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名称 苏州古城复兴建筑设计工作营第四期 | 苏州太湖漫山岛乡村住宅改造项目
设计单位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 江苏苏州
方案状态 竞赛一等奖
建筑面积 约300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中国院提供。
一座苏州城、半部江南诗。从2019年起苏州市政府联合中国建筑学会每年举办一期“苏州古城复兴建筑设计工作营”,在探讨古城保护“微更新”方面形成了长期影响。2023年,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参赛团队在第四期古城复兴工作营——苏州太湖漫山岛乡村住宅改造课题中获得了竞赛优胜一等奖。
何为古城复兴?其重要的不是改造了多少民房,而是通过改造设计能够留住多少人,吸引多少游客,从而彰显古城乡村的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在漫山岛乡村民房改造中,我们希望能“小”中见“大”,以“大”带“小”,不是仅局限于一户一室的经济平衡,而是从整体的角度去优化村落的空间结构,从而提升整个村落的品质与价值,这也是当下古村复兴更新实践中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01
世外桃源的现代更新
据《太湖备考》记载,清初有民“百余家以造蓬为业”,形成了一系列与渔文化相关的民风习,村落依山而建,村民傍水而居,至今仍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生活习惯。岛上的老宅、古井、石板街等场所也彰显着属于古村落的独特魅力。
目前,东头村与西头村已开发66间民宿客房,客房数量较为充足,但登岛的游客普遍反映公共服务配套不足且空间偏小,市政设施亟待提升。因而居民和游客对乡村民房翻建的意愿十分强烈。
游客登岛后的主要流线多沿着村落的南北侧边缘,较少经过村落内部,如何将游客引入村落内部,增强整个村落的游览与休闲体验是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此外,本次设计目标56号民房,处于村落内部的正中央,宽4—10m,长42m,四屋三院,局部二层,东临窄巷,最窄处仅有1m宽,交通逼仄,消防也有隐患。设计任务对其功能定位为文旅综合开发的休闲场所。然而,如何对空间加以改造使狭小的空间满足公共活动的使用需求,又是本次设计任务的又一难点。
02
策略1:“无用之用”
带着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我们将民房的首层院落打开,房屋的首层尽量架空,使院落、房屋首层空间、街道空间三者融为一体,形成南北向开敞的“公共通道”。它贯穿村落内部,可连接南北两条游客流线,既解决居民交流的使用需求,也可将游客从村落外缘引入内部,为公共活动创造适宜的空间条件。
在具体的功能设置上,我们没有拘泥于固定单一的功能,而是提出“无用之用”的概念,希望尽可能设置可便灵活使用的空间,从而适应村民与游客在不同时段进行不同活动的需求,看似“无用”的空间,却提供更多“用”的可能性。
03
策略2:“宽”与“窄”
我们设计将民房院落的围墙拆除,最南侧、最北侧两栋一层高的房屋完全打开,中间两栋两层高的房屋首层架空,形成开放公共的半室外空间。开放界面由原来仅4m宽的临街界面,转化为东西向42m宽的开敞通道界面,这样我们既解决了“窄”的难题,又顺应了“长”的特点。在民房改造的同时,我们把原本消极的“问题”空间,转化为开放且功能丰富的公共空间。
首层开放的半室外空间可为村民和游客带来灵活多样的公共服务功能。淡季游客较少,平时村民可将这里作为公共通道,可在此休息纳凉;游客也可体验到岛上日常生活的气息。旺季游客较多,这里可举行蔓山市集、庙会节庆、岛文化主题电影,举办学术展览、艺术展廊、手工工坊等丰富的活动。
04
策略3:可变装置
受岛上老建筑“支摘窗”传统技艺的启发,技术上采用可变装置来实现以上多种活动场景的切换。根据不同功能需求,门窗、桌椅等装置通过“支、摘、转、滑”关闭或打开,如南侧房屋在关闭的状态时,几乎维持原始风貌。装置打开后,则变为一座开放的亭子,供人纳凉或摆放市集摊位;面向街巷的窗户,关闭时接近老建筑门窗状态,打开后则变为深夜食堂大家喝茶聊天的桌子;装置可开可合,亦门亦窗,亦桌亦椅,变化丰富。
05
策略4:本地的材料与构造
区别于苏州城区中的民居改造,我们更注重“岛渔文化”的传承,从竹篷、渔网、帆船等特色中获取灵感,对岛上老建筑语言进行提炼和现代转译,采用竹(手工编制的竹席、竹帘)、木、石等岛上材料,运用于室内外装置设计、景观设计、街道家具设计中。房屋、庭院、街巷三种空间一体设计,整体营造出浓郁的岛渔气息,形成岛上独有的场所感与氛围感。
06
启发与思考
传统村落从单一的居住功能更新为半居住半文旅的混合功能之后,业态丰富度显著提升。街巷与民房的设计改造通过对空间结构加以调整,创造出更为多样的公共活动空间,这既是使用与运营上的实际需求,也是增进活力,创造乡村渔岛游览休闲的动力源泉。
完整项目信息
设计竞赛:苏州古城复兴建筑设计工作营第四期 | 苏州太湖漫山岛乡村住宅改造项目
方案获奖:竞赛一等奖
设计时间:2023年第四期
项目地点:苏州市漫山岛
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
设计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创建筑师:宋源
设计人员:景泉、任中、孙振亚、胡铭、时冬玮、徐松月、马荣森、高雨乾、韩翘楚、张睿、林雨芊、贾濛、周晔、杜书明、刘赫、张耀之、徐澄栋
项目运营:王曦、王峥、韩佳希
照明设计:王东宁
结构设计:董越
经济造价:禚新伦、张桂芝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158****3437
3个月前
回复
健康英雄
2个月前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