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单位 上海创盟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 上海徐汇
建成时间 2021年
建筑面积 31856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高密度弹性医护空间
在上海市徐汇区往日喧闹的市井之中,从楼间的缝隙外远眺,一座综合基本医疗、牙病防治和预防的公共医疗建筑,作为枫林生命科学园区的医学职能补充,悄然诞生。
上海市徐汇区牙防所项目在诞生之初,我们就始终在思考:“在解决城市与建筑、功能与形式的矛盾之外,如何在高密度城市环境中实现医疗建筑自我身份的新认同感?”这种身份认同,既是不同城市背景下的社区居民求医时所需要的,更是医生、患者——这些真实使用这栋建筑的成员可以逐步去体会的。
因此,我们希望在城市公共空间之外,为文化背景各异的市民营造一个足以作为微观城市,去满足各种生理及心理需求的就诊场所。城市的基本公共单元渗入建筑空间:街道、庭院、公园,三种不同的城市空间类型在场地内多维度整合。这在满足医患空间需求的基础上,将更多的庭院、阳光、新鲜空气引入建筑,让医患在治疗之余,仍能获得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感与真诚的尊重感。
呼吸的城市界面
设计对功能语言和形式语法进行拆解,将其转化为建筑形式的素材,进而形成整体的建筑语汇。裙房屋顶整体被营造为屋顶花园,塔楼与裙房通过架空的方式连接,借此,整个建筑被置入了一种意识与形式的“游离感”之中。
在高密度的城市环境内揉进轻盈的体量语言,住院塔楼在横向裙房基座之上形成了“漂浮感”。形体的扭转相接,既丰富了形态关系,承接城市界面,同时还形成极具辨识度的入口空间。建筑形体的扭转旋入体量的架空,柔软的曲线中和锐利的三角,让入口成为仿佛从地面生长出的一杆昂首的旗帜,昭示着在喧嚣往来中可以获得休憩和疗愈的空间。
诊疗生态岛
在内旋的架空体量遮蔽之下,人们从沿街的城市界面进入内部。由北往南,建筑体量在南侧逐步外挑,形成内侧小广场的天然顶棚,让造访者在使用入口广场的同时,亦能获得一片遮风挡雨之地。
建筑底层大堂是医患日常主要的交通空间和休憩和问询等多功能的场所,在室外场地空间极其有限的基础上,其仍与外绿化庭院有空间和感知上的交互联系。
二至五层将医患流线南北侧分置,北侧为患者挂号、缴费、等待等行为动线,南侧为医生就诊准备、休息动线;这两条动线的中部形成交互空间,随后根据不同的科室进行划分。
我们将诊疗空间单元化,医生与患者可通过各自的流线进入其间,产生行为互动。伴随单元化诊疗空间,我们还置入多个围合式庭院空间,使每个诊疗单元都能享受到至少一个庭院的生态性交互场所。这样的平面布局,既合理组织了各个科室并将其空间单元化,又为医院提供了一个可以调节整体空间的有机生态系统。
塔楼空间是更为私密的住院科,其通过屋顶花园与层层退让的边界露台和裙房形成有机联系。多层次空间通过体量间的不同交通方式与庭院组合加以联系。交通体与庭院既是功能体,又定义了每个空间自身的特性。
建筑表皮采用了生态化的立面系统,设计在其基础上优化形态与性能,通过当代的语言对形体加以包裹,使之成为东西向房间的遮阳构件。双层Low-E玻璃为室内基本的防水保温提供保障,铝制玻璃框料和冲孔铝板表皮相得益彰。设计通过材料性能化计算、形态优化的冲孔铝板外表皮,为室内的医疗空间提供有效的降噪处理。
未来高密度城市环境下的数字化生态医院,不再是传统医患体系内对医疗空间的同质化处理,而是在思考医生和患者身份认同感的基础上,通过新理念、新科技为医疗空间赋能;通过城市与建筑、空间与形态关系构筑生态、智能的医疗空间,打造全新的诊疗空间体验。
医者愈人,空间视心。
设计图纸 ▽
完整项目信息
上海市徐汇区牙病防治所
中国上海市徐汇区
设计时间:2014年—2016年
建造时间:2015年—2021年
主创建筑师:袁烽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建筑设计:孔祥平、陶曦、Mariusz Grzegorz Polski
结构设计:黄涛、王瑞
机电设计:魏大魏、王勇、陈建栋
数字建造:韩力、张雯 (一造科技)
建筑摄影:是然建筑摄影、田方方
版权声明:本文由上海创盟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缙云石宕10号 | DnA建筑事务所
下一篇:红色混凝土盒子:岷江村驿站 / MUDA慕达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