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建筑的书写之道——日本建筑中的真·行·草

建筑的书写之道——日本建筑中的真·行·草
作者:郦文曦、范舟 | 编辑:崔婧 | 2019.06.28 12:17

2019年初,东京国立博物馆平成馆举办了“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展览,在中日两国引起不小的关注。日本对书道充满热情,真(楷书)、行(行书)、草(草书)的三种书写风格更是融入了日本民族的审美,成为包括建筑在内诸艺术形式的三类美学范式,演化为对表现形态、空间层次或是自由程度的表达语汇。楷书是原本形态的正书体,属“真”型;草书是将正书体简化后的略书体,属“草”型;行书则是介于正书体与略书体之间,属“行”型。

 

 

真·行·草以前

 

日本最早期的代表性居住形式可分为两种——绳文时代的“竖穴式”住所与弥生时代的“干栏式”(日文写作“高床式”)住所。

 

北自北海道,南至九州,日本各地均发现了很多竖穴式居住遗迹。这种住宅从地面垂直下挖而成,故称“竖穴”。日本的竖穴很浅,较深的也不过1米。竖穴的直径一般为5-6米,很少超过10米。柱子采用挖土立柱的方法,因此在地面上都留有柱穴的痕迹。柱子并不沿墙设置,而是离开外墙向内移进一定的距离。

 

绝大多数竖穴内部都有4根柱子。在所发掘的竖穴遗迹中,柱距大约都是3-4米,这样的跨度对于当时的技术水平来说,恐怕算是最大的了。有些小型竖穴索性不用柱子,或是只在跨中处设一两根;当然,有些大型竖穴中也有多至五六根柱子的。

 

登吕竖穴遗址
登吕竖穴遗址的结构复原
登吕竖穴遗址的建筑复原

竖穴式住所的围护结构通常由茅草屋顶与土墙构成,光线阴暗,且屋顶直接覆于土地表面,环境潮湿。至弥生时代,日本水稻农业发展,一年一次的水稻收成促使储存功能出现,日本的先民们开始了定居与贮藏的习惯,加之防湿、防虫、防暑的需求,从中国长江流域传来的“干栏式”住宅逐渐形成。

 

与防寒为先的竖穴式住所相反,干栏式住所以防水为先。为了使人可在洪水来时快速逃离,建筑必须考虑将地板抬高,让墙壁透风。由于需求的分化,干栏式住所的建筑空间也相应地出现了贮藏、祭祀、居住等区域的分化。同时,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阶级的分化,干栏式建筑满足了上层阶级居高临下的视野需求,显示着权力与财富。

 

相传赞岐国出土铜铎中描绘的干栏式建筑(1世纪后半期)
伊势神宫内宫,左为正殿,右为东宝殿

于是,干栏式住所一方面发展出超越人类社会的祭祀建筑——神社,另一方面成为权力者的住宅原型,发展出后世贵族住宅——寝殿造与书院造。

 

竖穴式与干栏式建筑虽然产生得很早,却就此奠定了日本建筑的两种源头。前者成为民居的原型,其“土间”依然是日本民居中极具特点的空间存在;后者形成贵族住宅与神社,更是贯穿了日本传统建筑的整个脉络流向。及至当代建筑,建筑家们也始终认为,竖穴式与干栏式建筑谱系潜藏在日本建筑的发展中。他们将现代建筑中的朴实的民居风格称为“红派”,代表人物如善于以建筑唤起人肉体感受、建筑颇有绳文时代风格的藤森照信;又将典雅的贵族风格归为“白派”,代表人物如“新弥生派”的隈研吾。

 

 

“真”——书院造

 

平安时代(794-1192年),日本的贵族住在“寝殿造”中。现存的寝殿造建筑已经无处可寻,根据文献等考证,寝殿造以一町(40丈)四方的占地面积为基础,即120米边长的四方地块(编者注:以日本计算方式,1丈约等于3.03米)。其中有寝殿、对屋等干栏式建筑群及连廊,也有前庭与水池等庭园景观,再以土墙包围四周。1842年,日本最早的住宅史概说《家屋杂考》中绘有寝殿造的图纸,可供参考。书中指出寝殿造是“一家一构之内”(一家一構の内),即一个家族围在一个寝殿造范围之内,其中包括建筑与庭园。

 

沢田名垂《家屋杂考》中寝殿造之图

天皇与贵族居住的寝殿造经历镰仓时代(1185-1333年)与南北朝时代(1336-1392年),在室町时代(1336-1573年)的后半期发展成为“书院造”。

 

镰仓时代是武士执政的时代,他们的住宅基于寝殿造的形制,其不同之处在于寝殿造为了满足贵族的礼仪、游宴的需求,更加注重建筑之美;而武士住宅必须适应武士日常的生活,更为实用。寝殿造的内部是“大通铺”,冬天寒冷,且没有私密性。

 

为了防寒与保证私密性,原先的寝殿造在一些方面得到改良,逐渐形成书院造:

1)蔀户发展为舞良户和障子,产生分割的房间,推拉门得到空前发展;

2)柱子从圆柱发展为方柱,以便安装推拉门等;

3)建筑采用满铺榻榻米;

4)由于分割的房间出现,天花吊顶应运而生;

5)出现特定的房间样式,主要的会客房间中出现“床之间”“付书院”“違棚”等装饰性空间。这种空间受到禅宗的影响,由禅房的样式演化而来。

 

书院造之例:旧岩崎久弥邸(1896年) 左起:“付书院”(凸窗)“床”(高出地面之处)“違棚”(展示架)

书院造也具有一定的规制,其典型平面形式在江户幕府大栋梁世家的平内家秘传书《匠明》有载。初期的书院造受到禅宗的影响,装饰并不多。随着领主们权势与威严的彰显,书院造走向奢华,最早的例子可数织田信长在歧阜城和安土城内建造的住宅,遗留至今的实例只有京都二条城内的二之丸殿舍(1639年)。

 

《匠明》中记载的书院造平面布置图
书院造极高成就:二条城 图为二条城大广间内部

书院造在桃山时代(1573-1603年)的豪华延续至了江户幕府时代(1603-1868年),加之工商业发展,庶民文化抬头,工商界层的住宅开始效仿甚至超越了武士住宅的豪华程度,书院造的规制与装饰在百姓中流行。

 

但是,江户时期大火接连不断,统治者更是以“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儒家理念来实行统治,以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稳定。宽永年间(1624-1643年),幕府颁布《德川禁令考》,其中规定“在造屋方面,近年末流无名小辈之族的房屋亦过分奢侈,甚为华丽。自今以后,必须根据各自身份的高低、遵循身份规矩,建造相应的房屋”;元禄年间(1688-1703年),幕府又发布告,曰:“今后,营建邸宅时,不仅外观上要保持简朴,住宅内外都不得乱施奢华。”

 

如此,书院造已经不再是只属于统治阶级的专享建筑类型,拥有“床之间”“付书院”“違棚”等建筑空间的主客厅逐渐定型,并且使用到了商人住宅、甚至是农民住宅之中。

 

至此,今日常见的和式住宅平面和装修风格已经形成,延续至今的和式住宅的设计意匠亦已确立,其主要特征包括:

1)平面的通融性;

2)庭园和住宅密切结合;

3)材料之美;

4)实用之美;

5)质朴清纯的艺术趣味;

6)规格化。

 

日本住宅的基本原型与美学范式形成于书院造,此为“真”。

 

 

“草”——草庵茶室

 

格式规整的“书院造”有如书道之楷书,旁逸斜出又简单自由的“草庵茶室”则如草书。

 

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国,镰仓时代由禅僧荣西将茶种带回日本,播种于京都栂尾高山寺。经历了充满欲望与游宴之风的“斗茶”与“淋汗茶会”的历史插曲,日本茶道终于在室町时代发展出“侘茶”文化。

 

日本最古老的茶道秘笈《山上宗二记》(1589年)有言:“茶汤依自禅宗,僧行专也,珠光、绍鸥,皆禅宗也”。茶道发轫于村田珠光,发展于武野绍鸥,集大成于千利休。追求简练朴素、冷枯孤寂的侘寂茶道由此而生。

 

村田珠光改造了当时的茶室,将草庵四畳半大小(编者注:畳,榻榻米量词。1畳为1.62平方米。)的房间规定为真正的茶室,而武野绍鸥则将日本和歌、连歌的意境带入茶道。

 

依据《山上宗二记》的记录,绍鸥的茶室为四畳半大小,附有茶庭;茶室内的“床之间”宽一畳;底边的装饰横木条“床框”不上厚漆,留下木纹;“鸭居”(上槛)较低,角柱使用桧木,内壁采用“张付壁”(墙壁贴纸);茶室入口朝北,光线稳定,并在入口前方铺设横排竹条编成的踏板“箕子缘”。武野绍鸥的四畳半茶室,受到千利休等人的瞩目,被效仿建造。

 

千利休是绍鸥的弟子,他以绍鸥的四畳半为基础建造茶室,其茶室作品“待庵”也将茶室建筑“草体化”推向高潮。

 

妙喜庵  图片出处:水間徹雄・建築巡礼の旅

待庵兴建于室町时代,是妙喜庵中书院的附属茶室,朝南,屋顶为妻切造。利休用自然朴素的材料与方式进行茶室的意匠设计,例如采用不加修饰或涂抹的土墙,柿板铺设的屋顶,竹质的天花吊顶与连子窗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躙口”的设计。躙口即日本茶室的小入口,客人需要弯腰曲背方能勉强进入。

 

待庵的建造特点如下:

1)合适的材料;

2)旧材料的再利用;

3)粗陋搭建;

4)现场设计;

5)偏爱土和竹等。

 

待庵外观
待庵内部 床之间、点前座、隅炉
待庵平面配置图

利休在待庵中将珠光与绍鸥的四畳半空间进行了压缩,形成了更为极致的二畳空间。高度的紧张感直逼人的精神领域,原始粗鄙的草庵空间使心灵自由流动。

 

书院造的美或许来源于垂直与水平的秩序,来源于线包围平面的秩序,然而不论是构造、技术、平面或是其他,书院造中能够所取得的东西都在待庵中消失了。

 

尽管千利休曾经作为丰臣秀吉的茶道顾问,无限接近于权力的中心,然而就在丰臣秀吉向着“黄金茶室”的方向一去不返时,千利休在草庵茶室中寻得了权力之外的精神解放。

 

 

“行”——数寄屋造

 

如果说形制分明的书院造是“真”,自由简明的草庵茶室是“草”,那么将形制与日常性相结合的“数寄屋造”就是“行”了。

 

何为“数寄”?其最初被用在文艺方面,指代如和歌、连歌、汉诗文、管弦这一类风雅之事以及其中包含的审美倾向,进行这些风雅之事的场所则被称为“数寄屋”。尔后茶道兴盛,尤其是珠光、绍鸥、利休等人发展出来的“侘茶”美学与数寄美学一致,数寄屋的概念也逐渐与茶室相重合,以至后世在很多情况下,将数寄屋等同于茶室。

 

千利休的待庵造就了极小的封闭空间,而千利休的学生古田织部、小堀远洲则向着另一个方向发展。他们缓和了千利休的侘茶性格,在书院造中延展出相对开放的茶道空间。

 

古田织部使用的“锁之间”是数寄屋造形成的关键。在此之前,书院造中也有茶室,或者说数寄屋,但是仅为单独一间。古田织部在茶室之外发展出锁之间,其内部设置付书院以及略高于地面的上段空间,也设有地炉。客人们先在茶室中享用浓茶,再前往锁之间冲泡薄茶。

 

于是,原本封闭于同一空间的茶事行为被扩散于更加开放的空间,不仅仅茶室需要有相应的装饰,锁之间以及两个房间之间的过程空间也成为客人整体体验的一部分。侘寂茶室的审美逐渐蔓延至整个书院造,发展出数寄屋造,茶室与书院造在功能与视觉上产生了衔接。桂离宫与修学院离宫便是其代表。

 

小堀远洲伏见奉行屋敷锁之间
桂离宫新御殿桂棚
桂离宫室外(作者自摄)
桂离宫室内(作者自摄)

在日本传统住宅发展中,“极大”的书院造形成之后出现了与之对抗的“极小”的茶室,其后书院造中又渗透了茶室(数寄屋)的美学,向着数寄屋造的方向转变。

 

若书院造为“正”,茶室为“反”,正反相抗则为数寄屋造之“合”。

 

 

作为美学范式的真·行·草

 

就宏观的建筑类型而言,日本的传统建筑可以真、行、草来分类,而就微观层面,许多建筑要素亦可以真、行、草观之,如石道、铺地、台阶,又如茶庭(露地)中的飞石,或更加细致的茶道使用的茶勺等等。

 

石道之真·行·草
台阶之真·行·草
茶道所用茶勺之真·行·草 无节(真)、元节(行)、中节(草)

日本进入中世以后,源于书道的真·行·草之理念被各艺道广泛地吸收与继承。松尾芭蕉曾言,俳句虽“百变百化”却始终不离“真行草”三体。其他诸艺道或皆如此,其理念大约可归于以下四个方面:

1)作为艺道训练阶梯论的真行草;

2)作为形态论或风姿风体论的真行草;

3)作为场所适合论的真行草;

4)作为历史性变迁论的真行草。

 

总体而言,“真”之书院造、“草”之草庵茶室、“行”之数寄屋造主要涉及第二点与第四点。作为三类建筑形态,它们平行地分属于三类美学范式;从历时性流变过程来看,其三者亦存在先后演变之关系。

 

书道给日本带来的影响,或许是一种带有自我阐释意味的美学范式。

 

 

参考文献

藤森照信『藤森照信の茶室学—日本の極小空間の謎—』六耀社2012

太田博太郎『日本建築史序説』彰国社2009

宫原盛彦『日本建築空間史—中心と奥—』鹿島出版社2016

磯崎新『日本建築思想史』太田出版2015

桐浴邦夫『近代の茶室と数寄屋—茶の湯空間の伝承と展開—』淡交社2004

中村昌生『茶道聚錦7 座敷と露地(一) 茶座敷の歴史』小学館1984

枡野俊明『日本庭園の心得—基礎知識から計画·管理·改修まで—』国際花と緑の博覧会記念協会2003

桐浴邦夫著,《日式茶室设计:饱览茶道文化知识、茶室珍贵史料,领略名茶室的空间配置奥义》,林书娴译,台北市:易博士文化,城邦文化出版:家庭传媒城邦分公司发行,2018年。

(本文图片除标明自摄之外,均来自上述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郦文曦,早稻田大学建筑空间论博士 ,里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日本建筑学会正会员。

范舟,早稻田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

 


版权声明:本文由郦文曦、范舟授权有方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日本
日本建筑
深度
真行草
美学
范舟
茶室
郦文曦
2
参与评论
最新评论

189****5993

3星期前

您好,在查阅日本神社中的干栏式建筑时,作者写到了“同时,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阶级的分化,干栏式建筑满足了上层阶级居高临下的视野需求,显示着权力与财富。”但是并未查到相关求证,在日本史中有这样写道:さらに、高床倉庫は穀霊信仰と深い関連があります。 弥生時代の人々は、穀物に宿る霊を神聖視し、それを祀るための場所として高床倉庫を利用していました。 この宗教的な背景は、高床倉庫が単なる物理的な貯蔵庫以上の意味を持っていたことを示しています。从这段内容可以得知,是因为弥生时代的人们有植物崇拜,认为谷物有灵,所以将存放谷物的仓库作为祭祀场所。跟作者表达的内容不一致。请问作者的这个观点可以在哪本书中查阅到吗?

159****1082

4年前

日本传统建筑类型涵盖广泛,而被日本现代建筑师认可的所谓“纯正”的日本传统建筑仅限于神社、住宅(权贵住宅)和茶室三种,在总结“Japan-ness”日本性时还将其中受到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排除在外,这种主观“过滤”后的日本传统建筑特质正是日本现代建筑特质的形成基石。郦兄将这些特质与书道作比,论其气质相通,视角独到,令人耳目一新。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