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突破实用主义:南京江心洲排涝泵站配套用房 / 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

突破实用主义:南京江心洲排涝泵站配套用房 / 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
编辑:李博超 | 校对:李博超 | 2022.03.07 20:42
三个泵站外观鸟瞰  摄影:时差影像

设计单位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

项目地点  江苏南京

建成时间  2021年

建筑面积  375-618平方米/栋


01

基础设施的“实用主义困局”

长期以来人们对基础设施的认识,都限定在仅满足安全生产的最低标准上,比如水泵站、变电站等,这可以归结为一种实用主义(Utilitarianism),建筑因为某种特定的功能目的而存在,有着各自的行业规范、标准和工程图集来约束,但设计也就往往止步于此了。

 

这些基础设施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周遭,但又极力避开了公众的视野,就像衣服藏着的里子,仿佛这种建筑类型只是专业工艺的附属品,而不在公共空间范畴之内,基础设施好像陷入了一种“实用主义困局”。

 

▲ 视频介绍  制作:时差影像

 

鸟瞰江岸旁的4#泵站  摄影:时差影像

 

02

长江岸边的机遇

南京江心洲(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位于主城区以西,顾名思义,就是长江中的一个洲,和主城区之间隔着夹江,主航道位于洲的西侧。由于地理位置朝西,再加上江对岸少有城市建筑和远山遮挡的原因,江心洲西岸享有很长的日落时间,故被南京人誉为“最美夕阳打卡地”。

 

江岸日落  ©李竹
自然与人工交织的江岸景观  ©李竹

出于防汛的目的,整个洲被江堤围蔽,江堤路与环岛西路之间形成一条外高内低的景观带。为了对江堤和生态进行保护,景观带内除了水利、水警等基础设施外,不允许有其他建设项目。而作为水利基础设施之一的排涝泵站,沿岸一共设有4座,除已经建成的3#泵站之外,ATA工作室受邀为剩下的1#、2#、4#泵站进行设计。“除了泵站的基本功能,还能兼顾一些为沿江游玩的市民以及未来环岛马拉松活动提供配套服务的功能”,这便是最初业主提供的任务书要求。

 

泵站位置示意图  ©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

落日下的1#泵站  摄影:时差影像
落日下的2#泵站  摄影:时差影像

 

03

在地性,是对基础设施类型化的“补差”

建筑的在地形不仅仅是对地形地貌的响应,也包含对场所里人的使用需求的反馈,由此产生的“补充性用途”,对建筑师而言是另一份隐藏的“任务书”。不同于行业规范、生产需求,亦或是约定俗成造就的固定范式(建筑的类型化),“在地性”无疑有助于建筑以“出人意料”的方式介入场所,是对基础设施类型化的一种有益的补差。

 

大桥旁的4#泵站  摄影:时差影像
4#泵站全貌  摄影:时差影像

通过对场地分析后得出,由于江堤路的线性交通特点,人们希望在几个聚集点获得驻足、观景和休憩的机会。因此,怎样利用此次建造的契机,为市民提供适当的场所以满足他们的潜在需求,并通过向公众展示这些水利设施来实现科普教育的目的?这些都对设计者提出了考验。

 

4#泵站全貌  摄影:时差影像

04

成为市民日常使用的场所

矛盾

排涝泵站的站场内设有集水池、闸、泵机组以及相应的维管场地,站房内设有高低压开关室和管理用房,基于严格的安全生产管理流程与制度,整个站场实行封闭管理,这就与为公众服务的开放性形成矛盾,而上位规划中又对建筑面积和规模有着严格控制,因此如何在有限的面积内创造出内外兼顾的空间,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三个泵站轴测示意图  ©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

解决策略

基础设施同样可以成为鼓励公共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并成为地景的有机构成。

——韩冬青

建筑采用了在水平和竖向上“双分离”的功能与空间的组合方式。在水平向,设计将泵站管理用房出入口和公共卫生间的出入口东西分置,内部人员和车辆由环岛西路进入泵站站场,供市民使用的公共卫生间由江堤路下行进入,实现了内外使用流线的互不干扰;而竖向上,通过在建筑与堤岸间的场地上堆土的方式,来进行建筑的地景化处理,化解高差的同时,也利用了站房的屋面空间,在数公里长的江岸上创造出一个相对宽阔的公共活动场地。

 

形体生成示意图  ©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

在不干扰江岸航标灯塔的情况下,设计师利用坡道、台阶等方式对建筑屋顶再进行二次抬升,形成高于江堤的远眺视野,抬升后的下部空间被用作放置自助售卖、图书漂流站、交互式人工智能等设备,为市民提供共享式服务,从而在站场这块有限的空间里为市民创造出下、中、上三种不同的空间体验。

 

1#泵站全貌  摄影:时差影像

1#泵站——梯田

1#泵站靠近江心洲西岸的北端,由场地向北侧江面眺望,可以看到长江中的潜洲的洲头。借用了梯田这种古代人民智慧用水的理念,建筑沿江一侧被塑造成类似梯田状的地景,与江堤的背坡面共同组成一个“梯田谷”,表面被镜面不锈钢覆盖的挡土墙,延伸了“梯田谷”的空间感,公共卫生间的入口就隐藏在这谷底的通道之中。

 

1#泵站分解示意图  ©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

梯田谷在“镜墙”反射下的空间延展  摄影:时差影像
1#泵站的“挑台” 摄影:时差影像
建筑屋面的观江看台 摄影:时差影像
泵站附属设施  摄影:时差影像

从江堤路上看,建筑仿佛是从地里生长出来一般,建筑屋面形成的平台可由挡土墙顶的坡道到达,平台继续升起形成悬挑看台,实现了人们登高远眺的需求,同时看台下部的灰空间也可放置共享服务设备。

 

1#泵站外观  摄影:时差影像

屋面观景台  摄影:时差影像
观景台细部  摄影:时差影像
1#泵站剖面图  ©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

2#泵站——循环

2#泵站前的江面最为宽阔,江岸旁的几个航标灯塔早已成为人们打卡的地标。利用江堤的高差,建筑在竖向上被分为三层。半埋于土中的建筑基座是泵站用房和公共卫生间,建筑的屋顶与江堤路以宽大的草坪相连,可供游人休息、野餐、日光浴。

 

2#泵站分解示意图  ©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

2#泵站全貌  摄影:时差影像

屋顶向东悬挑形成环形挑廊,环廊的形式也向公众暗示着“水的循环”这一概念,约30米跨度的环形钢筋混凝土结构也为基座里的管理用房营造出一个中央庭院,人们可以从挑廊上观察到泵站的室外站场,有助于更加直观地了解水利方面的科普知识。

 

远观2#泵站  摄影:时差影像

中央庭院  摄影:时差影像

徐徐升起的螺旋坡道满足骑行的条件,人们可以在顶端获得一个宽阔、无遮拦的观江视野。一个室外直跑楼梯实现了环廊顶端与屋顶平台的连通,而坡道下部空间被作为水吧,为公众提供一处室内休憩场所。

 

2#泵站外观  摄影:时差影像
骑行道  摄影:时差影像

挑廊  摄影:时差影像
2#泵站剖面图  ©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

4#泵站——轻舟

由于4#泵站的场地靠近南京长江五桥,经过桥墩间航道的轮船鱼贯而过,因此充满几何感的斜拉桥和往来的货轮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设计同样利用地景化的处理手法,将泵房的屋顶与江堤路连通形成一个草坪台地,并在台地上构建出一个“轻纱篷架”,纯白色的钢结构和折边穿孔铝板造型如同一叶轻舟停靠岸边,转折的表皮随时间产生变化的光影。人们落座于篷架下的坐凳上,眼前的斜拉桥成为一副独特的框景。

 

4#泵站分解示意图  ©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

4#泵站外观  摄影:时差影像

几何形状的呼应 摄影:时差影像
篷架下的坐凳为举办活动创造条件  摄影:时差影像

镜面不锈钢矮墙和无障碍坡道限定了草坪台地两侧的边界,草坪可作为多种小型活动的开展地,镜子矮墙为也为儿童增添嬉戏的乐趣。

 

草坪台地与坡道  摄影:时差影像

互为对比的材料丰富了空间的质感  摄影:时差影像
4#泵站剖面图  ©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

 

05

结语

设计,能让最平凡的内容鲜活起来。尊重设计、鼓励创新,是性价比最高的投资。

——褚冬竹

当前中国的建设环境已经由增量时代转为存量时代,“大拆大建”的粗犷发展方式一去不复返了,精细化的城市更新已经登场。如何处理好城市建设中遗留下来的“旧账”?如何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要求?如何让城市更加可持续地发展?这都需要设计者具备更敏锐的观察力、更前瞻的设计理念,以及“外科手术”式的精准建造,将城市中那些以往被人所忽视的“不起眼”“无所谓”和“没必要”的空间,打磨得“友好”和“受欢迎”。

 

泵站与城市间的对望  摄影:时差影像
4#泵站夜景  摄影:时差影像

2#泵站夜景  摄影:时差影像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江心洲排涝泵站配套用房

项目地点: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江心洲(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

项目类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

基地面积:4587~6880平方米/块

建筑面积:375~618平方米/栋

设计时间:2017年

建成时间:2021年

主持建筑师:李竹

项目建筑师:殷玥

方案及建筑施工图:殷玥、杨梓轩

结构设计/机电设计: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翌构工作室/综合五院

建设单位: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卢成刚

施工单位:南京振高建设有限公司(土建),江苏合发装饰幕墙有限公司(幕墙)

摄影:时差影像

视频制作:时差影像


版权声明:本文由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南京
基础设施
景观
江苏
项目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