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茧·酒店:从工厂到庭院 / 九樟营造

茧·酒店:从工厂到庭院 / 九樟营造
编辑:李博超 | 校对:李博超 | 2024.03.15 10:05
层层递进的庭院与客房  ©嵒建筑摄影
改造后的长厅  ©嵒建筑摄影

设计单位  九樟(杭州)建筑规划咨询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  浙江湖州

建成时间  2023年

建筑面积  6460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项目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练市镇中心区域,业主希望将一座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茧站厂房遗址建筑群改造为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酒店。

 

老茧站位于练溪南岸,对面就是练市老街,周边人口稠密,是典型的老城腹地。场地东西两侧完全被民居包围,只有南北端头与周边的运河支流水系相联系。

 

 

01

茧站:杭嘉湖平原的风土建筑

 

丝织业作为浙江省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业,在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生产环节完整的特殊建筑类型。“茧站”便是代表了杭嘉湖片区丝织产业的典型生产建筑群,其在该片区密集分布,与水网紧密相连,是城乡生活、农业与手工业的纽带,曾链接了丰富的地方文化。

 

湖丝是杭嘉湖片区最重要的手工业之一,远销日本、南洋等地  图源网络
杭嘉湖片区茧站分布  ©九樟,结合调研资料自绘

茧站是收购农家蚕茧,并烘烤打包为标准干茧的场所, 主要由收茧的称重间、烘茧房、储存蚕茧的堆场以及其它附属用房构成。由于杭嘉湖片区水网密集,过去蚕农主要以船作为交通工具,因此茧站常常依河而建,这里曾见证了蚕农们的汗水和无数次的丰收。

 

纺织产业链示意图  ©九樟,结合调研资料自绘

各家的蚕茧经由河运运输至茧站,经过称重收购后,进入茧站的核心区域——烘茧房;烘茧房通常中心对称,带有火炉的烘茧室被安排在两侧以尽快排烟,避免烟尘影响蚕丝品质;烘茧时会将整个茧车推入烘茧室,为满足通行和烘茧效率,中间的通道通常会以“两部茧车并排通行”为基本建造尺度[1];烘干处理后的干茧储存在堆场,再经由河运转运至下一级生产空间——缫丝厂。

 

茧站历史图片[2]

蚕丝易受潮,不耐光,因此所有运输外廊皆带有顶棚;蚕茧储存堆放需防盗防鼠害,外窗及防潮气窗都设置有铁质防护栏;由于蚕茧生产的季节性,高峰期时常常需要煤工、茧处理工、烘烤工等多工种人员,在短时间内进行较高强度的工作及配合,直至完成所有鲜茧烘干,因此食堂住宿卫生间等附属用房需要安排在烘房附近。

 

工人们在打包干茧,存放在堆场  图源网络

 

02

场地基因:巴西利卡与东方园林

 

场地中央三栋中心对称的厂房建筑自北向南一字排开,依次是回廊、长厅和“C”形堆场。其东侧为职工生活区,包括宿舍和食堂建筑,南侧为收茧计重的办公区。

 

老茧站原貌航拍,荒废多年的厂房建筑之间长满了树木  ©九樟

最初到场地考察,我们便被其间变化交织的建筑庭院关系所吸引。其中最独特的,是中央三栋秩序俨然的建筑与东南侧松弛且绿意盎然的庭院关系,两者互文映照,形成一组有机整体。自北向南穿过回廊,抵达仪式感十足的长厅,神似西方早期的教堂原型——巴西利卡。而东南两侧萦绕庭院布置的建筑和外廊的组织关系,又神似东方的园林体验。两者在不经意间被拼贴在一起,可谓鬼斧神工,令人眼前一亮,极富趣味性。

 

老茧站原始平面复原图  ©九樟
旧圣彼得巴西利卡大教堂复原平面与透视图  图源网络
左:原回廊内景;右:回廊中庭杂木丛生  ©九樟
左:原“C”形堆场的木结构屋架;右:原收茧计重区外廊  ©九樟

长厅,是一块窄长方形的大棚屋,屋顶长约55m,宽约21m,由杉木桁架以间隔3.85m排布形成,一侧是茧站最核心的烘茧火炉,另一侧则是与宿舍栋围合而成的长条形夹院。长厅南端尽头与“C”形堆场相接处形成独特的“蟹眼天井”,即中间形成骑楼通道上下两层或形成影壁隔断,两侧天井各一,类似的形制在江南传统庭院、民居中常有出现(如苏州网师园和诸暨斯宅千柱屋)。

 

长厅:烘茧房  ©九樟
左:长厅与“C”形堆场相接处形成的蟹眼天井  ©九樟;右:陆巷某宅蟹眼天井  图源:心匠《“蟹眼天井”——苏州民居的意与趣》

长厅与两侧庭院的相生关系  ©九樟
烘茧灶的空间关系示意图  ©九樟,结合调研资料自绘

 

03

设计概念与品牌定位

 

在城市关系方面,项目力求闹中取静,以“小城秘境”为概念,营造一处全然有别于标准化酒店、蕴含了本地丝织记忆的艺术酒店。具体到建筑层面,我们希望将“巴西利卡”与“东方园林”的组合关系延续下去,以“亭庭相生”为设计概念,营造出动与静、建筑与自然、仪式性与漫游性等两组对偶线索相映成趣的生动关系。

 

老城“园林”中的精神空间  ©九樟

此外,在项目初期,在品牌的视觉系统设计方面,我们与平面设计团队共同协作,运用“十字绣”“丝线编织”的概念,设计了一套属于茧·酒店的平面VI系统及其视觉应用。

 

茧酒店vi系统  ©童cc、瞿振超、栾嘉辉、陈铮

 

04

酒店之新生

 

从烘茧工厂到艺术酒店的蜕变,考验的是如何将全新的功能装入历史的躯壳中,项目场地天生缺乏良好的外部视野,需要“螺蛳壳里做道场”,经营内部便是该项目设计工作中的日常修行。

 

延续空间结构,将全新功能装入历史的躯壳中  ©嵒建筑摄影
总平面图  ©九樟

设计将围绕如下几个要素展开叙述:首先是现状树,是场地中最根深蒂固的先在物;其次是这里标志性的遗存——长厅;最后是酒店的筋骨——连廊的组织,以及围绕现状树形成的庭院与建筑的排布。这些要素相互映照,共同塑造整体的空间体验。

 

穿梭于建筑组团之间的连廊  ©嵒建筑摄影
酒店一层平面图  ©九樟

从酒店的功能配比来看,公区整体占比52%,客房区占比43%,后勤区占比5%,如将其与标准化的酒店产品相比较,公区占比略高于常规,究其原因,主要是受限于原空间结构的保留(如长厅保留则难以切断局部改为客房等)。长厅作为茧站空间中的“灵魂”,无论从场地记忆还是品牌定位等角度势必得到保留,但也确实会让酒店的公区客房比失衡。

 

因此,我们向酒管公司提案了另外一种产品定位的可能性,即一种收入来源更加多元的酒店型产品,实质是“带有住宿功能的小镇宴会中心”,在此基调下,所有公区均加强了独立经营(单独收费)的可能性,以及宴会、包场租用等付费活动举办的灵活性。

 

各层平面图、功能配比与客房户型统计  ©九樟

客房户型方面,我们主要设计了四种基本房型:两种宽窄不同的标间、一类大床房和一类带大型泡池的套房,面积段设定在45-55平方米区间,是介于经济型和奢华型之间的轻度假定位,与练市镇现有的酒店类型形成差异竞争。此外在场地最南侧,设置了一套行政套房,一层为客厅,二层为三室一厅的客房,既可以整栋打包销售,也可以上下层分开销售。整体兼顾了一部分三代家庭出游、朋友集体出游、婚宴招待等需求。

 

由于建筑使用年限接近70年,原有的砖木结构建筑已濒临倒塌,木结构部分腐朽或变形(房屋检测报告为C-su级危房,即部分承重结构无法满足安全使用要求,构成局部危房),经过综合评估,我们最终选择“在尊重原始风貌的基础上重建”的改造策略。

 

其中,中央三栋(回廊、长厅、“C”形堆场)在保持原建筑体量和风貌不变的前提下根据酒店功能需要微调并复原,而客房组团的五栋建筑则以保留现状树为前提,兼顾建筑间距和采光等要求重建。长厅采用木结构复建,其余建筑均为混凝土框架结构,连廊采用钢结构。

 

七十载香樟树:酒店的自然之魂

 

酒店极富生命力的空间特质,源于数株年岁七十载的古老樟树。从原先的夹缝生长到现在庭院中舒展身姿,老香樟为客房组团庭院带来了跨越岁月的空间张力。季节更替连同生活记忆凝结于此,形成茧·酒店差别于其他酒店的独特魅力。

 

七十载香樟树与客房组团  ©嵒建筑摄影
原场地中夹缝生长的香樟树  ©九樟(左);郑国栋(右)

场地东西两侧均被现状建筑包围,密不透风,只有在长厅北端西侧两排房屋,有机会拆出一处空隙,因此在总图关系中形成了新酒店的主入口。此处也与新建的停车场、车行主干道最近,方便顾客识别和抵离,从中部进入也大大缩短了酒店内部的交通流线。

 

改造前后面向练溪的酒店正立面对比,新建的回廊以老茧站的体量与屋顶关系为原型进行重新设计  ©九樟(上);嵒建筑摄影(下)

巧合地是,这个原来建有公共厕所的地方,长着一棵树冠硕大的野树,后来查询得知名叫楝(lian)树,与练(lian)市谐音,在后续的设计中得到巧妙保留,成为酒店主入口标志性的门面树。

 

改造前后西入口的楝树与长厅的大屋顶对比  ©九樟(上);嵒建筑摄影(下)

酒店大堂:从烘茧房到艺术长厅

 

由烘茧房改造而来的酒店大堂艺术长厅是酒店的灵魂。改良而成的木结构屋架,悬置在大厅正中的巨大梭形织物艺术装置,在强化仪式性的同时,用材料和形态回应“茧”这一独特的主题。

 

改造中的长厅  ©九樟

 

改造后的长厅  ©嵒建筑摄影

梭织与木构的结合  ©九樟(上、左下);嵒建筑摄影(右下)

设计在保留了原建筑两侧低檐的同时,加强了面向东西两侧的景观视野,从长厅东侧的水平长窗,可以感受到前后错落,层层递进的庭院关系。最外侧的气候边界,为方便门窗安装,采用了矩形截面钢柱,这也让一段户外连廊有机会架设在屋顶之上。

 

功能方面,长厅室内被切分成了三段功能区:自北向南依次是酒店前台、多功能休息区和公共会议室。空间中央通过增加地台,与侧廊形成层次区分,保证了仪式性的同时,调试了室内各区域的空间尺度。

 

长厅剖面图  ©九樟

长厅的大屋顶得到了重新演绎,从长厅看出去的景观视野被重新设计  ©九樟(上);嵒建筑摄影(下)

侧廊焕然一新,临窗布置了茶位,可欣赏窗外庭院  ©九樟(上);嵒建筑摄影(下)

长方向看,形成长卷般的户外风景  ©嵒建筑摄影

双烟道的火炉是烘茧房最具标志性的物质遗存,设计中复刻了这一独特的烟道形式,将其转化为长厅西侧休息区的火炉。出现在老茧站窗户上的金属编织元素,则在设计中被巧妙地转化为空间中的装饰语言,出现在室内的各类半封闭隔断中。

 

老茧站特有的双烟道火炉,被结合进休闲区的火炉,保留了其一直一弯的造型特点,成为长厅历史记忆的象征物  ©九樟

 

取材于老茧站的金属编织网细部  ©九樟(左);嵒建筑摄影(右)、

连廊:在自然与建筑之间穿梭

 

在客房区和长厅的夹缝中穿梭的钢结构连廊,从北部的回廊,经过每栋客房,爬上长厅的屋顶,穿过建筑的间隙,一直延伸至酒店的最南端,体验从公共到私密逐步深入,回应“小城秘境”的设计初衷。

 

酒店鸟瞰:穿梭于建筑组团之间的连廊  ©嵒建筑摄影

连廊空间  ©嵒建筑摄影

连廊穿梭在自然与建筑之间,形成酒店形象中最活跃的符号。天气好的时候,顾客除了在庭院休憩,还可以爬上连廊的二层,站在不同的高度感受酒店的整个环境。

 

酒店流线:住客流线、垂直交通及后勤流线  ©九樟

连廊空间  ©嵒建筑摄影

连廊的走势,注重了与两侧建筑忽近忽远的“呼吸感”,在连廊不贴紧建筑的地方,局部形成“镂空”的庭院,形成灵动的空间层次。技术层面,我们优化了主梁与复合楼板上下叠加的常规做法,将楼板至底部吊顶的厚度控制在了20cm,柱径控制在了15cm。柱网布置并没有追求极限的少,而追求了将柱子落在相邻建筑柱网的延伸处。尽量对齐的操作,最大程度减轻了底层柱子的“存在感”,营造出轻盈灵动的空间体验。

 

通常顾客从长厅北端进入酒店,完成入住手续后,便走出户外,行走在连廊之下,一边漫游庭院,一边走入各客房建筑。

 

改造前后的连廊,从二层回看长厅  ©九樟(左);嵒建筑摄影(右)

客房与爬上瓦屋面的连廊  ©嵒建筑摄影
层层递进的庭院与客房  ©郑国栋

酒店公区与客房:亭庭相生

 

“C”形堆场和长厅东南侧被打造为了酒店的客房区,由6栋建筑组成,相对集中的布置便于管理。但在如此狭窄的建设用地内,同时保障客房的采光、视野与私密性并不容易;其次,所有客房要实现无障碍、不淋雨,且需方便顾客识别方向。

 

酒店鸟瞰  ©嵒建筑摄影

客房区域存留有70余年树龄的6棵香樟树,胸径均超过30cm,它们见证了老茧站的兴衰,新建的客房建筑需要绕开现状树形成舒适的庭院关系。设计的亮点便在满足上述条件的同时,实现丰富的漫游体验,实现客房数量和类型的最大化。庭院的画面层次则借由蜿蜒的砾石小径与乔灌木组团得以延展,茧站独特的老城“园林”空间气质借此得到新的演绎。

 

改造前后的庭院  ©郑国栋(上);嵒建筑摄影(下)

建筑外观以黄泥色艺术涂料和旧木板的组合形成基调,这源自于老茧站原始的材料关系——木结构与黄沙水泥墙的组合,屋顶附近配以仿木饰面长城板,形成格栅形式,屋面选择小青瓦,最终让整个酒店在鸟瞰视角中重新回到老城的肌理之中。

 

反映在建筑立面上,不同户型选择了统一的单元形式以营造整体感。一组凸出的立面单元分为左右两部分,分别是阳台和窗洞,窗洞内侧对应室内书桌,它们以楼层为界,镜像交错,形成特有的韵律感。在极为有限的进深条件下,以类似“浮雕”的手法,实现了有层次感的内外效果。

 

客房  ©嵒建筑摄影

改造前后的客房窗景  ©九樟(上);嵒建筑摄影(下)

回廊被打造为复合的酒店配套集合及后勤办公用房,对顾客开放的功能包括酒店餐厅、包厢、宴会厅、面向老街的酒吧、棋牌室、SPA、健身房,这些功能兼顾了后期独立运营的可能性和不经由客房区独立抵达的需求;回廊东侧为酒店的“后场”,配合后勤流线布置有综合布草间、管理人员办公室、消控室等,后勤供应的进出被布置在了东北侧。

 

改造前后的回廊中庭  ©九樟(上);嵒建筑摄影(下)
层层递进的庭院与客房  ©嵒建筑摄影

 

05

结语

 

乡镇存量建筑的改造更新,尤其是各类文化遗址、工业遗址的改造更新是九樟营造近年接触比较多的项目类型,我们在面对这类项目时,坚持尊重场地的记忆,通过重新整理、组织在地要素,而不是“无中生有”的方式,回应和处理设计问题。最终力求为项目“重组”具有差异化、独属性的,脱胎于自身的新基因,让一座经历70年岁月的老茧站,携带着历史的痕迹,以焕然一新的状态继续前行。

 

正如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所说的:人就像是永远坐在一辆背向行驶的火车上,唯一能看清楚的就是过去。希望在时代里滚滚向前的我们,也常对过去满怀一种温情与敬意。

 

从对岸老街看向北入口   ©郑国栋
酒店西侧主入口,门头建筑一旁得到保留的楝树   ©郑国栋
酒店南入口鸟瞰  ©嵒建筑摄影

 

设计图纸 ▽

 

K2客房立面、剖面、墙身大样图  ©九樟

K3客房立面、剖面、墙身大样图  ©九樟
酒店户型平面图  ©九樟

回廊北立面、剖面图  ©九樟

 

注释:

[1] 论文引自《乡土工业建筑活化更新研究——以杭嘉湖地区茧站建筑为例》,作者:贾玉冰

[2] 图片原载于《湖州晚报》项飞摄影报道《守望着湖州桑蚕的老人》

 

完整项目信息

业主:南浔区练市镇人民政府、乡伴文旅集团

服务范围: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VI设计

功能:民宿酒店

设计单位:九樟(杭州)建筑规划咨询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练市镇

设计时间:2021年—2023年

建设时间:2022年—2023年

规模:建筑6460平方米、景观5800平方米、装修4840(室内)+789(半户外)平方米

设计总负责:许天心,马宇乾

参与成员:李威,沈柯韦,吴纯纯,徐义如,汪宇,张章,王博,罗荆倩,潘祥祥,李奇,孙逸斐,谢斌楠,郑明阳,陈琛(实习),高睿璇(实习),潘于(实习),丁翔宇(测绘协助),章乐锴(测绘协助)

景观顾问:易大景观

结构顾问:梁昌松;葛军桥(木结构)

机电顾问:军齐设计工作室

照明顾问:名浪,阿飞

VI团队:童cc、瞿振超、栾嘉辉、陈铮

摄影:嵒建筑摄影、郑国栋TACOMA


版权声明:本文由九樟(杭州)建筑规划咨询有限公司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九樟营造
工业建筑改造
浙江
酒店
项目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