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单位 北京华清安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 福建福州
建成时间 2023年
建筑面积 28686.05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船政文化马尾造船厂始建于1866年,是清末洋务派兴办的第一座军工造船产业,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船政十三厂是中国近代第一家机器造船厂,也是同期远东地区最大的造船厂。民国期间在造船厂内设立的海军飞机工程处,是中国第一家飞机制造厂,开创了中国飞机制造的先河。
船政学堂是中国第一所新式学校,开我国近代科技教育之先河。培育出了众多优秀的风云人物,活跃在近代中国的军事、文化、科技、外交、经济等各个领域。船政为海军之根基,1874年组建中国近代第一支新式海军舰队,船政制造的舰船构筑了海防体系,维护领海主权且多次参与海难救助。可以说,船政文化是集教育系统、军政系统、工业系统和社会系统四大系统于一身,且近代以来科技创新和爱国护海的重要代表。
建国以来,马尾造船厂以制造民用船舶为主,恢复生产。2016年马尾造船公司整体搬迁,旧船厂成为工业遗存,2019年启动马尾造船厂工业遗存保护建设。
整个保护规划的策略为,对整个船政文化城的空间架构,以及已灭失和现存的重要价值点,进行系统性梳理。我们在延续造船厂片区原址空间格局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场地不同历史时期的遗存,并对船厂区域的空间进行碎片化重组,将船政遗存与现代工业发展的空间重新体系化,总体形成“一轴、三带、四层级、四节点”的整体空间结构体系,并重点控制好整体山水格局和天际轮廓。
船厂片区内的建筑,我们以保护修缮和绿色改造为主要的整治方式,避免建设性破坏,对于不同年代、不同建筑类型的建筑采取不同的改造或修缮策略。其中对于文物类建筑以最小干预,改造遵循可逆原则,保证文物本体特征。对于历史风貌类建筑,通过整治修补的方式呈现建筑特色,呈现出不同时期的历史记忆。对于工业风貌类建筑,结合使用功能,适当地加入一些现代元素,以彰显船政创新的精神内核。
一期建设范围主要为铁胁厂、综合仓库、机修车间、机装课仓库、甲居装课保障组、15#管加课、18#管加课等建筑。建筑设计基于“原真性、叙事性、生态性”三个原则,最大限度地保存不同历史时期的遗存。我们通过叙述船政历史为根本出发点,利用空间、光线、材料、细部构件等元素记录和展示船政,特别是造船工业的历史故事和空间氛围。在建筑材料上,我们尽可能使用可再生材料和利用船厂内遗存的建筑构件,体现船厂再生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对于属于历史风貌建筑的机修车间、机装课仓库、15#管加课、18#管加课等建筑,原有的建筑结构体系保留着船政工业时代的遗韵。因此,我们希望在尊重原有结构体系的基础上,采用最小干预的方式进行加固,也清晰体现“新旧并置”的原真性,还原船厂建筑原有的空间氛围,新增结构构件遵循生态、可逆、可识别性的原则,混凝土排架柱、屋面桁架均采用包钢的形式进行加固,最大限度留出结构的历史印记。对于有着时代独特印记的清水砖墙立面,我们进行清洗、修补,按原有形制补配门窗及替换金属屋面等,最大限度地保存建筑不同时期的历史风貌。
机修车间改造后,我们将打造中国首座折叠渐进式实景剧场,这里将演出国内第一部以向海图强为主题的实景演艺项目。
我们延续原有空间叙事主线,将中庭空间作为实景演艺表演及移动观演空间,演艺场景折叠装置置于中庭空间两翼,而两翼剩余的空间则分别植入舞台道具间、化妆间、演艺总控室、卫生间、变电房等演艺附属功能。并且充分利用原有的桁架空间,将上部的舞台装置“藏”入到桁架空间内部。
另外通过在西侧山墙打开一个16米跨度门洞,我们将演艺与观演空间延续到室外,直面闽江,完成从“广场—车间—码头—闽江”的空间叙事。
铁胁厂始建于1875年,是船政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最早的近代西式钢构架厂房、最早的飞机制造车间,因而是国内重要的近代工业遗产。
在2016年马尾造船厂搬迁时,铁胁厂现状为简易钢板屋面及局部砖砌外墙,对内部结构主体缺乏有效保护,且原铁胁厂的基础承载力及主要构件已不能满足正常建筑使用需要。为避免对原结构进行过多的更换与加固,从保护文物的角度出发,我们在原结构的外部新建类似“橱窗”的表皮,将原铁胁厂的主要构件以“展品”的形式进行保存。
外部表皮采用“时间轴”的设计理念,将铁胁厂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建筑风貌在立面上呈现出来。同时保留原有钢构件上遗留的不同时期工业生产的附属构件,最大限度地展示船厂时期工业生产的印记。
综合仓库原为建于2005年的钢结构4层仓储建筑,为造船厂内的制高点,改造后的综合仓库将被赋予新的身份——中国船政博物馆。
经现场调研,建筑主体钢结构整体质量较好,室内大跨度高大空间适宜作为展陈空间,建筑的外立面破损严重,保温隔热性能差且无明显保留价值。因此,设计保留建筑的主体钢结构,展现建筑历史记忆,同时赋予建筑新表皮,重塑外部形象,以赋予建筑新的生命。
设计根据功能需求植入新的建筑模块,将建筑的表皮材质替换为仿锈蚀铝板、仿石铝板与玻璃的组合,削减原有建筑的体量感,并赋予建筑沉稳与厚重的历史感。建筑的东立面是今后船政文化城造船厂片区的入口,设计取“窗口”意向,隐喻探索船政历史的窗口、历史与现代时空对话的窗口。建筑新表皮面向闽江,呈东高西低之势,隐藏屋顶构件,形体整体呈现出“船台”之意,以表达建筑的在地性,延续场地文脉。
建筑室内直接暴露原有的钢结构,空间与展品相辅相成,激发参观者对工业遗产的感知。
船政文化马尾造船厂的场地空间复杂,存在丰富的场地历史层叠,因此景观设计在基于最小化干预的原则基础上,从以下三个设计理念出发,进行方案设计:
1、叙事性景观的设计理念
船政文化马尾造船厂作为清末洋务派兴办的第一座军工造船产业,承载了中国近代海军在工业制造上的很多首次创新,是中国制造肇端之地。因此在设计中有意保留了造船厂中具有历史感的场所,包括绘事院周围的庭院及前场空间,凸显场地记忆里的原真性;并保留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业装置,利用滨水长廊的空间,将船政十三厂的生产内容及相关部件及船政历史上的诸多第一加以展示;并在景观小品的设计上突出工业元素和船政元素,让设计风格强调鲜明的工业特色和船政文化元素,以展现马尾船政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另外,景观配合运营增加了体验式设计,桁架下的飞机模型强调游客的参与和体验,同时结合船政文化主题展览、工作坊、演出等,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船政文化的内涵。
2、弹性设计理念
因造船厂原保留的空间肌理存在大量的开阔场地,设计考虑到未来可能的变化和需求,采用弹性设计的理念,没有将场地用设施或绿化将其占满,而是预留出大量的活动空间,例如船的诞生广场、龙门吊广场、入水船台等,让活动在场地内发生,让景观具有一定可逆性,以适应活动变化的需求。同时在开阔场地的边界上,设计增加了可以供人休憩停留的座椅或平台,增加边界空间的活跃度,丰富场地的空间层次。
3、可持续性与生态友好的设计理念
造船厂的景观设计采用可持续的设计和建设方法,最大程度地保留与保护现状乔木,使其为整体造船厂的景观效果所用。并充分利用场地原有管网系统,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尽量利用可再生能源、雨水收集系统、生态修复等措施,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系统的保护。
总之,通过叙事性景观、弹性设计及可持续性生态友好的理念,景观设计充分利用造船厂的环境场所特征,共同讲述船政百年工业制造成就,与工业生产息息相关的船政故事,谱写船政血脉,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船政文化的魅力。
船政文化城马尾造船厂片区(一期)改造后,完成了工业性到公共性的蜕变,园区向全社会免费开放,开放后的园区成为船政文化传播与研学基地、市民休憩空间等多样化的城市空间。一方面通过博物馆、实景演艺剧场、展览馆、书店等静态或动态不同的活化利用方式来讲述船政故事,传递船政精神;另一方面整体环境和建筑本体以静态的物质遗存,来唤起船政的集体记忆,营造造船工业的空间氛围。
新与旧的空间载体、动与静的文化展示,共同传承百年船政历史与文化之魂,激发船政遗产新的生机和活力。
设计图纸 ▽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船政文化马尾造船厂片区保护建设工程(一期)
项目类型:工业遗产更新
设计方:北京华清安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公司网站:http://anditsinghua.com/(北京华清安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http://www.fjadi.com.cn/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联系邮箱:ad@abcd.edu.cn(北京华清安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fjadi@fjadi.com.cn(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设计:2019年—2022年
完成年份:2023年
设计团队:
主持建筑师:梁章旋、林霄
总体规划及建筑方案设计(北京华清安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宁阳、杨伯寅、郝阳、李晓龙、赵一霏、杨珺婻、陈末、孙晓阳
建筑方案设计(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梁章旋工作室):黄平、黄建英、蒋枫忠、许美珊
景观方案设计(北京华清安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于明玉、李斯宇、沈冰茹、苏元彬、张丽娜、易嘉琦、唐岳生
结构设计(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陈伟恩、任彧、陈垦、林祯杉、陈钧、高露露
机电设计(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肖剑仁、黄剑雄、陈耀辉、郑薇炜、施玉艳、沈静铭、黄园梅、李海滨、陈双双、刘智航
项目地址:福州市马尾区
建筑面积:28686.05平方米
摄影版权:李逸、陈夏滨
项目业主:福建船政文化保护开发有限公司
材料:钢、铝板
版权声明:本文由北京华清安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启迪设计大厦|启迪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下一篇:阿那亚北岸嬉水公园|致舍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