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室内空间“城市化”:文艺复兴与中国展陈设计 / 大屿建筑

室内空间“城市化”:文艺复兴与中国展陈设计 / 大屿建筑
编辑:李博超 | 校对:李博超 | 2021.12.23 11:19
再现敞廊的空间形式  摄影:木木美术馆影像团队

设计单位  大屿建筑

项目地点  中国北京

建造时间  2021年8月

建筑面积  2200平方米


 

整体思路

建筑与绘画作为整体呈现

在文艺复兴时期,各艺术类别往往以“整体艺术”(Total-Artwork)的方式呈现:建筑、绘画、雕塑,它们被视为不可分割的一体,并通过某种准则整合在一起。而建筑,是“整体艺术”中的一环,也是其他艺术类别呈现的“连接式”载体。

 

在帕拉迪奥的圆厅别墅中,圆厅的湿壁画(Fresco),并不是作为建筑剩余墙面的填充而存在。相反,绘画的透视技法和主题内容与向心的空间配合,成为建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Andrea Palladio, Villa Rotonda, 1567-1571

对于文艺复兴时期宗教主题的绘画,建筑的身份同样不可或缺。在“天使报喜”主题的一系列画作中,圣母和天使的人物空间关系往往由建筑的要素刻画。那些房间窗户的开口、有深度的壁龛、或是敞廊与柱列,顺应着人物在宗教故事中的角色关系,刻画着得体的空间等级。

 

Giovanni Battista Salvi da Sassoferrato, The Annunciation, 1639

在这个崇尚“整体艺术”时代里,绘画支持着建筑的空间,建筑语言也成为绘画叙事的一部分——这两种艺术类别相互交织、相互加持的关系,注定无法分割对待。

 

对于本次展陈设计,纵使巨匠云集,建筑仍然不能仅作为“字面意义的背景”来存在。相反,建筑与绘画需要互相成全,让文艺复兴的画作重新找回那个璀璨时代应有的尊严。

 

Fra Angelico, The Annunciation, 1426

 

空间策略

作为文艺复兴城市的展厅

 

整个展厅的布局,亦是一座文艺复兴城市的格局。

 

在二层高耸的展厅里,我们通过置入一组文艺复兴经时期经典的建筑类型:敞廊(Loggia)、神庙(Temple)、府邸(Palazzo),将内部的展厅反转为一座外部的文艺复兴“城市”,重构观展空间。

 

作为文艺复兴“城市”的展厅  ©大屿建筑

在这座“城市”里,不同的建筑体量作为安置艺术品的建筑背景,同时也围合出一系列观众观看画作的“外部空间”——广场(Piazza)和街道(Street)。

 

两条容纳文艺复兴作品的线性 “壁龛”(Niche),沿展厅两侧长边贯通,强化着有关街道的“透视”体验,也引导着整个展厅的观展流线。

 

“广场”上的敞廊  摄影:木木美术馆影像团队

作为“广场”的展厅  摄影:木木美术馆影像团队
展厅中的“神庙”  摄影:木木美术馆影像团队

在壁龛的剖面设计上,檐口的语言整合了文艺复兴画作的照明需求,其出挑的深度与收边立板的高度,均与容纳照明设备所需的技术条件有关。同时,连续的檐口,也在“城市”尺度的高耸展厅里带来身体尺度的关照,调试着高空间里观者与画作的重心关系。

 

沿展厅贯通的壁龛  ©大屿建筑
壁龛与照明整合  ©大屿建筑

壁龛与“街道”  摄影:木木美术馆影像团队

内部空间城市化的处理手法,也在一层展厅出现。改造前展厅内的三根柱子无法作为观展体验中积极的空间要素,我们通过新增的两根“壁柱”,一片分割墙体和地面颜色的变化,将原本“剩余”的建筑要素整合为展厅中一组独立的结构体,在安置不同艺术品的同时,组织出展厅观展的环形流线。

 

改造前的一层展厅  ©大屿建筑
改造后的一层展厅  ©大屿建筑

展厅地面的地毯拼接处理,再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经典的大理石建造工艺——“内嵌”(Inlay)——将不同颜色的材料扁平化地并置在同一界面上。不同要素的相互配合,在展厅中勾勒出一座黑色的“坦比哀多”(Tempietto)。

 

改造后的一层展厅  摄影:木木美术馆影像团队

 

建筑语言

线绘主题的内在关联

 

本次展览的绘画主题是线绘。在线绘作品中,结构清晰可见,但语言尚未闭合——一种处于中间过程与确定结果之间的微妙平衡状态。展厅建筑语言的控制,尽量重现这些线绘作品中所蕴含的 “空气感”。

 

米开朗基罗(1475—1564)
《天使报喜》 1542至1546年
黑垩
图片由大英博物馆惠允 ©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在二层展厅里安置两幅当代作品的敞廊,刻意夸张了八根柱子的长细比。修长的柱子如“线绘”般,在空气中“划线”,仅通过红色柱头和柱础的提示,引导眼睛对古典“柱式”的抽象阅读。敞廊建筑语言的处理,使得从古典数比系统提炼出的建筑类型拥有更为当代的姿态。

 

Alberti, Sant Andrea Mantua

敞廊  摄影:木木美术馆影像团队
敞廊立面图  ©大屿建筑

敞廊的柱列分为三跨,边跨收紧,中跨放大,在容纳两幅当代艺术品的同时,定义出壁画前方的公共休息区域,将观者在长椅上的视线,引向“神庙”立面上的古典画作。

 

其中,曾梵志先生的修女画作有意被安置在敞廊边跨,使得观者凝视画作的时刻,与文艺复兴“天使报喜”画作的场景偶合。当代的艺术品在建筑语言的配合下,与文艺复兴的古典主题建立起内在联系。

 

曾梵志,《无题》,2018
Fra Angelico,The Annunciation

局部与整体的恰当比例,是文艺复兴时期任何艺术类别的重要控制原则。敞廊采用“双比例”系统,在四等分的柱跨模数中合并中跨,通过红色柱础的再次等分,让长椅的轴线向“神庙”打开。柱础的“在场”,也在提示着柱子的“缺席”。

 

敞廊比例系统轴测示意  ©大屿建筑

敞廊基座  图源:大屿建筑影像团队
柱础的在场与柱子的缺席  图源:大屿建筑

在画作的观展需求下,比例呈现的分寸需要控制为“背景式信息”。神庙与府邸的立面,经由石膏板拼缝位置的控制,仅通过金属收口型材,产生“阴刻”(Engraving)般的微妙比例。退为背景的比例划分,在墙面中安静地“划线”,提示出艺术品安置的领域,也刻画着建筑的语言。

 

比例作为背景式信息  摄影:木木美术馆影像团队
比例与领域划分  摄影:木木美术馆影像团队
转角细部  图源:大屿建筑

其中,神庙的立面,借由阴刻缝隙的帮助,产生“壁柱”(Pilaster)与“横楣”(Architrave)的阅读,在面向敞廊一侧将立面划分为三跨,分别为中部的1:1和两侧的1:√2——两个文艺复兴时期的神圣比例,对应着两位在“数比”方面有着卓越贡献的巨匠:米开朗琪罗(Michelangelo Buonarroti)与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 )。而展厅所需的止步台,在视觉上被处理为“基座”,整合进神庙的整体比例系统。

 

神庙比例控制线  ©大屿建筑
神庙立面  摄影:木木美术馆影像团队
壁龛  摄影:木木美术馆影像团队

在神庙的壁龛中,陈列着本次展览最重要的展品之一——米开朗琪罗的一幅人体躯干线绘(Two studies of a male torso)。我们在壁龛的剖面控制上,借助橫楣、天花和止步台的高度关系,创造出一次“上升”1:1的比例关系,烘托出这幅作品的重要性。

 

壁龛剖面“上升”1:1比例  ©大屿建筑

在神庙另一侧的展厅空间,陈列着当代艺术家胡晓媛的雕塑作品,其所需的全局照明方式,与文艺复兴画作所需的特定光照条件互不兼容。

 

我们通过对天花剖面的控制,再现了如府邸中“院落”(Patio)的经典类型。院落通过人工光模拟天光,为当代雕塑艺术品的展陈预留出相对独立的位置和光线条件,避免了对古典艺术品的照明干扰。同时,也在这些时间跨度几百年的作品之间,打开了一道视觉的轴线。

 

作为“府邸”立面的展墙  摄影:木木美术馆影像团队
院落与当代雕塑展品  摄影:木木美术馆影像团队
院落开口中的“古今”  摄影:木木美术馆影像团队
院落与两侧展厅剖面图  ©大屿建筑
院落处剖面图  ©大屿建筑

 

临时的展览

永恒的基本问题

 

文艺复兴,是一个与人本有关的时代。在这个时期,一种在世界内部建立明晰秩序的愿望,在数理认识的帮助下,外化为可描述的“基本问题”。这些“基本问题”,影响着当时的每个艺术类别,也启发着当下的我们,在时间的流变与潮流的更迭中,同样去追问那些似乎与时间无关,但与人本有关的事情。

 

就像文艺复兴画作中那些人物半开合的眼睛,身体向外部世界打开的口子,却看向内在世界的澄明。

 

 

完整项目信息

主持建筑师:于岛

合作创作:林瀚

项目负责人:刁佳敏

项目成员:刘扬、颜歆郁

驻场建筑师:刁佳敏、颜歆郁

业主:大英博物馆、木木美术馆

策展人:Sarah Vowles(大英博物馆)、王宗孚(木木美术馆)

照明设计:红日照明

摄影:木木美术馆 / 影像团队:牛冬岳、杨东旭、赵轶晗 / 设计总监:田宇

项目地点:北京木木美术馆

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

设计时间:2021年8月

建造时间:2021年8月


版权声明:本文由大屿建筑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北京
大屿建筑
室内
展陈设计
项目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