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单位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曹辉工作室
项目地点 上海临港
方案状态 在建方案
用地面积 56236平方米
润友科技总部,位于上海市临港区一环带总部湾开发片区内的海港大道与环湖南二路交叉口,南临公园,北侧不远处为滴水湖。项目占地面积12,047.8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6236平方米,设计建筑高度49.6米。项目已于2021年7月进入施工阶段,预计2025年9月底竣工投入使用。
项目是润友品牌在长三角地区具有高价值和里程碑式的综合用途的标志性项目,是集总部研发办公、运动大数据研发、教育科普展示基地及配套功能为一体的混合功能建筑。项目的设计并不视临港仅仅为上海的外围,而是作为一个新的中心,结合自贸区的建设定位,综合打造功能高度融合的大数据创新应用中心,且充分利用滴水湖与公园景观走廊的优势,高效组织人们的工作娱乐与社交生活。
项目由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曹辉领衔,项目全过程中采用建筑师负责制+EPC模式开展设计及施工管理,为项目高质量达成奠定了基础。设计采用“和合环境、沟通场地”“丰富情感、尺度消解”“复合开放、多元包容”“结构优化、绿色发展”的设计理念,将地块的总体规划、建筑设计、功能布局和绿色设计有机整合。
合和环境、沟通场地
建筑场地有着严格的规划限制条件,规划限定了3米与13米两级退界,且规定了70%的贴线率,地块高度限制为50米。项目设计充分考虑了与周边道路、南侧公园、北侧高层建筑以及滴水湖的整体协调关系,从建筑形态、空间流线、环境因素等综合考虑,采用体块穿插的设计手法,在高度限制的场地上,设计用横向生长的姿态延展体块,强调场地上的横向力量。
通过体量的错动创造丰富变化的形体与空间,悬挑的玻璃体与底部基座相互“滑动”,延伸出“眺望滴水湖的”盒子。透明的玻璃体托举了上方漂浮的“实体”,直线条的坚实力量与形态的优雅得到完美的表达。“虚实交错”削弱了建筑体量感,用开敞的姿态将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
丰富情感、尺度消解
项目所属的新片区没有城市文脉的发展限制,取而代之的是设计过程中对体现人们丰富精神生活的探索。项目的设计从两个层面打破了传统尺度带来的消极意义。利用中空的“洞口”引导人们的视线焦点向上,使“洞口”的花园及透明建筑内人们的活动在街道尺度上被瞩目,视觉上的交互消解了建筑庞大体量带来的“不近人情”。
首层面向公园的立面上布置了一系列拱形橱窗,强调了建筑的开放性,对沿街行人发出亲切的邀约。穿过这些仪式感的门,进入光线普照的建筑空间,通透的立面将最大化利用公园与滴水湖景致。这一充满地域性的、抽象化的历史性装饰元素,为街道上的行人提供一种熟悉而亲切的感受,这被我们理解为时间尺度上的化解,带给人们无尽的惊喜。
复合开放、多元包容
建筑形成的两个竖向主体在基底与顶层相联接,在半空中围合了气势恢宏的室外中庭。这里形成多层次的露台和活跃的活动空间,促进了办公人员与社会活动之间创造性的“异花授粉”。
半空中与屋顶的双“空中花园”,打破地块与城市之间、人们与自然之间的界限,邀请人们到室外,鼓励更多驻足停留和体验。这里成为互动的休闲活动区域与企业户外展示空间,营造自由、平等、开放的场所体验。
设计通过错综复杂的功能联动策略来应对综合总部的多元需求。大数据展示、餐厅、咖啡厅、展厅等公共设施被集中设置在1-2层,保证可达性、功能开放性,并满足物业的管理需求。建筑主体在2层以上一分为二,将企业的职能与办公空间明确划分,建筑在顶层再次连接,以满足高层在管理层面及信息上的互通。办公层空间均采用开敞办公及独立办公混合的模式,由立面及和中庭侧提供充足采光。
结构优化、绿色发展
结构设计团队针对项目进行了多个结构软件并行调整计算,对比分析结果,项目通过了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除此之外,根据本工程的项目特点,决定采用BIM正向设计技术手段,建立数字化三维立体模型。
项目希望打造在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全寿命周期内,在关注能源和环境的前提下,以建筑室内健康性和舒适性为核心,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建筑。同时,设计过程中减少能源、资源、材料的需求,将被动式设计融入建筑设计中,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能源改善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以创造相对可控的舒适的室内环境,减少能量损失。
设计图纸 ▽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临港润友科技总部
项目类型:办公建筑
业主单位:上海润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上海市临港区
建筑设计: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曹辉工作室
项目负责人:曹辉
设计团队:石慧、张修江、王志博、才梦新、闫泽汉、王天尧、赵云龙(建筑);付丹、孙浩、张婧、刘媛、刘亚楠、刘俊峰、王娇、赵爽等(结构机电)
总建筑面积:56236平方米
设计时间:2020年7月
上一篇:洛杉矶第三高楼方案公布,以梯田状平台整合周边多样化社区
下一篇:弹性园区:平安(增城)科技硅谷 / CCDI 21设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