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对温度的再定义:被动式建筑“斜屋” / CCMH联队

对温度的再定义:被动式建筑“斜屋” / CCMH联队
编辑:李博超 | 校对:李博超 | 2021.10.12 21:41
阴天中的斜屋  ©IMPEAD

设计方  CCMH 重庆大学-中建西南院-美的-霍普联队

项目地点  河北省张家口市

建设时间  2021年9月

建筑面积  142平方米

撰文  洪加利


 

01 冷与热的再定义

 

虽然要讲一栋太阳能建筑,但本文中的冷与热不是安藤忠雄说“冷了就多穿一件衣服,热了就脱掉一件衣服”的冷与热。而是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口中的“冷媒介”和“热媒介”。

 

▲ 项目视频  ©CCMH

在他的概念中,这是一双很有趣的对子——冷或热,与信息的清晰度直接相关:冷了,就是清晰度低;而热了,便是清晰度高。清晰度越高的信息,受众的参与度就越低,反之亦然。因而,借助麦克卢汉的概念,我们可以重新定义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物体冷与热:

 

文字是热的,因为它字句清晰,漫画是冷的,因为它分镜之间有太多留白;电台是热的,因为我们都是听众,而电话则是冷的,我们可以在互动中想象他者的神情;传授课是热的,我们只需要做笔记便好,而讨论课则是冷的,知识传授产生于彼此的相互讨论之中……

 

书与漫画的“冷热性”  图源网络

故麦克卢汉一言以蔽之: “热媒介指向排斥性,而冷媒介则指向包容性。”因此,这里的冷与热,不指代体感温度,也不指代一种心理的美学感受,而是一种想象,感知和交往意义的冷热——热,会让人彼此离散;而冷,则会让人相互靠近。人与人如是,人与物如是。

 

因此,我们似乎也可以对建筑做出类似的判断——热建筑,是一种具有控制欲和边界感的建筑,它规则清晰,不容驳斥;而冷建筑,则带有含混不清的意味,让人身在其中却又难以言表。

 

这里的冷与热并不仅仅与建筑给人的心理感受相关,而指向一种人与建筑互动的密切程度。换而言之,当人与建筑的关系单一纯粹时,该建筑是热的;当人与建筑的关系复杂多样时,该建筑是冷的。在两者之中保持一个平衡,那该建筑便是常温的。当然,这仅是我个人推演而出的概念。

 

赖特的作品,精确地控制到主人身着的服装,故是极“热”的  图源网络
亚历杭德罗则允许人有大量的空间自行把握,故是极“冷”的  图源网络

 

02 一栋“常温”的建筑

 

八月末,团队前往张家口市张北县德胜村参加了一次较为“硬核”的建筑竞赛(SD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竞赛规则可以简单归类为三点:在21天内完成;建筑使用的能源来源必须是以太阳能为主的清洁能源;项目面积在120~150平方米之间,且不超过两层。

 

赛场平面  ©SDC

指标化和数据化的评价体系往往会诱导我们使用更为昂贵高效的主动设备。但相比于此,我们相信在冷漠的机器中,为人的活动参与保留更大可能是更为重要的。

 

因此,套入前文的概念来说,我并不希望建筑太“冷”,这样会迷失自我;但同时也不希望它太“热”,这会使得它过于冷漠。我们更希望它能是一个“常温”的建筑。它有自身的内核,但同时也模糊了边界(不是形式与空间的边界,而是交往和体验的边界),留出更多的无法定性或空白的空间给予到使用者。

 

斜屋草图  ©CCMH
斜屋外观透视  ©尤加利叶

 

03 触碰与倒影

 

这一黑色坡屋顶小房子的结构逻辑并不十分复杂:一层的五个三维模块,加上二层的十片二维模块,使得我们可以在两天之内便能完成主体结构的搭建。

 

斜屋模块划分  ©CCMH
模块搭建顺序  ©CCMH

也许建筑的形式会带来些距离感,但走到近处,幕墙般的光伏屋面从7米多高的屋脊径直落至距地60厘米的高度,便突然显得温顺了许多。

 

光伏屋面近景  ©尤加利叶

相比与传统上被藏至深闺的光伏组件,面对斜屋时,使用者大可以斜靠在光伏屋面上晒太阳,亦或是用手轻抚,感受光伏板上吸收的太阳温度。面对陌生的事物,触觉总是最为原始且直接的感知方式。在麦克卢汉看来,不同感官的相互交融,是媒介具有包容性的前提。

 

尝试触摸光伏板的游客  ©尤加利叶

从吸收能源的角度来说,倾斜使得光伏屋面能够垂直于当地冬至日接近45°的太阳入射角,从而获得更高的能源转化率,同时获得更大的铺设面积——接近90平方米的光伏板。按照一天四小时计量,其全年平均可发60度电,光线充足时可发接近100度电,这大约是单日屋内最大耗电量的2~4倍。

 

屋面设计示意  ©CCMH
晴天下的斜屋  ©尤加利叶

当然我们更在乎的,是如何在保证发电量自给自足的情况下还原建筑本身的艺术性。我们选择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技术:晶莹的黑蓝色表面倒映着张北多变又壮阔的自然景观,以及“自恋”的我们。用光伏板作为镜子梳理仪表,这是未曾设想的设计方向。

 

BIPV光伏屋面  ©尤加利叶

因此,建筑的形式边界便被打破了——它并不给予人一种长期的视觉印象,它的心情随着天气、时辰、季节而变,也随着与之相接触的人而改变。这就是“常温”之于建筑形式的意义。

 

 

04 无法被定义的阁楼

 

每个到访的游客都会对阁楼的空间感到不解。不过于我们而言,它是整栋建筑中的“留白”。

 

阁楼施工记录  ©IMPEAD

它的逻辑来源对建筑面积的控制。我们将阁楼看成是一个矩形体块和三角形体块的相交,那么阁楼的投影面积便是两者交界面的面积。因此,只要将矩形体块旋转45°,我们便可以减少两者的交界面,从而在不改变体积的情况下,将建筑总面积控制在150平方米以内。

 

阁楼空间设计  ©CCMH

阁楼空间  ©尤加利叶

这是从二维逻辑到三维逻辑的转换,由此产生的五边形空间并不属于常规空间,但它却与人对空间的感知方式息息相关:它缩小了人在空间中不易感知的顶部和底部空间,而放大了人易感知到的中部空间。只要我们解决斜面空间的利用问题,即便投影面积不大,室内空间仍会令人感觉十分宽敞。

 

阁楼空间的感知方式  ©CCMH
阁楼空间  ©尤加利叶

虽然不易,但我们尝试和家具单位配合,共同研发了一种模块化的旋转装饰板。它分为上中下三层:一层可旋转上来成为座椅,二层则可进一步旋转作为桌子,三层则可被视为置物架。从理论上讲,阁楼并无一种特定的使用方式,而是无数种。

 

斜面的不同利用方式  ©尤加利叶
家具的五金件  ©IMPEAD

回归前文中对“温度”的定义,这毫无疑问是一处典型的“常温”空间:它有自己的秩序感和仪式感,但除此之外的杂物都被还原到了起点。因而,使用者可以在某种轻微的规范下,根据自己的需求介入,从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空间使用方式——这便是“常温”之于空间交互的意义。

 

 

05 三级缓冲的被动式设计

 

环境本身便是一种多变的概念(光照、温度、湿度),若以一种一成不变的空间状态来适应环境,无疑是一种粗暴的做法,不得要领。而秉承“常温”的设计策略,则需要空间能顺应环境做出不同回应。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给它明确一种不变的回应逻辑。

 

阳光房  ©尤加利叶
卧室  ©尤加利叶

其中主要的逻辑关系存在于阳光房、客厅和阁楼三者之间。三处空间,就意味着六处界面。通过不同界面的开合,斜屋能够实现不同季节、不同时辰中,建筑内部更为灵活多变的气流组织。

 

6种不同的空间开合方式  ©CCMH
阁楼百叶窗  ©尤加利叶

比方说,夏天时分,我们可以将阳光房的平开门、阳光房与阁楼之间的通风玻璃百叶,以及阁楼北侧天窗打开。如此一来,阁楼和阳光房贯通一气,给予客厅凉爽的通风效果。

 

夏季空间开合状态 ©尤加利叶  ©CCMH
夏季空间开合状态  ©尤加利叶

冬天时分,将阳光房和阁楼关闭,这便是两处蓄热的缓冲空间。它有效地隔绝了客厅与外界的温度交换,并源源不断地为主要使用空间(客厅、卧室)加热。

 

冬季空间开合状态  ©CCMH
天窗及百叶窗  ©尤加利叶

过渡季节时,我们可以直接打开客厅和阁楼之间的通风百叶窗,以及阁楼南北两侧的天窗,将客厅的热空气向上引导排出室内。

 

过渡季节空间开合状态  ©CCMH
过渡季节空间开合状态  ©尤加利叶

总而言之,绿色建筑的意义并不在于测量出来的指标和数据,最终依然指向人在空间中的舒适和自在程度。从这个角度讲,没有什么会比让使用者自行调节和感受更重要的了。

 

这便是“常温”之于被动式设计的意义——用一种“常温”的手段,达到常温的目的。

 

 

06 一处空间,两种属性

 

说实话,在一开始,项目的角色定位本身就是清晰度很低的。

 

鉴于近年来独立创业者的比率逐渐攀升,以及疫情对居家办公提出的要求,我们不想简单地只做一栋住宅,同时希望它也能够成为一栋办公建筑。这并不是在住宅中嵌入办公功能(比如说将餐桌改为办公桌),而是要在根源上实现两种不同建筑类型间的转化。而关键之处,便在于家具与建筑空间的相互配合。

 

客厅的可变柜体  ©尤加利叶

比方说客厅:北侧7米长,0.9米深的柜子是其变化的关键,它可以收纳家居模式的所有沙发、座椅、茶几等休闲家具,并同时伸展出两张2米长的办公桌(也可以是一张,根据办公人数来定),最多可容纳10人在此进行办公。

 

办公模式客厅  ©尤加利叶
居家模式客厅  ©尤加利叶

为了相互配合,餐桌便上翻成一处靠墙的置物柜,电视墙则可转移至入口处作为企业展示墙。次卧同样也可以通过床与桌子的翻折,实现从卧室到会议室的转化。

 

可翻折餐桌  ©尤加利叶

南向的斜45°空间既可以作为储物柜来使用,也可将其上翻作为办公桌和学习桌。配合可中悬或上悬的窗户设计,可实现不同的使用方式。

 

可翻折柜体  ©尤加利叶

可变家具并不十分罕见,但其难点在于,如何在多处家具变化前后的配合间保持空间凝聚力的稳定,即在“冷”与“热”之间保持一种平衡,也就是一种“常温”的状态。在这点上,我们认为斜屋的家具设计还算得上是成功的。它既保留了空间低清晰度的本质,同时也并不影响空间派生出来的多种可能性的实现。

 

 

07 常温:交互中的定力,变化中的永恒

 

需要承认的是,我们当下身处一个愈发寒冷的社会中。它有利有弊。弊端在于,我们已经放弃寻求某种特定的秩序,以及集体意识的丧失;而利端在于,它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滋生出更多供人探索的可能性。

 

于建筑而言,如何在流变的漩涡中准确把握自身成为当下重要且复杂的问题。它源于社会环境与物质空间的变化,以及人的使用需求的不断变化。

 

因而,若我们无法呼应或预判所有变化的可能性,但又不甘心以不变应万变,那么当务之急,便是寻找到所有变化中不变的那个锚点——这便是“常温”的意义。这个临界值不存在于人,也不存在于空间,而是存在于人与空间的关系之中。建筑设计便不再是一种空间的设计,而成为了一种关系的设计,一种更加灵活、包容的关系,亦或是一种可以协商、相互妥协的关系。

 

 

设计图纸 ▽

 

总平面图  ©CCMH
家居模式一楼平面图  ©CCMH
家居模式二楼平面图  ©CCMH
1-1剖面图  ©CCMH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 斜屋

项目类型:建筑

项目地点: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德胜村

设计方:CCMH 重庆大学-中建西南院-美的-霍普联队

设计团队完整名单:洪加利、葛天臣、王涛、任毅迪、王金霞、高嘉婧等

指导老师:黄海静、宗德新、王雪松、许景峰、聂诗东等

建成状态:建成

设计时间:2019年9月—2021年6月

建设时间:2021年8月—2021年9月

用地面积:400平方米

建筑面积:142平方米

摄影:洪加利、胡雅琪、王涛

撰文:洪加利


版权声明:本文由参赛团队CCMH 重庆大学-中建西南院-美的-霍普联队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SD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
河北
被动式建筑
重庆大学
霍普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