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20世纪人类幻想的未来,今天实现了多少?

20世纪人类幻想的未来,今天实现了多少?
编辑:鲍思琪;校对:吴智鑫(实习生) | 2018.11.14 10:32

 

 

上世纪的人们对未来的想象十分大胆。

 

70年代,前卫设计师、建筑师曾预言,未来的一切都将是充气式的。人们只需随身携带几张薄薄的“膜”,等要用时再打气形成住宅、车子、办公室。

 

50年代,粗野主义代表人史密森夫妇(Alison and Peter Smithson)做出了未来住宅:墙壁是玻璃的,餐桌、床可收入地板,扬声器遍布房间,整座房子透明、现代、极简。

 

史密森夫妇建造于1956年的“未来之家”  ©House of the Future

半个世纪过去,以上设想并没有按原貌实现,但现代科技确实验证了未来社会的几个要点:便捷、高效、节约空间、可移动性和去隐私化。在某些方面,我们所实现的,可能远比20世纪的想象夸张。

 

11月7日,名为“未来家园”(Home Future)的展览总结了上世纪50—60年代的荒诞设想,并以此为基础,刷新出另一种未来。

 

全虚拟化时代,人类生存可能只需要一个“小方块”  ©Design Museum

展览由伦敦设计博物馆(Design Museum)主办,宜家博物馆协办,以200多个展品及互动装置,对比、并置了上世纪人们和当代人对未来生活方式的不同构想。

 

20世纪的预言有多少在21世纪实现了?人们对未来的态度是否发生了转变?过去的想象有多少合理性,可支撑我们当下的展望?

 

种种烧脑的问题在展览上得到了妙趣横生的呈现,但观展体验仅提供启示性,参与者通过思考,将得出各自的答案,想象不同的未来。

 

 

移动办公室,1969  ©Private Archive Hollein

 

1969年,手提电脑还没诞生,但奥地利建筑师汉斯·霍莱因(Hans Hollein)已经提出“移动办公室”的概念。它是一个透明、充气的“泡泡”,超前地适用于网络时代下的“游牧式”办公。照片中,Hans Hollein本人正坐在“移动办公室”里画图。

无墙的建筑,1971  ©Drawing Matter

受空调技术的启发,维也纳建筑艺术团体Haus-Rucker-Co想象了一种看似没有墙壁的建筑。空间将不再由实体墙壁定义,而由某种轻薄、透明的壳体隔开。视觉上看,建筑中的人仿佛真的身处于外部环境之中。

科技的性征,1977 ©Modern Art, London

英国艺术家林德·斯特灵(Linder Sterling)将女性身体的影像与电熨斗、烤面包机、搅拌器等家用电器的图像拼贴在一起,使后者也具有了性征。林德认为,现代科技将女性默认为家务活的承担者,早在70年代,她就试图用这幅拼贴画对此进行批判。

反消费主义家具  ©Superstudio

佛罗伦萨建筑团体Superstudio设计了一系列“反消费主义”家具,仅使用简单几何形状和黑白网格装饰。他们试图以极简、实用,对抗市场上纷繁复杂且永无止境的消费陷阱。

飞行员之家,1979  ©Business Graphics Datentechinik

捷克建筑师Jan Kaplický为直升机飞行员设计了一所房子,看上去很像宇航员登陆月球的落地舱。在阿尔卑斯山下的湖水旁,它显得格外梦幻。

《我的舅舅》场景  ©Design Museum

展览上的这栋房子,来自雅克·塔蒂1958年的电影《我的舅舅》。故事中的舅舅于洛穿梭在姐姐的新兴都市与自己的小城街道之间,过去与未来在他眼前形成强烈反差,现代化使他的行为模式也被动地发生了转变。

“快乐岛”  ,1971  ©MoMA, New York

在这幅拼贴画中,Superstudio提出了“超表面”(Supersurface)的概念。他们认为,未来人类将进入一种持续漫游的状态,既不需要工作,也不用依赖任何物质过活,所有欲望都会在超越空间及实体的“超表面”上得到满足。这几乎是当时的人们对互联网时代的最精准预言。

信息化之家,1983  ©Achivio Ugo La Pietra

在意大利建筑师Ugo La Pietra的想象中,未来人们的起居空间,将嵌入大大小小的屏幕。

 

椅子背后、床头、墙面.....无处不在的屏幕和摄像头将成为家具的一部分,融入人们的现代生活。彼时,你是否住在封闭的空间里将不再重要,只要连上网络,个体就会在分享和直播中变得透明。

 

80年代的“信息化之家”成功预言了媒体对生活方式的异化  ©Achivio Ugo La Pietra

 

 

“未来家园”的展品是有趣的,但它们反映的问题并不轻松。

 

对比两代人对未来居住方式的设想,现代人的方案主要围绕小空间的利用和舒适度展开,不再像20世纪的艺术家那么前卫、大胆。

 

28平方米的全功能住宅  ©Studio Joe Colombo
只占1.5立方米的超小厨房  ©Studio Joe Colombo
便携一体式家具  ©Studio Makkink & Bey
用工业材料制造的躺椅  ©SO-IL
结合了餐桌、沙发和床的“池塘”状家具  ©Studio Bouroullec

 

众多当代展品当中,香港建筑师张智强的“室内变形”(Domestic Transformer)将狭小空间的利用发挥到了极致。通过滑动的墙壁,他能让32平方米的自宅变化出24个不同的房间,容纳他、父母还有三个姐妹的居住需求。

 

24房公寓  ©EDGE Design Institute Ltd.
张智强在24房公寓中  ©Reuters/Bobby Ylp

随着贫富差距拉大、城市人口集中,越是发达的地区,人均居住面积越少。此时,对找不到立锥之地的人们来说,最需解决的问题肯定不是悬浮淋浴头等酷炫的发明,而是借助技术应对生存空间的缩减。

 

当下,许多建筑师、设计师不再试图超越变幻莫测的数字化进程,转而把物质生活中的烦恼当做主要介入对象。

 

我们无法责备他们的想象力变得“匮乏”了、“小气”了,因为是现实的重量,让他们无法天马行空。

 

展厅一角  ©Design Museum

 

设计博物馆官网:

https://designmuseum.org/

参考资料:

[1] https://www.theguardian.com/artanddesign/2018/nov/11/design-museum-home-futures-exhibition-review

[2] https://www.wallpaper.com/design/home-futures-exhibition-design-museum-london

[3] https://www.housebeautiful.com/uk/lifestyle/a24841063/ikea-home-futures-exhibition-london-design-museum/

 


本文编排版权归有方空间所有。图片除注明外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联系电话:0755-86148369;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展览
未来
英国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