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单位 weico建筑事务所
项目地点 北京朝阳
方案状态 设计竞赛第二名
项目面积 地上9000平方米,地下9000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在共八家国内知名设计团队参与的“北京东大桥地铁上盖建设项目”设计竞赛中,weico以在“普适性”公共建筑中的设计态度,获得了第二名的成绩。
▲ 方案视频动画 ©weico
本次设计场地位于北京东三环内的核心地带,CBD西侧边缘地区,东大桥路与光华路交界处。此处集中大量金融、商业、贸易、信息服务机构,临近侨福芳草地、世贸天阶、国贸等商业中心,西侧为使馆区,南侧为光华西里低层住宅,东侧为光华路SOHO一期以及高层国际公寓,北侧为光华路SOHO二期。地块内交通条件便捷,北侧与南侧有已建成的6号线东大桥路地铁站与1号线永安里地铁站,同时有在建地铁17号线与规划地铁R4号线。
虽然项目区位条件优越,附近的高端住宅和西侧的使馆区也能提供明确的高端客户来源,但沿着光华路自西往东大部分为使馆区院墙,道路两侧城市界面闭塞,场地周边的商业配套也大多为内向型低端商业,缺乏外向型高端餐饮休闲配套。另外,场地周边建筑形式虽然丰富,但也复杂混乱,有陈旧低矮的老北京住宅建筑,也有形式大胆前卫的办公建筑。城市背景的混杂为该项目的形象定位增加了难度。最后,场地本身只有6700平方米, 地上建筑面积仅为9000平方米,且几乎为单一办公功能。一个在强大背景压迫下的小办公楼,如何跳脱出环境,做出自己的特色?
在记忆中,此处场地曾经具有社区服务的商业功能,后来却由于整治拆墙打洞而变成了封闭的空间。在经过对附近餐厅、咖啡、健身等邻里服务功能的摸排后,我们决定想办法在这个商业项目里至少局部重新引入公共空间,再次激活这个地块作为邻里中心的可能性。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首先尊重东侧和南侧的城市界面,从场地边线后退形成缓冲空间。
由于场地和建筑面积都不大,为了达到更好的垂直效率,我们选择平铺办公空间,并将体量保持在24米以下最经济的高度。
满铺的面积对于办公来说过大且深,我们在两侧各打开两个切口,体量自然形成了三个连续折叠的板楼形式,办公面积更加高效。被打开的切口也能消解过长的沿街立面,并带来更好的光照和景观视野。
由于地上面积大多要用做办公,引入的公共空间只能切入地下,并和地下的地铁交通空间联通,所以我们在建筑北侧的朝着主要人流集散方向把折叠的形体逐级抬起,形成北侧出挑的建筑主入口,从地面引向地下的商业功能并连接地铁。
最终形成的体量呈阶梯式折叠,由北向南升高,形成有趣的体量。板状的三个办公楼形状清晰可辨,和周边老北京的城市肌理隐约呼应。拔升留出的空间则由北向南沉入地下,并在西侧城市界面上打开了一个下沉庭院,在冬季多风夏季日晒的北京,为在此处使用地铁的人们提供了更加舒适的交通接驳环境。首层和地下一层通过开敞庭院的融合,能够有机会提供开放、通达的公共空间,从而再次成为这一片邻里的服务中心。
在光华路/东大桥路路口俯瞰,办公楼仿佛是从地里长出来一般,被地铁里涌出的人流向上向北抬升起来,成北高南低之势,和对面的光华路SOHO二期形成体量上的对话。建筑外立面采用简单经典的语言,用干净的石材和玻璃组合,两侧切割处形成的折叠空间给平铺直叙、传统严谨的立面带来一个冲击,在转折处突然变得通透,使之在持重之余兼具推陈出新之感。最终,这样一个小小的建筑,在两个争奇斗艳的SOHO建筑群夹击之下,并无一丝怯懦,反而落落大方。
这个规模不大的项目,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我们的设计理念。最终的设计虽简单,但有它的复杂性;看似严谨,但也提供了意外的灵动。设计结合了北方办公建筑的特点,在京城的核心地点并不显得格外出挑,一方面融入了周边的城市肌理,另一方面,几个关键的形体及立面处理,也给予了它在其环境中一个独特的气场;它对地块城市记忆的尊重、对现代都市立体公共空间的引入,也恰恰是北京这个城市所最需要的。
遗憾的是,由于是团队首次接触商业开发,竞赛过程中缺少对开发方深入了解的机会,未能用甲方需求补足整体逻辑的最后一环,例如对入口空间的简单处理和对地标性的不同理解,这大概也是我们此次止步于第二名的原因。我们将再接再厉,在商业地产设计领域寻求更大的突破。
完整项目信息
功能:办公及商业
所在地:中国北京市朝阳区东大桥路
项目面积:地上9000平方米,地下9000平方米
方案状态:设计竞赛第二名
设计团队
主持建筑师:孙伟
项目负责人:王德元
主要团队成员:段芸、刘嫄、袁留艳、秦伟
其他参赛单位:中国院、中国建研院、北京建院、北京弘石嘉业、上海都设、上海尤安、上海天华
版权声明:本文由weico建筑事务所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MVRDV获胜方案:圆中聚落,海尔布隆人工智能创新园
下一篇:奥雅纳新作:Luton DART,伦敦卢顿机场轨道交通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