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Nepal),一个我们不甚熟悉的邻居,一个之前在我认知世界中不存在的国度,在短短的8天旅程中给了我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思考。”
本文由太原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李士伟授权有方发布,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Federal Democratic Republic of Nepal)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北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为邻,东西南和印度共和国接壤,形似卧蚕。
这里地势北高南低,高低悬殊,最高为珠峰8844米,最低150米左右,属亚热带气候圈;居住着61个当地民族,说着各式的语言;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生地却以印度教立国,印度教徒约占81.3%,佛教徒约占9.0%;视文殊菩萨为保护神并与山西佛教结下了友好情谊。
听说这里有“幸福”,于是我们来了。尼泊尔被誉为“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除此之外还有“高山之国”“万佛之国”“徒步圣地”等标签。盛誉满身的同时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却颇受诟病:交通不便、环境污染、贫穷疾病、就业问题等等。带着这些先入为主的印象,我们开启了尼国之行。
世界文化遗产斯瓦扬布纳寺(Swayambhunath),又名猴庙(Monkey Temple),位于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郊外的斯瓦扬布山顶上,建于公元前3世纪。据说佛祖释迦摩尼亲临此地,并收1500弟子,是亚洲最古老的佛教圣迹之一。
寺院以一座窣堵坡(Stūpa)式圆佛塔为中心,并融合了尼瓦尔式印度教建筑。主体建筑佛塔,塔基纯白,塔身金黄,华盖宝顶高耸,庄严宏伟,被誉为尼泊尔建筑的典范。
在乘车返回住处的路上,虽说已经了解到尼国交通的情况,但一路上还是被现实震撼:尘土飞扬的马路上,机车在卡车缝隙中穿行;没有红绿灯和违章监控,只能靠警察吹哨疏通;虽然不便,但也不至于完全堵塞。当地人可能早已习惯这种不紧不慢的生活方式,速度和效率并不是他们最为追求的状态,就像当地导游Ben所说:一切慢慢来。
这次旅行参观了两个村庄,一个是位于娜普娣河(Rapti)畔的塔奴村,一个是山巅之上的班迪布尔(Bandipur)。两个民族,不同的生活方式,各异的建筑类型,是典型的尼泊尔多民族特征的表现。
塔奴村人祖先是从印度迁移而来,过着简单的生活,他们以种植、渔业为生。当然,渐渐兴起的旅游业也给这个小村庄带来了新的收入来源。村里的居民有着自己生活,好像对我们这些外来的游客习以为常。孩子们黝黑的皮肤,大大的眼睛,瘦小的身材搜寻着可以讨要礼物的客人,或许这是他们的游戏。这里的建筑简单朴素,单层的坡顶土木结构建筑,正房前有半室外的挑檐,供休憩、会客之用。夕阳余晖,我们沿着娜普娣河观看尼泊尔南部平原的自然风光。
班迪布尔则位于加德满都和博卡拉之间,沿着8公里狭窄弯曲的乡间公路上行到山顶即可抵达。在十八世纪中叶,这是中国西藏和印度之间商业交易运输的重要驿站,随着两国贸易的兴盛而繁荣,后因公路的改造而沉寂。浮华一梦,辉煌不在,遗留下这座古朴安宁的小镇。
班迪布尔就像是一处远离尘世、遗落在山间的秀美的世外桃源。小镇仅有一条大约500米的街道,两侧陈列着极具纽瓦丽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红砖为墙,雕花木窗和围栏,还有斜撑出来的屋檐,门前的石阶偶有当地小孩在玩耍,平静祥和。街道的尽头也有一个小广场,中间一个独栋的两层佛教建筑,西南角有尼瓦尔式印度教建筑。这里远离城市,俯瞰山谷,田园如画。
城市与乡村是共生的系统,两者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促使社会进步。如何打破城乡的隔阂,让乡村和城市一样有尊严地存在,是中尼两国共同面临的问题。
这个迷人的小城市位于距加德满都200公里的一个幽静的峡谷中。它既是尼泊尔最受欢迎的徒步探险活动起点,也是漂流的终点。这里的环境静谧怡人,如诗入画,来自世界各地的背包族们一般都聚集在费瓦湖畔。
比起加德满都,这里的生活条件要优越许多——街道干净、房屋精致。下午,来到费瓦湖,泛舟驶向湖中小岛上的夏克蒂女神庙,湖水清澈,山影婆娑,彩色扁舟泛起涟漪,一派醉人景象。晚上,走在老外街上,这里是购物的天堂,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当地特色的莫桑钻、羊毛制品、皮革和珠宝应有尽有,出乎意料的是中国义乌所产的手工艺品也随处可见。次日清晨,坐上吉普车前往山顶看日出雪山,山路蜿蜒,山下万家灯火密密麻麻。到达山顶,晨光熹微,空中的云雾好像并不准备让太阳出来,心情有些低落。幸运的是,最终太阳穿出了云层,神秘的面纱缓缓撩开,对面的安娜普尔纳峰雪山被照得红晕微醺,娇羞如姑娘,大家的心情也瞬间欢乐了起来。
尼泊尔的住房政策十分宽松,据导游Ben介绍,尼泊尔的土地为私有制,个人建房和交易只需要向国家交税,其他的政府一概不管。所以,这里的建筑没有统一的规划,颜色和形式变化丰富,建筑层数不一,并将柱子伸出房顶以保留今后建造的可能。虽然存在各种城市问题,但也明显地表达了居住者的个人喜好和信仰。
尼泊尔的交通规则是左道行车,汽车也都是左舵车。加都市内交通混乱,大多数道路没有人车分流,汽车尾气排放和街道的灰尘严重损害着行人的健康,在这个没有重工业的城市,口罩却成了必需品。从加都到博卡拉之间只有双向单行的盘山公路,169公里的道路走了5个多小时,如果遇上堵车,时间更长。
经济的发展命脉是交通,交通也是人们获取谋生的来源。一路上除了交通交叉口比较集中的小镇外,沿线看到非常多的路边住房,它们通常面对道路,背靠河谷,房屋破败简陋,卫生条件极差,安全也得不到保障。住户仅仅靠贩售一些商品,或在邻近的山坡上种地为生。一些公共厕所和吊桥出入口都被个人占据并向使用者索要费用,生活保障成了这些地区面临的最大问题,社会矛盾也多由此而生。
加德满都共有三个杜巴广场(Durbar Square),分别是加德满都(Kathmandu)杜巴广场、帕坦(Patan)杜巴广场、巴德冈(Bhaktapur)杜巴广场,他们在尼泊尔语中的意思是“独木寺”“艺术之都”“朝圣之都”。杜巴在尼泊尔语中就是王宫的意思。公元13世纪马拉王将3座古城分封给3位王子,他们为了争夺神的恩宠,便依据个人的艺术喜好建造杜巴广场,建筑艺术得到了极大发展,并诞生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建筑美学。2015年4月25日在加德满都西北约80公里处廓尔喀(Gokha)发生了8.1级地震,加德满都谷地的七处世界文化遗产建筑群和遗址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三个广场布局自由充分表现出了印度教的“和谐空间”教义。其中宫殿和宗教建筑大都采用符合印度教教义中的“曼陀罗”图式,庭院也多方形,体现了浓厚的宗教色彩。由于建筑要素的分割,街道和广场的界限变得模糊,相互融合、串联、转化。
建筑入口空间衔接和立面装饰细节的刻画,增加了广场和街道的质感。竖向空间的变化让空间层次更加丰富,群体的有机组合营造了多样的空间氛围,满足了各式的宗教仪式活动,如为迎接新年的聚餐活动,向神明祈福的仪式,信徒的虔诚朝拜,还有佛塔前静默的沉思。对比国内空旷的广场和大尺度的街道,这类贴近人的小尺度空间更加人性化,也更贴近人的生活。
巴德岗杜巴广场远离加都中心,相对安静整洁。这里的建筑共性微差,保持着高度的整体性,精美绝伦的建筑细节体现了深厚的宗教文化和较高的审美水平。性爱庙被大家津津乐道,尼亚塔波拉庙(即五层塔)高耸在广场的一角统摄全局,另外有精美的巴特萨拉女神庙、金门和55窗宫。其中维特萨拉杜加神庙完全坍塌,湿婆神庙顶部坍塌,法希得噶神庙顶部坍塌、底座部分雕塑保留,因地震损坏的部分还在修复,希望这些工程可以使杜巴广场重新焕发魅力和光彩。
在前往帕坦杜巴广场的路上,顺道参观了博达哈大佛塔(Boudhanath),其悠久历史可追溯到14世纪,是全世界最大的窣堵坡式圆佛塔。巨大的白色穹形,气势不凡。因保存有佛祖的牙齿,这里受到佛教徒的重视,地位很高。进入白塔寺院,雪白的塔身和当地传统建筑巧妙围合了一个环形的街道,塔基上有高出街道的平台空间,信仰精神和宗教仪式在这个场所得到完美的表达。
之后是帕坦广场,长方形的广场南北长,东西短,整个东部都是帕坦的皇宫。皇宫的一部分是在14世纪建成的,但主体建筑是在17-18世纪完成的。帕坦皇宫是尼泊尔最古老的皇宫,年代比加德满都和巴德岗的皇宫更久远。广场主要有塔莱珠女神庙、金庙、曼嘉喷水池等,西边则是造型各异的庙宇,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黑天神庙、黑天寺、哈里桑卡神庙、毗湿奴神庙、毗斯瓦纳特神庙等。其中哈里桑卡神庙、查尔纳拉扬神庙完全坍塌,尤加纳兰德拉·马拉国王柱像顶部雕像掉落损毁,幸运的是这里最精致的黑天神庙没有被地震损坏,塔前神鹰坐骑恭敬的双手合十,单膝跪地,面西而跪。我们走进黄金门,沉迷于博物馆的介绍,出来时已经夕阳西下。
最后是加德满都杜巴广场,它是三个广场中最大的一个,囊括了尼泊尔16-19世纪之前的传统宗教及宫殿建筑共50多座。这里以著名的湿婆神庙为中心,包括独木庙、活女神庙、旧皇宫、塔莱珠寺庙等,其中独木庙、玛珠庙完全坍塌,老皇宫部分坍塌,为危险建筑。我们停车的地方需要步行穿越贫民窟才能到达广场,看到河边辛苦营生的底层人民和可怜的孩子,无能为力,希望有一天佛祖的脚下再无苦难。因为参观的当天为尼泊尔2076年(尼泊尔纪年和公历不一样)新年第一天,活女神为了信众出现在了窗前,有幸一睹女神容貌。在尼泊尔,人民相信女神的力量是无穷的。
流连于杜巴广场内外,不禁开始反思:建筑是人文精神的积淀,更是对美学的宏观呈现,文化和审美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面对遗产建筑的频频消失,我们又该反思什么?不管天灾还是人祸,重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那它们将在人类灵魂中重生。
尼泊尔在宗教、文化与民俗传统上融合不同民族的特色与美感。长期以来,因尼泊尔地缘关系,在文化艺术方面倚重于印度宗教文化以及与后期的外邦文化融合、交流。在这里,不同宗教和谐共存,现代与传统并置,东西文化交融。在宗教神庙附近,民众与猴子、鸽子、狗等生灵和平相处,共享佛祖恩泽,这里“神、民、物”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完整系统。建筑作为人与神、人与自然的媒介,以一种生动的方式演绎着共生互荣的生存艺术,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与审美特色。
在尼泊尔,国王生活居住的房屋可以直接将门窗开向广场和街道,因为人们虽然敬奉诸神,对宗教的虔诚压倒一切,但神与人之间的距离并不遥远,宫殿四周的广场和宗教建筑一般都向市民开放,建筑空间与周围人居环境亲密无间。
尼泊尔是一个农业国家,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尼泊尔也开始向工业文明过渡。基础设施的欠缺和政府缺乏有力的管理,是影响和制约尼泊尔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随着国家的稳定和民主的进步,尼泊尔政府也正在努力作为,为美好生活创造条件。
那么来到尼泊尔是为了什么?追求智慧还是信仰?其实最终求索的是内心的“真、善、美”。在安逸的世界里,沉醉于自己的舒适区,当我们厌倦了索然无味的物质生活的时候,我们或许会期望有一天可以逃离,去追求梦想中的诗和远方。
附录:尼泊尔历史
阿希尔王朝、克拉底王朝(Kiranti Dynasty)(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
相传公元前8世纪,从缅甸、中国西藏移居来的阿希尔人建立了尼泊尔第一个王国。接着,从东方来的克拉底人击败了阿希尔王朝的统治者,构建了克拉底帝国,其领土一直延伸到恒河流域。
李查维王朝(Lichhavi Dynasty)(公元4世纪—8世纪末)
印度入侵的李查维人统治加德满都谷地。他们带来了印度的艺术、文明和宗教,同时也带来了种姓制度,尼泊尔从此开始了连续的王朝纪年史。
战国时代(公元9世纪—12世纪)
尼泊尔各个民族开始权利争夺战,同时伊斯兰教入侵印度次大陆,他们摧毁了不计其数的文物和建筑,也夺取了大部分印度教婆罗门阶级的统治权。一些印度北部贵族迁徙到了尼泊尔境内,印度贵族之前也爆发了争夺权力的战争,尼泊尔进入了战国时代。
马拉王朝(Malla Dynasty)(公元13世纪—16世纪)
尼泊尔历史上的文艺复兴时代,从这时开始尼泊尔统一了语言文字,尼泊尔还出现了两代女王。今天在尼泊尔所见到的许多伟大的纪念性建筑,几乎都是“马拉盛世”的产物。
沙阿王朝(Shah Dynasty)(公元18世纪—19世纪中期)
1768年,加德满都廓尔喀地区的国王普里特维•纳拉扬•沙阿完成了尼泊尔的统一。
首相独裁时代及其结束(公元1846年—2001年)
1846年,英国策动尼泊尔首相拉纳发动政变,拉纳在英国支持下成为世袭首相, 国王成为傀儡。1923年,英国承认尼泊尔独立。但直到1951年,王室才夺回应有的权利。
尼泊尔皇室血案(公元2001年6月1日)
2001年6月1日,国际儿童节。当天晚上,尼泊尔皇室发生了血案,比兰德拉国王、王后、公主、王子等12名皇室成员全部遭到枪杀。
民族和解(2006年下半年开始至2008年5月下旬)
2006年11月至今,尼泊尔国内实现了初步的民族和解,解除武装,与当权者组成联合政府。这对于旅游者是大好的消息,游客可以在尼泊尔享受宁静和太平。
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成立(2008年5月28日)
尼泊尔于公元2008年5月28日宣布进入联邦共和制,结束了240年的尼泊尔沙阿王朝统治。
本文由作者授权有方发布,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上一篇:张昕:激活乡村暗夜,对松阳照明设计实践的阶段性回顾
下一篇:日本最具权威奖项:日本建筑学会大奖,公布2019年获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