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把控光线与空间序列,神在日常:樟林天主堂 / 那宅工作室

把控光线与空间序列,神在日常:樟林天主堂 / 那宅工作室
编辑:朱英蓓(实习生);校对:朱英蓓(实习生) | 2019.08.14 19:03
礼拜堂效果图 ©那宅工作室

景观设计  那宅工作室

项目地点  福建省莆田埭头镇樟林村

建筑面积  310平方米

设计时间  2018年12月


 

“人们常常认为认为宗教是脱离世俗的,仿佛真正的生活只存在于天堂某处。但如果你深入了解宗教起源,你就会发现,世界上伟大宗教的主题都并非如此。它们的主题是如何活在当下,活在此处,成为生命洪流中的一部分。”

——坎特伯雷大主教罗文·威廉斯

 

 

重要的是行为,而非形式

 

樟林天主堂这个活儿,多少来得有些偶然。

 

一八年初,一位在上海工作的师弟联系我,说莆田老家要翻建村里的一座教堂,需要设计,教会的工作没有设计费,不过主事的神父年轻开明,想做些实在的尝试。我不是信徒,对教义理解不深,但作为建筑师,又很难抗拒这个题目的诱惑,于是就应承了下来。

 

六月,我第一次去了樟林村看了目前仍在使用的老教堂,也第一次见到了郑炳勇神父。郑神父是本地人,个子不高,戴副黑框眼镜,常年在农村教会工作,热情健谈,语气诚恳笃定。看过老教堂,村里的教友招呼着喝茶吃瓜,闲聊中我慢慢了解到,在当地的农村,教区并不直接管理教堂,每个村的“堂口”,都由本村的教友推选出“堂主”,负责日常管理。神父除了主持各种仪式,也带头协调一些乡村的教会事务,更像一种流动的社区工作组织系统。近些年,村里年轻人大多离乡务工,教众式微,神父是希望通过设计师的介入,为教会发展带来一些新鲜的可能。

 

老教堂的内部 摄影:那宅工作室

我意识到,这个诉求对设计来说,其实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线索。一座教堂的重修,不仅仅是一次建筑上的实践,更是基层教会发展的一次契机。

 

又过了一个月,我再约郑神父,请求能参加一次樟林堂的弥撒。那天来教堂的,几乎都是老太太,有被搀扶着来的,也有坐着轮椅来的。整个仪式很朴素,教友合唱圣歌与神父布道,用的都是本地方言,这同我之前在欧洲的一些主教堂参观的弥撒相比,显然大不一样,甚至有一点点“乡俗”。去教堂对于这些老人们来说,是一种习惯,也是寻求一个归宿,在终点处盼望救赎。正是由于精神需求的存在,这样日常的行为,也就有了神性。正如德国建筑师斯特凡所说的:“重要的是行为,而非形式。”

 

老教堂里举行的主日弥撒和教众 摄影:那宅工作室

经过这两次现场的探访,我心里慢慢清晰起来,这次的设计,不单是为教会工作,也需为村庄服务。理想的结果,是在日常和神圣之间,达到圆融统一。而接下来的功课,需要在宗哲和乡土两方面同时努力,才可能获得支撑设计的最基本认知。

在老教堂里进行的方案汇报 摄影:那宅工作室

 

在村口达成和解

 

老教堂的平面是一个东西向的T字,祭坛位于西侧,主入口设在长轴的东侧,在T字的交叉处,是主入口与钟楼。总的看来,现有的布局是在天主教传统与村口既有条件下的一种折衷,实用的诉求促使建造并不完全遵循惯例,而是更偏向礼堂。

 

总平面图 ©那宅工作室

回过头来说说现场,樟林堂位于樟林村口,北侧是一条国道,南侧是村庄,村内仍有不少传统民居。教堂主体空间跨度约十米,以花岗石砌墙承载木梁架,石墙两侧做了扶壁,屋顶使用当地红瓦,包括门窗细节在内,老教堂的建筑语汇同村庄民居呈现极为一致。

 

村口整体空间 ©那宅工作室

为求独立管理,教堂属地均以围墙封闭,在路边形成了一个平日无人可达的半荒废院子,而在西南侧留出村庄通道是不得已之举,以至于教友为求方便,平日进出教堂也走侧门。村庄和教堂,在空间功能界定上,凸显出了矛盾。

 

那么问题来了,村口的公共性和教堂的封闭性,该如何达成和解?为此我征求神父意见,尝试改变教堂保守的姿态,将周边场地开放,仅针对教堂入口进行管理。这样一来,村民在进出村庄时,就有了一处可停留的村口公共空间;同时,更多人得以在日常亲近教堂,进入教堂,对教会发展也带来好处。村庄与教会的关系,通过对村口空间的梳理,达成一种基于生活的融洽和平衡。

 

重建后的村口空间效果图 ©那宅工作室

 

神贫的人是有福的,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神贫的人是有福的,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心里洁净的人是有福的,他们要看见天主。”

——新约《玛窦福音》5:8

 

现实情况下,新樟林堂的建造资金来得并不容易,出自教友几年的点滴捐赠。部分教友很自然地会期待新教堂建得高大华丽,以匹配心目中宗教场所的壮美形象。但实际情况是,农村物质和技术贫乏,并不能够支持华丽的建造。对于新老房子间的呼应协调,一些人也并不在意,认为:那些迟早会被拆掉,要盖更高的。

 

在我看来,新樟林堂的重建,如果能够通过身体对物质的真实体验,触发新的感知,从而引向一种精神上的价值和观念,才能真正承担起宗教的本义和使命。换言之,新樟林堂需要充分适应所处的乡村语境,同时更加接近宗教的本质。而以真实合理的方式进行建造,行为本身也正是对宗教理念“神贫(Armut)”的一种回应。

 

平常的外观与非日常的体量感 ©那宅工作室

 

人应在光中行走

 

天主是光,在他内没有一点黑暗……但如果我们在光中行走,如同他在光中一样,我们就彼此连通,他圣子耶稣的血就会洗净我们的各种罪过。

——新约《若望一书》1:1-10

 

意前笔后,时至十月初我才开始画草图,对自然光线的理解和控制,是着手设计时,思考切入的重点。樟林堂固定的主日弥撒开始时间,是每周日上午八点半,因此,从东侧进入圣堂的光线,对于宗教仪式氛围的影响是最直接的。

 

模型光照测试 ©那宅工作室

以环境相对照,场地东侧恰好最为开阔,于是设计将礼拜堂南北布局。光线从东侧进入并照亮圣坛,通过折射进入北面高侧窗与西面的低侧窗作为辅助光源。东边的场地顺势留空,形成村口的小公园,同教堂的主入口相对应。建筑的外部形态,也就顺应光线的需要,由内而外地生成。过程中,也尝试过圣坛中心式布局,和十字架侧放等思路,但都因为光线效果过强而舍弃。对光线的控制,其实也是对个人表现欲望的管理,表达教义更需保持克制。

 

在最终方案的VR模拟中,堂内日间绝大多数时间,光线均匀、稳定,弥漫平静;只有在弥撒开始之前,提早进入教堂等待的时段,清晨的阳光斜射进入,为格外虔诚者留下温暖的一瞬;夜间的照明,则延续日间视觉逻辑,以低亮度与合理的亮度比加以控制。

 

礼拜堂日间场景效果图 ©那宅工作室

 

静默的长镜头

 

樟林堂的空间序列体验,是以类似电影长镜头的方式组织的。依次从村口、檐廊、前厅、礼拜堂、耳堂、唱诗堂到静默花园,形成了由开放到内向,从世俗到精神的过渡和转换。运动的形式,有点像剥洋葱,盘绕展开,有意拖慢体验的过程,给人的平静提供充分的铺垫。礼拜堂净高七米八,是非日常尺度的神性空间;与之对比,入口、门洞、私人祈祷空间等部位,则有意配合了人体的尺度,来确立日常感,并产生空间节奏。

 

空间序列流线 ©那宅工作室

空间序列长镜头效果图 ©那宅工作室

教会的管理和后勤用房分别布置在礼拜堂的两侧,独立进出,通过内部的小院子采光,于是整个建筑的外窗不多,看起来没太多“语汇”,朴实平常,然而厚实的体量感,又暗示着内部空间的非日常。

 

樟林堂南面有一条村道,是村庄的主要通道。在村道的尽端,有一处私人祈祷空间与道路相对应,空间内只容一人,墙上在坐姿高度取一窗洞,正对堂内的圣母像。堂口平日关闭时,教友可以随时在此独立祷告,墙体临近地面处留了一道窄缝可见脚面,暗示是否有人而不致打扰。诸如此类的“小动作”,在入口,祭台,楼梯,门窗,家具等细节,都用了一些心力,不一一展开。

 

与村道对应的私人祈祷空间效果图 ©那宅工作室
与村道对应的私人祈祷空间模型 ©那宅工作室

 

从本质上说,我们所需的其实不多

 

回到农村的建造,预算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

 

第一次到现场的时候,看到老教堂墙身的石块,就立刻动了保留的心思。但如何保留,保留墙体还是回收石料,其实是需要做出主观判断和选择的。石料为本地产的浅黄色花岗岩,表面平整,尺寸基本统一为300×200×120毫米。石砌墙不能满足抗震要求,但很适合回收用于地面整体铺设,同时以此与民居的墙面形成呼应,共同形成空间的包裹感。外墙采用当地常用的水洗石,技术成熟,价格不贵,其实也是对“石”在另一种尺度上的延续。木屋架的大木料,可以回收再加工后用于家具和扶手,也做到物尽其用。

 

回收石料用于铺地效果图 ©那宅工作室

主体结构采用最便宜也最易施工的混凝土框架体系。礼拜堂跨度较大,经过初步计算,柱尺寸约为600×600毫米,在柱内外砌双道填充墙做平,顺势利用空腔安排通风,及水电管线的布设。屋面梁统一上翻,这样,室内的大面基本整理干净,无需再投入太多做二次装修,以涂料处理即完成。节约下来的钱,针对性地用在一些重要局部,如圣像、祭台、门窗等细节,经过更精细的操作,产生空间品质的升华。

 

保留的原圣母像与空间结合效果图 ©那宅工作室

樟林堂的设计,至去年年底,完成了完整的内外空间VR,并在老教堂里进行了汇报,这是一次很特别的工作经历。出于种种原因,项目目前暂停了下来,但回顾设计过程,仍觉得这不单是一次建造上的尝试,更是一段指向自性的历练,弥足珍贵。

 

夜景效果图 ©那宅工作室

 

设计图纸 ▽

 

一层平面图 ©那宅工作室
二层平面图 ©那宅工作室
礼拜堂剖面透视图 ©那宅工作室
私人祈祷空间剖面透视图 ©那宅工作室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地点:福建省莆田埭头镇樟林村

用地面积:845平方米

建筑面积:310平方米

景观设计:那宅工作室

结构顾问:白若冰

灯光顾问:柯斌捷

设计时间:2018年12月

主创建筑师:郑磊

设计团队:郑思洋、许志钦

 


版权声明:本文由那宅工作室授权有方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樟林天主堂
那宅工作室
项目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