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 广州天河五山华南理工大学校本部
建成时间 2017年(一期)
建筑面积 约2万平方米
撰文 郭卫宏、涂劲鹏、曾健全、何昱、刘阔
华南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华工)图书馆总馆(以下简称图书馆),位于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本部校前区中轴线南校门东侧,一直是校园里最受瞩目的公共建筑,也是一代代华工学子探索向学的知识殿堂。
图书馆主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北楼“日”字形平面的东西两侧,设对称天井,为大进深建筑提供自然采光通风。立面为灰白色水刷石的分段式立面构图,结合竖线条立面要素,呈现简洁典雅的形象。图书馆主入口为“大台阶+大柱廊”形式,端庄大气。
全馆加装中央空调后,南楼原有平面为追求“自然通风采光”而“影响流线通达、顺畅”的问题,无形中被衬托放大。图书馆设备老化、功能受限,更面临结构与消防双重安全隐患。基于此,学校决定对图书馆做一次完整的修缮。
本次修缮设计的原则与主旨,是在“新旧”之间、在“变”与“不变”之间、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辩证取舍、严谨思考。
本次修缮设计坚定“有所不为”的思想,“保持”南、北楼原有立面之面貌本色,仅做局部的维护更新处理。具体如:外立面釉面砖的对位修损、补缺处理;主入口重新整饰,台阶按建筑规范调整,并加设残疾人坡道;更换全部门窗五金件,并同步加装金刚网纱窗(兼顾防蚊、防蚁和防盗);北楼两内院的厕所与化粪池被移走,霉变破败的四壁被整饰一新,使小院环境更绿色、更清新宜人……
图书馆原有“藏阅分离”空间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代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与需求。本次修缮设计推行“全馆藏阅合一”的空间模式设想:北楼中,将逼仄局促的复杂隔墙清除打通,从而获得开阔、明朗之感,极大改善视觉通达与空间导向体验。
而在南楼,以更加清晰简化、开间进深条件更优的“U形”藏阅空间,取代原有“回廊+行列”的平面格局。全馆空间模式的变革,成功调和了南北楼之间空间体验的差别与对立,有效地缝合了“书”与“人”之间的隔阂,消融了“行走、查找、借阅、研习”之间的行为边界。
南北楼彼此对峙孤立,是多年来图书馆内部功能的一大缺憾。本次修缮致力于内部空间与流线的“连结、打通”:首先,拆除了横嵌于南北楼之间的“X”形大楼梯;进而结合南楼二至四层与北楼二、三层的层高对位关系,巧妙利用楼梯踏步错层手段,实现了围绕大厅层层环绕的通廊,以及真正意义上的“流动空间”。
平台沿途,研习阅读、休息交流、自助服务等内容的植入,方便了使用,丰富了体验,充实了景致。步入图书馆,环绕场景的既有脚底黑润的砚石铺地、四周暖褐色的木质包边,更有潜心研习的师生读者,学府书香氛围的浸染,让心灵瞬间归为宁静。
本次修缮针对防火分区及疏散体系进行了全新设计,杜绝了消防安全隐患。中央大厅及四面环廊,为了保证室内空间效果的简洁连贯,上下叠加为一个防火分区。通高的空间,避免了设置防火卷帘的制约,极具表现张力。
与此同时无障碍设计也被重新考虑进来,分别于南楼北楼各设了两部电梯,从垂直方向贯连图书馆各功能分区与楼层。
南楼二至四层的楼面,因原结构荷载设计,仅按“阅读自习室”考虑。改为“藏阅合一阅览室”后,楼面荷载被藏书功能增加。因此,经结构计算复核,确认采取“钢板、钢肋条加固”的措施以确保承载安全。
根据馆方提供的修缮申请报告,及修缮前的现场摸底调研,图书馆由于结构、构造的衰损、老化,导致多种问题频发,其中北楼的问题尤为严重。因建设年代久远,混凝土酥化、钢筋锈蚀情况比比皆是,许多局部结构改造、加固工程无可供考证的资料。经综合考量后,北楼部分主体结构进行“拆危复原”处理。
本次修缮设计在“范围”与“深度”这两方面,都已经超越了常规建筑设计。各处均凝聚着设计团队的匠心。
图书馆主入口朝西与校园主入口中轴线建立视线联系,这就衍生出西晒问题。设计团队在玻璃之外加设一层镂空铝合金板。日光射线被外遮阳构造过滤、阻挡于户外;而源自岭南传统建筑素材的镂空花格,在视线、光影之间增添了文化意趣;把控尺度的框板间距,取代了防盗网的功能,一举三得。
自主入口进入图书馆,首先步入的是高度近20米的中央大厅。修缮之前,大厅顶部标高不够,使得南北楼上部楼层因空间净高不够而无法相连,但顶部五排带形天窗有效增强了空间纵深感。本次设计延续并改造了这一元素,将天窗改为高侧窗,以避免日光垂泻暴晒,进而结合顶棚灯光布置设计,意求在阴晴与日夜的变幻之间的稳定与平和。
南北两楼中,共布置了四个内庭院。其中面积最大的南楼内庭,得益于大胆移走拥堵于其中的报告厅,以及部分柱跨的进深调整。围绕此内庭空间,阅览自习区的逐层落地窗取代了回形敞廊通道,这样,研习空间得以贴临、亲近庭院景观。
此外,内庭之“东西”立面还有别于“南北”:玻璃之外又披挂一层铝合金百叶过滤日晒,致密精细中蕴含朦胧美。以隐喻契合岭南传统建筑遮阳帘杆,也与主入口镂空铝合金板之手法异曲同工。
图书馆修缮完成、投入使用后,空间品质、通达效率与安全系数都得到了全面的质变和提升。更为重要的是:面向师生开放的“空间”与“内容”,都获得了很大扩充。而这,正符合当代图书馆“场所”价值日益突显的趋势。
设计图纸 ▽
完整项目信息
设计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筑师:郭卫宏、涂劲鹏、曾健全
项目地点:广州天河五山华南理工大学校本部
设计时间:2013年
建成时间:2017年(一期)
建筑设计团队:郭卫宏、涂劲鹏、曾健全、何昱、裴文祥、刘清泉、刘阔
室内、景观设计团队:郭卫宏、涂劲鹏、杨毅、林嘉瑜、冯开放、朱松
VI标识设计团队:涂劲鹏、梁家杰、杨一峰、宋文杏
建筑摄影:战长恒
基地面积:13345平方米
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
建筑层数:四层
结构形式:混凝土框架结构
工程总投资:约6600万人民币
版权声明:本文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面壁”·“破壁” :关于《透明性》的延伸思考
下一篇:我一个人的路斯 |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