望他能设计出一种新方案来解决金字塔下方的人流拥堵问题。此时的贝聿铭已经明确表示不再接大项目,但他还是仔细研究了入口拥堵的原因。
2007年贝聿铭再次来到巴黎,在卢浮宫博物馆代表弗朗索瓦丝·马尔杜斯的陪同下,再次在卢浮宫进行实地研究,就像20多年前他刚接到卢浮宫改造项目一样。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马尔杜斯每年都会带着卢浮宫的后续改造方案,专程坐飞机去纽约,向贝聿铭做汇报,听取他的意见。于是,为了分流,卡鲁塞尔地下广场开设了新的副入口,单个主咨询台变成了23个服务点,纪念品商店和餐厅从玻璃金字塔的地下广场搬到了地面室外。
后来,与马尔杜斯对接的人从贝聿铭变成了贝聿铭的儿子,再后来马尔杜斯调任卢浮宫馆史部门负责人。“玻璃金字塔是一个超越时代的建设项目。”马尔杜斯非常笃定。
2017年,卢浮宫扩建一期工程获得AIA授予的“25年奖”,无疑是对这个历久弥新的经典设计,最好的赞赏。
注释:
[1]贝聿铭:“大卢浮宫”30年,争议与和解,《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第932期
参考资料:
[1]www.pcf-p.com/projects/grand-louvre-modernization/
[2]www.aia.org/showcases/24841-grand-louvre---phase-i
[3]www.archdaily.com/88705/ad-classics-le-grande-louvre-i-m-pei
[4]www.nck.ca/en/projects/pyramid-of-the-grand-louvre-and-monumental-spiral-staircase-of-the-louvre-museum/
延伸阅读:
什么样的建筑,才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建筑?| 从AIA“25年奖”看建筑的历久弥新
本文编排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版权归摄影师或来源机构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联系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福斯特事务所新作:迪拜ICD布鲁克菲尔德广场
下一篇:获胜方案:意大利克雷莫纳新医院设计竞赛 | Mario Cucinella Archite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