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绿之屋” 的低碳营造:绿建院办公空间改造 / 中国院绿建院

“绿之屋” 的低碳营造:绿建院办公空间改造 / 中国院绿建院
编辑:李姝瑶(实习 )| 校对:袁蓓祺 | 2024.08.23 14:05
改造后的办公空间
模块钢构架书架形成的绿墙
改造后的接待空间

设计单位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绿色建筑设计研究院

项目地点  北京西城

建成时间  2022年4月

建筑面积  900平方米

摄影师  夏至、李季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这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办公空间的改造实践,改造对象位于北京一座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老式办公楼内,面积约900平方米。作为一支以绿色设计为专长的团队,我们以“全生命周期低碳化”为目标,以此为契机,展开一场“低碳营造”的实验,并以两个完整自然年的运营数据,验证了改造空间全周期内的节能减碳效果。

 

▲ 项目速览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常见的既有建筑改造,主要关注功能和空间,大量拆除现有设施,产生建筑垃圾;以厚重的材料隔断空间,浪费资源,也使空间缺乏变更的可能;依靠机械设备增加舒适度,忽视了空间布局和生态绿量的调节作用。

 

楼栋现状外观  ©中国院绿色建筑设计研究院
改造前平面图  ©中国院绿色建筑设计研究院
改造后平面图  ©中国院绿色建筑设计研究院

风、光、热、绿色植物等自然要素对微气候的改善,是人体健康所需要的。我们将办公空间的改造定义为“低碳化营造”,致力于创造一个既节能节材,又自然环绕、绿意充盈的环境氛围,将“灰色”的功能型空间转化为“绿色”的生态健康空间。

 

改造后的入口空间
改造后的接待空间
改造后的办公空间

“少装饰、多自然、轻建构、大绿量”成为低碳营造的主要介入态度。我们提出空间用能灵活适变轻量建构绿量提升循环再生智慧调控等六个方面策略。

 

设计策略  ©中国院绿色建筑设计研究院

低碳化营造策略汇总  ©中国院绿色建筑设计研究院

 

01 空间用能

能用分解与过渡季的延长

 

在划分功能的同时考量空间条件与用能情况的分解。南侧为眩光引风区,工位布局退让出一条开放长廊,对室外直射光起到缓冲作用,避免眩光对使用者的直接影响。长廊里可以摆放植物,也可以展览作品。

 

南侧开放长廊解决眩光问题  ©中国院绿色建筑设计研究院
南侧绿廊

北侧为挡风缓冲区,可用于非长时间的驻留活动,间隙设置部分封闭会议室,防止北侧冬季寒风影响;南北之间以通透格架墙作为分隔,在格架墙的单元模块之间留有许多洞口,保证了物理空间的连通性,使室内空气形成对流;东侧入口处为最大风压区,设置了入口生态展厅空间,减少人员驻留,大通风量也促使了绿植的良好生长;中间部分为高舒适区,布置开放式办公,供人员长时间停留。

 

北侧挡风区与南侧导风区共同作用的中部高舒适区  ©中国院绿色建筑设计研究院
公共区(高舒适区)与绿廊(眩光引风区)

空间用能分区减少了用能区域,结合良好的天然采光和南北自然通风,全年能耗大幅降低。经研究计算,通过用能分解、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等方式延长的过渡季时长可达366小时,建筑运行阶段节能约1.15万千瓦时年,减碳约6.56吨/年。

 

 

02 灵活适变

能用分解与过渡季的延长

 

空间自由可变,界面与家具都可移动、可拆装,这里的灵活适变,根本上都是对资源的集约利用。改造空间东北侧为开放活动区,日常使用功能以讨论、阅读、休闲为主;在举办讲座、展览等社会活动时,可利用推拉隔断实现空间形式与功能布局的转换。

 

多功能综合开放区使用示意  ©中国院绿色建筑设计研究院
多功能综合开放区实际使用情况  ©中国院绿色建筑设计研究院

由聚碳酸酯板制作的单片式可旋转推拉隔断,可独立控制每片隔断的位置,并根据空间需求定义隔断的功能类型,如滑动隔墙、旋转门扇、展陈背板等。

 

前厅的转轴隔断可以调整角度控制进光量

此外,界面系统大量采用可装配式格架隔断、组合隔断墙体、通电雾化玻璃隔墙等,通过界面的快速转换创造多元化的功能体验;利用可移动家具、可拆装格架来实现空间布局的多样性。

 

会议与办公空间通过推拉隔断分隔  ©中国院绿色建筑设计研究院

 

03 轻量建构

以低碳化原则最小化使用材料

 

结构的轻量化代表着材料的节省,是低碳化的直观表现。项目采用轻型钢构进行搭建,相比木材具有更大的节材和环保价值。项目采用模块预制理念,自主设计了可拆装的格架系统,并集成了细钢杆框架、亚克力隔板、钢片书撑等一系列轻量做法。

 

模块钢构架组装示意图  ©中国院绿色建筑设计研究院
模块钢构架书架形成的绿墙

轻型隔断采用聚碳酸酯板,家具体系采用钢板、钢杆等轻量结构,释放使用空间的同时,也节省了材料。轻量快速建造、可自主安装调整的工艺,可缩短施工周期、改善施工环境,同时满足后期多功能转换的需求。经研究计算,通过轻量化装配建造的方式节材约1.8吨。

 

轻量化建材与简单适变的节点构造  ©中国院绿色建筑设计研究院
不同通透性的聚碳酸酯板呈现多层次材料质感

 

04 绿量提升

围绕生态健康实现最大碳汇

 

立体生态系统利用生物有机体调节空气质量并实现碳汇,减少运行阶段的碳排放,营造绿意空间。在开放办公区南侧,设有一条由绿植墙、景观盆栽、工位绿化限定而成的共享绿径,既作为公共交通走道,又形成了一条对外展示宣传、对内休憩放松的共享空间。

 

绿量提升策略  ©中国院绿色建筑设计研究院
绿廊系统形成一条室内的花园  ©中国院绿色建筑设计研究院
绿廊改造前后对比  ©中国院绿色建筑设计研究院
阳光下的绿廊
员工在绿廊空间休憩交流

入口展览区和办公区南侧均设有立体绿化系统,吊顶采用具有反射特效的镜面复合板,向上放大了自然光和绿植墙的生态界面,扩展了生态空间范围。

 

入口镜面复合板吊顶延展了生态空间

南侧墙体内侧的绿植墙还调节了墙体的蓄热性能,结合自然通风形成了冬暖夏凉的效果。通过绿植墙、工位绿植、格架绿植、盆栽等多层次的立体绿化共同塑造的生态氛围,给使用者营造了健康、自然的空间感受,也能让使用者放松精神、活跃思维。经研究计算,通过绿量提升的方式可减少建筑碳排放约0.2吨/年。

 

无处不在的绿意
绿廊内的家具装置“曲水流觞”与多层次的立体绿化

 

05 循环再生

废料利用再造与可再生能源

 

建筑改造的低碳化首先是对既有设施的最大化利用。设计保留了原有的围护、裸顶以及部分可利用的设备。主要办公区地面保留了原有基层,在地砖清洁、自流平填补缝隙等措施后直接铺设PVC。

 

在原有基层直接铺设PVC卷材,空调设备利旧  ©中国院绿色建筑设计研究院

我们将拆除的玻璃废渣和金属管型材打碎、切割,制成骨料掺入水磨石中,经过多次切割打磨,形成了一种区别于传统水磨石的特殊肌理。

 

将拆除的龙骨玻璃掺入混凝土地面  ©中国院绿色建筑设计研究院

我们将废弃的塑料水瓶进行回收,重新溶解、编织、利用,形成极具特色的聚氯乙烯编织地毯。这些看似普通的废物废渣通过回收加工再度呈现,也呈现了多元的绿色美学。经研究计算得出,通过利用再生材料的方式在建筑全生命周期节材约0.6吨、减碳约3吨。

 

将塑料水瓶溶解编制而成的聚氯乙烯低碳  ©中国院绿色建筑设计研究院

整个改造过程全部采用绿色建材,秉承可降解、可循环的标准,大量利用工业原生材料和集成木材,减少二次涂刷。小花纹镀锌钢板的精致细腻,聚碳酸酯板的简洁朦胧,镜面板的无限映射,金属钢网和钢板的粗放,实木集成材的温暖,都通过材料的不同特性的运用,营造了令人惊喜的空间效果。

 

采用工业原生材料,减少二次涂刷  ©中国院绿色建筑设计研究院
镀锌铁板慢反射绿植形成的丰富观感  ©中国院绿色建筑设计研究院

立面局部采用复合化BIPV解决方案——真空低碳光电玻璃。本产品是由光伏玻璃与真空雾化玻璃共同构成的中空玻璃,集发电、保温、隔音、遮阳、调光等功能于一体;外部光伏玻璃所产电能可直接控制内部雾化效果,产品本身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能源自循环体系。

 

BIPV一体化光伏玻璃应用  ©中国院绿色建筑设计研究院

 

06 智慧调控

引导全周期的使用行为和设施匹配

 

在全生命周期内,低碳的效果很大程度也与使用者的行为方式有密切关系。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空间、资源、行为和设备等多元化“智慧”对象,项目建立了基于“感知——传输——解析——反馈”循环逻辑的智慧办公平台,对空间的光照、温度、气流、行为的变化进行环境感知与信息收集;将所收集的数据传输到中枢平台;基于智能算法完成数据分析,再将设备响应策略反馈到智能终端,由智能终端同步中枢平台展开系统调控。

 

以“智慧”为中枢的体系搭建  ©中国院绿色建筑设计研究院
智慧低碳物联办公交互发布系统  ©中国院绿色建筑设计研究院
在项目中应用的传感器与智能终端  ©中国院绿色建筑设计研究院

如环境感知管理会根据自然光照的强度逐步开闭内区灯光,在自然光线不足时,照明设备采用“自动检测,分区补光”的方式,达到整个区域的照度最优,既满足舒适度,也达到节能效果;根据室内温度情况控制空调的开启,避免使用者对能源的浪费;能源管控数据会反馈使用者何时适宜开窗通风或空调制冷;空间使用管理会分配更合理的资源给到使用者,避免浪费。智慧的手段为低碳化的实现效果提供了全周期的保障,也更好地引导了使用者的行为和设施的最佳匹配。经研究计算得出,通过智慧调控的方式对建筑运行阶段节能约1.73万千瓦时/年,减碳约9.84吨/年。

 

 

07 以小见大

一次低碳语境下的改造实践

 

“绿之屋”的低碳营造是一次以低碳语境为目标改造实践,有很强的实验性。项目虽然不大,却非常彻底的贯彻了低碳化的理念与策略,从空间、功能到建构、材料,从现场旧材料的利用到再生能源的利用,智慧系统引导着全生命期的调控效果,最终实现了全面的节能减碳,也营造了健康优雅的绿意环境。

 

经过两年来的实际测试与运营记录,通过被动式的手段和有效的调节实现了超低能耗运营,全年累计空调使用时长不超过1个月,大幅度延长了过渡季的时间,年均节能2.88万千瓦时、年均减碳16.4吨、年均节能率35.43%、全周期减碳2032.6吨。对于中国城市更新中存在的大量建筑空间改造情况,这个以小见大的项目在低碳化营造层面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办公空间用电系统年均(2022—2024)节能率实测  ©中国院绿色建筑设计研究院
低碳营造策略示意  ©中国院绿色建筑设计研究院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绿之屋”的低碳营造——绿色建筑设计研究院办公空间改造

项目类型:室内设计

项目地点:北京市西城区

设计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绿色建筑设计研究院

主创建筑师:刘恒

设计团队完整名单:刘菲、徐风、崔晨阳、徐常毓、黄剑钊、杨茜

业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绿色建筑设计研究院

造价:89.9万元

建成状态:建成

设计时间:2022年2月

建设时间:2022年3月至2022年4月

建筑面积:900平方米

建筑设计:刘菲、徐风、崔晨阳、徐常毓、黄剑钊、杨茜

暖通设计:徐红星

给排水设计:任志辉

电气设计:高志宏

室内设计:曹阳

智慧办公统筹:黄剑钊

再生混凝土技术咨询:北京大古建筑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摄影师:夏至、李季

视频版权: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院绿色建筑设计研究院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中国院
办公空间
北京
室内设计
绿色建筑
项目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