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一田一房一院:竹枝书院 / 小隐建筑

一田一房一院:竹枝书院 / 小隐建筑
编辑:李博超(实习生) | 校对:崔婧 | 2020.09.25 11:21
书院、竹林和小径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设计单位  小隐建筑事务所

项目地点  四川宜宾

建筑面积  533平方米

建成时间  2020年7月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项目位于四川省宜宾市竹海镇永江村,紧靠著名的蜀南竹海风景区。项目坐落在永江村黄桷滩的一个小村落,周围竹林、水田、菜地、山丘环绕,西侧和南侧有淯江潺潺而过,北侧蜀南竹海延绵起伏,形成一幅层峦叠嶂的绿色巨幕。

 

项目鸟瞰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项目在中国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诞生。因地制宜发展竹产业,让竹林成为四川美丽乡村的一道风景线是其初始的精神层面的建筑目的;竹间乐坊、稻田书院、禅修会馆是其物质层面的建筑目的。

 

乐坊书院与竹林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建筑的意象

 

与项目现场的亲密接触,是众多飘忽的概念形象转化为深刻印象,再抽象成核心建筑意象的必要过程。

 

项目地实景鸟瞰  ©小隐建筑

第一次到项目现场是2019年的深冬,村子里万物凋零、雨雾弥漫,枯黄水田里嬉戏的鸭子、冲着我们狂吠的家犬、田间漫步的村民,是这里少有的生机,虽有些凋敝但也给人以少有的宁静。

 

雨雾弥漫  ©小隐建筑
竹林山丘与老宅  ©小隐建筑
鸭子和村民  ©小隐建筑

基地周围爬满竹林的小山丘、破败老宅上用竹篾夹生土编制的墙面、由小青瓦铺成的屋面,还有老宅旁的芭蕉树都给我们留下了特殊的印象。但这在四川的乡村亦是常见,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迹。

 

随处可见欲凌空  ©小隐建筑
新旧竹林  ©小隐建筑

临走时,江边一丛竹林让大家都激动起来,无数新生的竹笋齐刷刷地冲破老竹林的遮盖,昂首向天,有几根已发出新枝,让人不禁想起“翠云梢云自结丛,轻花嫩笋欲凌空”这一句诗词。深冬时的这幅景象与之前形成鲜明的对比,给所有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竹影斑驳竹径通幽  ©小隐建筑
竹拱竹影  ©小隐建筑

第二次现场探勘是在二月初春,那句诗词描绘的景象,已经在四周山丘上的竹林随处可见。“竹影斑驳”、“竹烟波月”、“竹径通幽”这些游离的意识得以在现场亲身体验,竹林自然形成的廊、拱、光影、气味、声音都令大家印象深刻。

 

竹林七贤  绘:仇英
梧竹书堂图局部  绘:仇英

中国古时称音乐为“丝竹”,而中国古典音乐与诗歌联系同样紧密。中国书院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汉代,后发展成为讲学、辩论、研学、藏书的场所,是众多文人雅士集聚之地。中国古代书籍竹简更是与竹密不可分。禅修广泛来讲是一种静心、修身、养性的方法,其功能与乐坊、书院有着极强的融合性。

 

书院竹林意象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书院竹影、竹径、竹廊意象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雨雾中的竹枝书院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竹枝”为一词牌名,由古巴渝地区民歌演变而来,其与乐坊有着密切的关联,作为诗词亦与书院联系紧密。竹枝既是竹的重要构成元素,更是中国传统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竹枝具象和抽象的意象与建筑目的(乐坊、书院、禅修),以及现场探勘时“翠云梢云自结丛,轻花嫩笋欲凌空”那种极其深刻的印象不谋而合,“竹枝书院”应运而生。

 

夜幕下的竹枝书院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竹枝书院与竹林、山丘、稻田的共荣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乡土氛围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建筑的意境

 

川南地区有着浓郁的竹林村落传统人居文化,“一田、一房、一院”是其典型格局,房前屋后必有竹林相伴。牟巘五的《题水竹居》中写道:“绕屋清波隔翠绡,鱼鳞发发鸟悠清。画阑影漾清涟动,书几阴来绿雨摇。”几乎是项目整体意境的真实写照。“绕屋”即延绵起伏的建筑形态,“画阑影漾”即变化丰富的檐廊,“书几”即是对书院功能的刻画。“隔翠绡、鸟悠清、清涟动、绿雨摇”更是建筑与竹林、飞鸟、水田、细雨等自然环境完美融合的生动描绘。

 

禅修书院夜景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乐坊书院夜景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以意赋象,以象见意

“竹枝书院”由两座川南老宅重塑而成,两座建筑要将乐坊、书院、禅修三个功能安置妥当,根据三个功能的融合性要求,将书院分置两地。远离道路清幽静谧的一座保护较好,拆除改造,与禅修结合,形成相对静谧的禅修书院;紧临道路开敞嘈杂的一座破损严重,需要拆除新建,与乐坊结合,形成相对开放的乐坊书院。两座书院之间以廊相连,营造“绕屋”之“象”的同时,增加户外多功能空间,赋予书院更多元的生命力。

 

禅修书院雨景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雨中书院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书院屋顶绕屋之象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竹的“虚怀若谷”之“意”与禅修的“禅意”有许多共通之处,“竹节”之“意”化为禅修书院内外空间之“象”,半户外的庭院、檐廊和通而不透的室内雅室均是竹节意象的具体呈现;竹“卓尔不群”之“意”,与乐坊“中兴”之“意”相互融合,“竹丛、竹影斑驳、竹径通幽”之“意”化为乐坊书院整体空间之“象”,庭院的竹丛、外廊的白色钢圆管、室内的玻璃天井和竹装置挂饰都是对竹林、竹影、竹径意象的抽象再现。

 

绕屋之象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书院连廊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书院檐廊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延绵起伏的小青瓦屋面即是“绕屋”意象的体现,也是与周围“爬满竹林的小山丘”的融合,亦是与当地民居“新旧共荣”的回应。芭蕉、竹丛、田间小路的重置融合,让“竹枝书院”这个新成员以“柔软的心”回归村子母亲的怀抱。

 

竹枝书院与芭蕉和村民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禅修书院庭院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乐坊书院檐廊和天井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乐坊书院庭院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希望“竹枝书院”在成为永江村美丽乡村风景线的同时,亦能为这个小村子带去更多的诗情画意。

 

禅修书院禅茶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乐坊书院竹装置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竹枝书院与竹林山丘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附文

意象建筑论

 

意象是物象经过创作者主观心理活动所产生的精神体。意象是思维活动的基本单位,是思维的工具与元件[1]

 

 

意象起源

 

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周易·系辞》说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其中就提出了“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的思想。其中的“象”狭义上来说是卦象,用来描述纷杂万物的物象,后来发展到历史、哲学、艺术等范畴。

 

确切提出“意象”一词的,是南北朝时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关于专论艺术想象和构思的《神思》篇提到的“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窥意象而运斤”,第一次提出了“意象”,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意象理论的真正开端。童庆炳先生在《文艺理论教程》一书中对此作了如下界定:“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是一种艺术典型。”

 

 

文学意象

 

中国古代意象论是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理论的基本范畴,在这个范畴中,“意象”作为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深广的文化底蕴。

 

在中国,诗歌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大成,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文学,它以最古老又最具有文学特质的艺术形式,最为集中地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诗歌创作过程是经过观察、感受、酝酿、表达从而再现生活的过程,是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赋予更多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并能为人所感知的艺术形象[2]。司空图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是诗歌创作的源泉和焦点,是诗歌艺术的灵魂。

 

 

建筑意象

 

建筑起源于原始人类为了避风雨和防野兽而建造的遮蔽物,而后根据人类活动及社会形态的变化,在功能需求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为一种具有象征性的视觉艺术,充分体现了功用和审美、技术与艺术的有机结合。每一座建筑因为其所处的时代地域、建筑目的和建筑技术的差异,具有不同的建筑特征和建筑艺术形象。

 

当今世界正处于全球化发展的大变革之中,国际之间文化、经济、政治等的边界日趋模糊。在全球化的进程中,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流动共同冲破区域和国界的束缚,影响到地球的每个角落[3]。一个更加全球性的世界,必然导致世界文化趋于同质。

 

就建筑领域而言,信息全球化让信息的获取和分享几乎唾手可得,通过信息的分享,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也随着主流意识的发展而逐渐改变,使得各地建筑的功能性需求亦大同小异。建筑功能和建筑技术的相对统一,导致当下许多建筑呈现出“千城一面”的建筑形象。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大多数地区物质匮乏的时代已基本结束,人们的精神需求逐渐超越物质需求。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物质生活环境,也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但科技快速发展的同时,却很大程度忽视了人们精神满足的需求,从而诱发了当今世界普遍的精神危机。

 

目前世界主流的建筑理论基本都源于西方建筑阵营,在当下人们精神追求越来越高的时代,这些过于理性的建筑理论已开始显现出其局限性,它很好地解决了人们物质层面的需求,但在精神需求的层面却开始显得力不从心。尤其在中国这个历史文化深厚久远且充满感性思维的国家,这一现象更是愈发明显。

 

 

意象与创作

 

一切艺术创作都要立意为先,建筑创作与文学诗歌创作有着极高的相似度,一首好诗或一个感人的建筑空间都必须有一个好的意象来源。

 

对于建筑创作而言,“以意赋象,以象见意”是一个可以循环往复的过程。建筑师根据建筑目的和建筑技术,通过相关的建筑意象进行建筑创作,生成最终的建筑艺术形象,从而表达建筑的象征意义、建筑精神及建筑师的思想;建筑体验者融合自我的情感及想象认知,对这个建筑形象进行二次解读,在建筑师构建的意象之外,又可能形成新的建筑意象,这些原始意象和新兴意象又能成为往后新事物的创作源头……

 

意象是人与自然相通的媒介,自然是意象的源泉,是我们寻找智慧的地方,而建筑是二者融合的产物。人的思想源于人对世界万物的认知与解读,亦为意象。人的思想决定了人对自然的态度,从而决定了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中国“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思想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无限向往。

 

事务所名称“小隐建筑”的“隐”字,即来自“天人合一”的意象,是中国“东方哲学思想的抽象表达。在事务所采用意象起源创作建筑的长期实践基础上,结合西方理性建筑理论和东方意象审美,提出“意象建筑论”的建筑创作方法,期能探索出一条解决当下普遍精神危机的道路,施以更久远的建筑实践应用,将“意象建筑论”发展成为一个普遍适用的东方建筑理论。

 

 

意象建筑

 

意象建筑——中国“天人合一”东方哲学思想的抽象建筑表现形式,是诗意生活的向往和情景再现,是一个先感性后理性的建筑创作过程。从地域文化、自然科学、建筑目的出发,先行想象整体的建筑意境,抽象确立建筑意象,并将其作为核心建筑精神和建筑思想的载体,再以此统领和指导建筑功能、形态、材料的设计,最后选择合适的建筑技术完成建筑建造,使其满足人、自然、建筑三者之间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需求。

 

 

参考书目
[1] 刘伟林. 具象与意象——读杨剑敏《漏刻》[J]. 创作评谭, 2019, 000(006):P.20-22.
[2] 潘胜权. 诗得意象自葳蕤——浅谈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J]. 安徽文学月刊, 2007, 000(005):P.46-47.
[3] 吴韩, 吕善辉. 全球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取向分析[J].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10, 12(003):P.425-426.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主创团队:小隐建筑事务所

主持建筑师:潘友才

设计总监:杨喆(合伙人)

技术总监:陈仁振(合伙人)

结构工程师:杜旭

设计团队:李紫涵、胡沁梅、叶淑华、何仪、苟源君、葛祥鑫、杨锐、梁贵生、王茜、李刚、张伟

施工图设计公司:成都思纳誉联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项目地址: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竹海镇永江村

建筑面积:533平方米

设计时间:2019年2月—2019年5月

业主单位:四川中瑞锦业文化旅游有限公司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版权声明:本文由小隐建筑事务所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四川
宜宾
小隐建筑
项目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