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与街区对话的“视窗”:静安区图书馆(天目路馆)改建工程 / 上海院 城市更新院

与街区对话的“视窗”:静安区图书馆(天目路馆)改建工程 / 上海院 城市更新院
编辑:蔡倩雯(实习) | 校对:李博超 | 2023.09.28 18:25
天光、树影、书香  ©SFAP

设计单位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更新院

项目地点  上海静安

建成时间  2020年12月

建筑面积  3122.7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静安图书馆(天目路馆)位于浙江北路与天目中路交叉口,原为闸北区图书馆总馆。2015年,静安区与闸北区合并,“新静安”走进了公众的生活。在这股机遇的浪潮下,为静安区图书馆带来重组、转型与提升的机会和挑战。天目路馆与新闸路馆、闻喜路馆构成了静安区图书馆的三大分馆,并各自服务于不同片区。因天目路馆建筑使用年代较久,其安全性、舒适性和城市形象都难以满足当今公共服务的要求,由此我们对天目路馆开展了一系列的改建工作。

 

图书馆区位示意  ©上海院
图书馆城市空间关系  ©上海院

天目路馆始设计于1979年,最初的平面布局属于藏书区与阅览区完全分离的模式,以藏书为主,阅览空间封闭狭长。在2000年左右,经过一轮改造后,其建筑立面和平面布局均有调整,但功能上仍以“阅览”为单一功能。

 

此次新一轮的改建以满足区域人群需求为导向,在功能定位上,我们提出一种集阅览、学习、创造、社交于一体的新一代图书馆模式,希望该设计成为注重开放性、体验性、舒适性,提供更多文化学习和社会交流活动的未来图书馆。

 

与此同时,天目路馆见证了北站区域以及上海城市建设与发展历程的发展,这一过程逐步从城市的拆建转向城市的更新。在建筑层面,城市更新一般涉及经典建筑、里弄住区、生产空间、日常场所等领域。其中,“日常场所”的更新与营造更是贯穿于城市的每个角落。越来越多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建筑,无论是在结构安全、机电设备、功能业态还是城市形象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更新的需求。借此,我们希望以天目路馆为例,探索城市更新环境下的既有建筑改造,挖掘中心城区既有中小型图书馆的转型方向。

 

图书馆的变迁  ©上海院
项目鸟瞰  ©SFAP

对话:城市环境与文化建筑

 

天目路馆处在一个复杂的城市环境之中。历史上,天目路馆的用地原来在华安坊里弄街坊内部,但后来为拓宽新民路拆除了靠近新民路的第一排和第二排部分里弄住宅。之后,在第二排的拆除区域,新建了图书馆,这里也成为了街区的转角。因此,这种历史环境塑造了天目路馆的长形用地格局,但这也让项目的用地条件极为局促。

 

1947年上海行号图与现状总平面对比  ©上海院

静安区图书馆天目路馆与周围环境  ©SFAP

另一方面,天目路馆北侧面向上海的铁路干线和铁发大楼,快速交通的通行让整体街道呈现出灰蒙蒙的印象。此外天目中路作为城市快速路,道路尺度大,周围也缺乏街道生活。

 

天目路馆在面向城市时,其立面平铺直叙的线条和较为封闭的底层界面,使其与城市的关系愈发逼仄。如何改善这种消极的城市关系成为了项目的棘手挑战。

 

为了改善这种消极的城市关系,设计塑造了一种简洁、亲切、开放的公共建筑形象回应城市环境。外观造型打开底层空间,并引入“视窗”的设计概念,改变了原本相对平铺直叙的立面形象,强调由内而外的空间互动。

 

从天目路馆看向天目中路街道与铁路干线  ©上海院
立面生成示意图  ©上海院
改造前后立面对比  ©上海院+SFAP

建筑主立面中央通透的落地玻璃有力地增加建筑物的外部吸引力,力图在天目中路这条快速车行道上形成一处视觉焦点。它犹如图书馆与城市联系的窗口,透露出建筑物的内在信息,过往行人在远处即能感受图书馆的文化气息。而在馆内访客亦可从内部欣赏城市,在天光、树影、书香的氛围里享受高品质的公共服务。

 

模型鸟瞰  ©SFAP
天光、树影、书香  ©SFAP

作为一栋文化建筑,天目路馆的立面材料选择了白色的穿孔铝板,使图书馆从城市的灰色中凸显出来,但又与商业建筑有所区别。整体外立面通过穿孔铝板与玻璃的变化组合,重塑建筑物的现代感,并相对减轻建筑物外围护荷载。竖向的穿孔铝板和横向的窗墙也延续了历史上的立面线条关系。

 

图书馆模型主立面  ©SFAP
穿孔铝板与玻璃的变化组合  ©SFAP
实景和模型主立面街道人视对比  ©SFAP

同时,设计追求严整的细部表达。折扇式穿孔铝板组成的外立面,远看像一本本书籍有序排列着。我们通过折扇间的疏密变化和穿孔板的艺术化处理,既丰富了立面层次,又满足了室内不同使用空间的遮阳需求。

 

穿孔铝板  ©SFAP

对图书馆原本封闭内向的底层界面,设计试图重塑近人尺度的空间体验。底层采用通透、明亮、开敞的空间形式,我们降低了室内地坪,使与室外齐平,并提高了人行可达性,最大程度地向街巷开放。此外,入口上方连续的折坡式雨蓬与周边里弄坡顶建筑形成一定的空间对话。

 

模型一层界面开放  ©SFAP
近人尺度的空间体验  ©SFAP
开放的一层界面实景  ©SFAP

转型:知识服务与社群激活

 

除了考虑图书馆的城市定位,设计的另一个重点是图书馆的功能转型。设计最大限度地增加了公共使用面积,在提供阅览和自习空间的同时,也提供更多的社交空间。我们将其打造成该区域人群心仪的“第三空间”,成为除了家、办公室、学校之外的另一个吸引力场所。

 

平面功能分析  ©上海院
通高空间  ©静安区图书馆

改造前图书馆以开架阅览和闭架书库结合的方式为主,其结构经济实用,但净高较低,柱距较小。这对于现代的社区图书馆来说,难以实现大空间无柱结构,而且缺乏必要的公共活动空间。

 

我们试图在有限的空间及层高中寻求开放与共享的公共空间。在三到五层嵌入了两部直跑楼梯,我们通过打开局部楼板、采用楼梯和台阶将多层空间联通起来,打破了原本各层分离的空间格局,营造一个有趣的阅读区域。

 

大台阶  ©静安区图书馆
在大楼梯上举办讲座活动  ©上海院

我们利用原建筑布局的特点,图书馆的阅览大空间与交流体验小空间分别布置在东、西两侧,自然形成图书馆所需的动、静分区。西区较大,为传统的阅览空间,而东区较小则是更注重交流、互动、体验的主题空间。

 

设计为不同的阅览空间创造了不同的阅览氛围,如活力趣味的少儿阅览区、安静温暖的开架阅览区等,带给读者多元的阅览体验。

 

图书馆功能分区  ©上海院

二层少儿阅览  ©静安区图书馆

优化:结构加固与设备更新

 

此次改建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有结构体系,因此结构加固和抗震加固是技术上的一个难点抗震加固经多方案比选,我们通过增设屈曲约束支撑,解决了原结构抗侧体系差的问题,保证加固后,原结构体系不变且减少了构件的加固量。

 

结构加固综合采用多种的加固形式,合理解决结构构件相关问题,同时又能满足建筑设计对室内空间的要求。

 

阻尼器  ©上海院
结构加固方式  ©上海院

对静安区图书馆天目路馆的改造设计,是对中小型社区图书馆转型的一次尝试。我们相信,未来的天目路馆将植根于社群中,推进社群知识的分享、社群感情的交流和社群活动的激发,能够成为苏河湾地区的文化地标。

 

暮色下的静安区图书馆(天目路馆)  ©SFAP

 

设计图纸  ▽

 

总平面图  ©上海院
首层平面图  ©上海院
二层平面图  ©上海院
三层平面图  ©上海院
四层平面图  ©上海院
五层平面图  ©上海院

立面图  ©上海院

剖面图  ©上海院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静安区图书馆(天目路馆)改建项目

项目类型:建筑/改造

项目地点:上海市静安区天目中路2号

设计单位: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更新院

设计负责人:邹勋、胡佳妮

设计团队:

建筑专业:邹勋、唐玉恩、胡佳妮、谢弘元

结构专业:梁保荣、吴佳云

给排水专业:王昊宇、包闻捷

暖通专业:吴美玲、滕汜颖

电气专业:万洪、周小梅

室内专业:殷勇、滑曦

业主:上海市静安区图书馆

建成状态:建成

设计时间:2018年10月

建成时间:2020年12月

用地面积:569平方米

建筑面积:3122.7平方米

建筑高度/层数:23.71米/6层

摄影:SFAP建筑摄影、静安区图书馆

 


 

版权声明:本文由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更新院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上海
上海院-城市更新院
图书馆改造
立面改造
项目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