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单位 巳己建筑
项目地点 江苏扬州
方案状态 国际竞赛一等奖
建筑面积 840平方米/150平方米/340平方米/690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2023年6月,历经2轮竞赛,巳己建筑赢得了“新生|运河精神”扬州三湾公园建筑设计国际竞赛一等奖。竞赛基地位于江苏扬州运河文化板块的核心城市区域,初审评委包括马岩松、华黎、马卫东、高亦蓉和季文彬,终审评委包括张锦秋、王建国、李麟学、董功、马卫东和林宝荣。其他参与的设计单位包括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SWA、上海天华、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联创等。
通过这次竞赛,我们欣喜地发现,立足建筑学本体,仅仅用这4个小房子,我们也能回应宏大的城市文化议题。
▲ 设计方案视频 ©巳己建筑
自现代主义建筑运动(Modern Architecture Movement)以来,形式、空间、结构(“物”)与意义(“词”)间的联结已逐渐断裂,关涉这些具体问题的当代建筑学面对宏大且强势的文化议题时总是苍白而无力,或陷入“仿形”的泥沼,困惑于“像”与“不像”;或沉醉于中国历史某朝某代的局部趣味,在青黛间自得,在庭园中伶仃;或以“形式自治”为借口开启无止尽的“图像生产”,复制粘贴成无数个似曾相识的莫名曲线。因此,以当下的建筑学知识(episteme)面对“运河文化”,我们不存任何期待。
中国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扬州三湾是古运河的最重要南北节点。随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标志性建筑——由张锦秋院士领衔设计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落地三湾公园,扬州城和三湾公园共同迎来了一次转变。
在以“新生之湾”为主题的系统筹划下,业主和竞赛主办单位希望在三湾公园营造一组“小而美”的公共文化建筑,在传递运河精神的同时,为三湾公园注入新生的活力。
更具体的,竞赛要求在以运河文化为名片的三湾公园内新建或改造4个离散的,功能、定位完全不同的小型公共建筑。
其中,功能上作为书店的“运河新生书房”位于整个三湾公园的门户;与运河联盟城市共享的“运河友谊之舟”要求可移动,设置在与新生书房相对的运河上;“运河生态展廊”位于三湾湿地的正中心,要求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提供自然教育的研学功能;计划作为扬州赛艇运动原点的“运河水上运动中心”与大运河博物馆隔水相望,定位作为沿大运河重要的观赛和运动服务建筑。
于是我们感到困惑:如何用4个完全不同的建筑来回应竞赛设定和基地内生的运河文化议题?更重要的是,这4个完全不同的建筑还需要形成一种整体性——如何实现整体性?
转机始于我们在进行一系列关于运河的文本阅读时,产生的认知跳跃:在谈运河时,我们在谈些什么?我们所谈的并不是那条物理性的水利工程,而是运河之上促使扬州得以繁荣的南来北往的“风物交融”。扬州关曾是大运河流域最重要的物资融通场所,南方的瓷器、纸张,北方的钢铁、木材在此相遇、流通,一同构成运河文化特有的风物交融画面。
因此,聚焦于大运河扬州段的特有风物,我们将瓷器(南方)、纸张(南方)、钢铁(北方)和木材(北方)——既是历史的风物,也是现代的建材——分别作为4组建筑的指代,尝试重新建立“物”和“词”的联系,并将其视为一条联结历史和未来的线索,最终转化为建筑学的空间语言,赋予4组面向未来的现代建筑不同的历史风物—现代材料表现意义。进而,上述相对明确的主题将我们引导到从材料出发这种本体建筑学的思考上。
运河新生书房坐落于三湾公园东入口,西侧直接面临运河,东侧与公园东的城市道路——连运路形成对景,因此运河新生书房的门户意义极其重要,几乎可简单等同于三湾公园的形象。鉴于此,我们将瓷——这种极具江南、中国和东方文化意向的材料和新生书房联结起来。
从瓷的材料特性出发,经过比较权衡,我们放弃了常见的小尺度、强调手工、器物化和垂直感的传统工艺,改为选择以景德镇瓷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制瓷工业,用最大可达13×5m的机械化、大尺度和水平感的瓷板来表现瓷。进一步考虑安装和运输,我们从标准尺寸1.5×3.6m瓷板出发,用内衬蜂窝铝板及端部镀锌方钢的构造制造瓷板立面的最小单元。
为了强化瓷板的材料呈现,我们将瓷板以外的材料都抽象化、去物质化。
这时我们发现了问题:我们总是需要竖向的结构来支撑空间,但这和我们的水平向的瓷板存在矛盾。于是,我们设置了两个混凝土核心筒支撑的顶部钢桁架梁吊挂楼板,来消解主体结构的竖向构件,以最大的程度表现瓷板立面。
设计最终希望实现从室内外望,结构尺度尽可能小,同时东西两个方向的景观相互联通的效果。
至于瓷板立面的独立式构造,我们受拉索幕墙的启发,用内外两道拉索结构,上部连接在顶部的钢桁架梁,下部固定在地面,在剖面上通过两个点来固定每块瓷板单元。
最终形成的效果为:相对竖向纤细的不锈钢拉索,和水平延展的影青瓷瓷板并置,且主次分明。
我们本希望这种极具符号特性的材料呈现作为三湾公园的门户。但当我们仔细研究公园东门外的城市关系时,新的设计问题出现:受红线限制,新生书房作为门户处于公园主入口的偏心一侧,和城市设计的衔接并不顺畅。此外,理想的关系还应具备一定的仪式感。
因此,为优化现状主入口门户关系,我们建议对原本偏角98.1度的主入口景观边界进行微调,使瓷板立面位于主入口尽端更具仪式感的中心位置,进而形成明确、垂直的对景关系。
最后,借由本次设计的机会,我们还整合了新生书房首层的几乎所有公共空间,涵盖门户广场及地面铺地、儿童活动场地、自动贩卖机和情人坡等。
对于与新生书房相邻的运河友谊之舟,我们回避了诸如“舟”“帆”甚至诗词中的刻板意向,着力于表现舟之材料和漂浮移动的概念。由此我们自然建立了木和运河友谊之舟的联系。与采用经典的线性构件点式连接(tectonic,例如传统木结构)相比,出于对运河上木材运输状态的回应,我们采用了堆叠“砌筑”形式(stereotomic)——原始的材料堆叠就如同木料在运河上运输,而端部的防腐处理也是自古就有。
为了将视觉上的堆叠“砌筑”转化为可行的建筑学建造,我们用三根光圆钢筋拉结两片镀锌钢板固定呈60度堆叠的方木,形成一个可无限扩展的木阵列。
涉及最终的形式,堆叠的阵列边界则由运河的流动性和兼做戏台的正面性所定义。
同时,为了实现戏台的功能,考虑目前新生书房一侧河岸标高较低,我们详细设计了友谊之舟内部浮筒的浮力效应:在友谊之舟作为标志物被纯粹观看时维持低吃水深度,使之标高较高容易被看到,在作戏台使用时,机电、演员的荷载加入,形成高吃水状态,对河岸而言,形成暂时的剧场升起效果。
运河生态展廊坐落于三湾湿地的正中心,拥有最具生态敏感性的基地。鉴于纸的材料自重较轻,能够让我们使用轻质的结构来建造展廊,同时纸也具备知识传递的文化意义。因此,我们选择用纸来建造运河生态展廊。
竖向上,为减小体型,同时使地面成为空间的重心,我们设计了上小下大的剖面,下部是供自然教育的研学活动空间,顶部是观景空间。
水平上,为增加环境的接触面积,我们让展廊断开,在缺口通过体型的转折围合出2个主要的公共活动空间,形成满足聚集活动需求的亲子场地和研学小剧场。
配合这种围合空间的意图,我们用透水砖优化区域路径,使2个节点空间围合感更强。
而在展廊断开的缺口,我们使之在两个重要的节点空间分别形成面向大运河博物馆、运河水上运动中心,运河新生书房的视线联系,成为联动整个三湾公园的核心。
在纸的材料表现上,我们用5个厚度0.6mm的杜邦纸胶合成具备一定强度和刚度的折纸单元,通过侧面挂接的方式固定在一个轻质的钢骨架上。
铁的力量感让我们自然地将其与运河水上运动中心联系起来。尽管没有新生书房的门户压力或生态展廊的生态压力,但基地的种种线索几乎使水上运动中心成为一个被推理出来的、紧凑的“唯一解”。上述线索可总结为“一远”和“一近”: “一远”是隔河相望,由张锦秋领衔设计的大运河博物馆及大运塔,其重要的地标作用和文化意义使我们不得不正面回应;“一近”是另一面紧邻基地红线的公园道路,它的切割使基地形成一个刀把形,并与运河一道共同构成了基地并不平坦的标高关系。
作为应对,我们以基地红线内最长的对角线为轴自然形成一个梭形平面。
在沿河侧,形成正面朝向大运河博物馆及大运塔且距离水面更近,能够观赛的多功能空间。
在另一侧,形成适应水上运动中心流线、面向公园道路、相对静谧的展览空间。两向空间中心布局服务核心,共同形成明确的服务和被服务关系。
提到钢铁这种材料,我们马上联想到从密斯到马库特等一系列善于表现钢结构和钢构造的建筑师。但我们回避了上述经典,因为我们认为现代造船业中巨大的焊接箱型梁更符合水上运动中心的材料呈现意义,同时,它也更接近赛艇运动的力量感。
因此,我们用一个梭形核心筒对应平面关系,向两侧悬挑焊接箱型梁,也在无意间形成了与赛艇的形式关联。
更进一步,源于对基地的场地高差的考量,我们将一侧的焊接箱型梁顺应高差进行抬升,相应也将沿运河的多功能空间和沿外部道路的展览空间进行了空间竖向错动。
在具体的结构选型上,我们从基本的静力学简图出发,在核心筒边缘布置受压柱,在一高一低错位的悬挑箱型梁的公共部分设置一根共用的钢拉杆来平衡弯矩。最终形成和空间、材料逻辑一致的主体结构。
在核心筒内部,我们能直接感受到箱型梁及其拉索的力量感,高低错动的结构也为核心筒提供了自然采光,我们将展示空间进行抬升,于是地下健身房和艇库也拥有了自然采光。
为使铁的结构表现更具备自治性,我们将围护结构与主体结构脱开,顶部用铰支座连接,下部用固定端连接,立面的幕墙竖立在地下室顶板上。为避免屋顶的悬挑箱型梁有形式干扰,我们把机电设备通过反梁腔体设置在楼面。
为表现赛艇运动的动态感,我们将运动中心看台和室外艇库如涟漪、水漂般以重复、精确的韵律来布局。
赛艇看台和室外艇库采用和运动中心类似的结构—空间逻辑,也采用同样的结构错动来配合设计的场地高差。在一个标准剖面中,其一半高的给离道路更近的室外艇库,其一半低的给离水面更近的赛艇看台。
在这4个小房子中,水上运动中心有相对复杂的流线设计。我们将主入口设置于最南侧,同时设置了进出地下艇库的坡道,形成刷卡—更衣(反向可淋浴)—取艇—下水的顺畅流线。
将运河的文化议题转化为建筑学的基本问题,让我们在持续的学科危机中重拾了对本体建筑学的信心——我们不需要建筑XX学和建筑X宇宙,我们只需要真诚地询问每种材料他们想变成什么,并切实地解决设计问题。
如果三湾的大运河博物馆是一艘古运河上的货船(正如其造型所意指),那么我们提案中的4个小房子就是这艘货船上的货物。它们一同形成有关运河的共有的文化指向,构造了让我们一开始倍感困惑的4个小房子的“整体性”。而这种整体性,正是一个肩负着历史文化重任的公园乃至城市所需要的。
尽管在漫长的等待中,完整建造这4个小房子的希望还不明朗,但回顾这一整个过程让我们这种埋头于盖房子的建筑师感到满足。我们希望这次竞赛的主办方、三湾的业主和本文的读者们也能分享到这份愉悦。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运河风物,扬州三湾公园建筑设计
项目类型:书店/装置/展廊/赛艇中心
项目地点:江苏扬州运河三湾公园
设计单位:巳己建筑
建筑师:董笑笑、罗思维
竞赛主办单位:扬州市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
业主/竞赛承办单位:扬州三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上海拾分之壹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方案状态:国际竞赛一等奖
设计时间:2023.6
用地面积:2700平方米/500平方米/500平方米/11900平方米
建筑面积:840平方米/150平方米/340平方米/690平方米
模型摄影:俞哲辰
视频版权:巳己建筑
非注明图片版权:巳己建筑
版权声明:本文由巳己建筑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成都彭州龙兴寺区域城市更新:立体的时空 / BIAD-ASA筑景工作室
下一篇:上海院新作:水边云,滴水云厅规划展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