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单位 WAU建筑事务所
项目地点 中国北京
建成时间 2019年
建筑面积 4.10万平方米
撰文 吴林寿
2016年刚忙完山西120师学校,我接到在华工院工作的好友电话,希望能由我们来设计北工大图书馆的室内及景观,提前介入以配合建筑施工图的深化设计,“像你们山西学校一样,达到建筑室内景观一体化的效果”。我欣然答应,国内独立事务所很难接触到大型公共建筑设计,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4.2万平方米的图书馆位于北工大校园中轴上,建筑室内格局已经成型,新馆围绕着旧馆布置,新旧之间形成通高采光的带状通廊和中庭,清晰地组织了2-5层开架阅览空间。首层及负一层为学术交流及展览等独立对外开放的功能。
施工招标习惯把土建和装修分开,导致建筑与室内的在设计衔接出现空白或者含糊地带,常见弊端是建筑与室内“人格分裂”般各自表达,机电管网、隔墙等在土建验收完成后再拆除重新安排,造成时间及费用上的浪费。室内设计在建筑方案深化阶段介入,在使用层面优化建筑空间布局,甚至修改防火分区,预见性落实机电末端定位及材料交接等细节,反提条件在“土建”施工图直接表达或预留。
知识传播的媒介不再局限于书本,同样图书馆的“知识交换”诉求变得更加复合,从单一的人与书本的关系,到人与人的知识交换的具有社交属性的学习空间。在本案中,我们在提供查阅资料和自习的功能之外,将交往空间提到重要位置。
空间布局上,围绕采光中庭,我们将交流活动区、开架阅览区及休憩区以向心方式层层展开,并以三种不同地面材质及采光形式界定三种不同属性的空间:
1. 深色地砖部分为主要组织交通及新书发布、书友会、讲座及展览等活动区域。通过一个略暗的、低矮的门厅,人们进入明亮通高的中庭空间,漫反射的天光让空间呈现宁静的氛围。这大“会客厅”的大台阶把各层阅览空间联系起来。
2. 灰色地毯部分为高效开架阅览区,开架阅览区的书架及阅览桌均以垂直于采光面的方式布置,既便于检索,同时最大限度保证视线的通透性及自然光线的渗透;研讨室的植入有效弱化大空间的非人性尺度,彩色透明玻璃的使用将“研讨”这一行为变得更具有展示性,提示使用者在这座图书馆,“交流”是被鼓励发生的;书架中安插阅读座,垂吊于桌面的灯使发生在超长自习桌上的学习带有“聚会”的意味,热烈、聚焦,同时也放松。
3. 临窗部分为木地板,由于图书馆外轮廓的摆动曲线造型,内部形成许多不规则空间,建筑上采取了局部挑空的形式。在规整的开架阅览区域之外,我们将这部分空间定义为“交流互动区”。低矮的家具,地板温暖的木色和“竹简”立面带来的柔和光线,令这片区域的氛围舒适惬意。
我们在面层材料的选择上采用了十分低调的策略,清水混凝土墙面保持了传统图书馆的记忆,只在必要区域使用木材,家具和灯具也以黑白色和原木色为主,尽可能还原建筑空间的素雅的氛围,营造出更加开放、舒服的阅读和休息空间。
新馆层高5.4米,我们试图通过“间隙和联系”这动作来弥补较高层高带来流动性欠缺的问题。
中庭空间的二层通往三层的大楼梯,我们在楼梯增加休憩台阶的基座,楼梯则兼顾休憩的座凳和交通的双重意义,视觉上和行为上可以减少直跑楼梯的畏惧感。新旧馆层高不一,旧馆为4.2米,结合书墙我们梳理了新旧馆的连接,让错层产生“隙”,再让连接部分的楼梯错位,产生亲切的半层空间和空间相互渗透。
在较为狭窄的通高空间,例如临窗的休憩区增设钢楼梯,我们让视觉有停留点,同时使室外能阅读到室内空间的动态。旧馆西侧与新馆之间为采光通廊,看似十分简约的混凝土片墙悬挑楼梯,也有效解决了层高不同的新旧馆之间和上下楼层之间的复杂连接。
最后的结果也一如预期,进一步强化了空间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室内与建筑的逻辑高度统一,“做了很多思考及设计,为了最后好像什么都没做”。
设计图纸 ▽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 北京工业大学逸夫图书馆改扩建工程室内设计
项目类型:室内
项目地点:中国北京
设计单位:WAU建筑事务所
主创建筑师: 吴林寿、赵向莹
设计团队完整名单:林光福、张爱萍、吴承炫、张仕浩
业主:北京工业大学
主体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设计时间:2016年3月—2016年12月
建设时间:2016年—2019年
用地面积:3.75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4.10万平方米
规划、建筑设计: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WAU建筑事务所
材料:木、清水混凝土、玻璃
撰文:吴林寿
版权声明:本文由WAU建筑事务所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错层游乐场:广州天人山水儿童托管中心 / 本态建筑
下一篇:可再利用的展亭 / 时境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