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是座很特别的城市。一条湘江穿城而过,将城市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当地人称之为河东与河西。或许他们并不在意河与江的区别,洒脱随意的个性,亮堂堂地呈现在世人眼前。
理学儒学曾于此论道,土匪强盗曾于此纵横,革命理想曾于此浪漫,家国情怀曾于此激荡,即能毁家纾难,又可娱乐至死。建筑中的本土与国际,传统与现代,质朴与雅致,素净与混杂,也在此共存。
本篇聚焦于长沙的当代建筑,也欢迎各位留言补充。
长沙建筑漫游地图(作者绘)
01
田汉文化园
设计:地方工作室,2018
坐标:长沙市果园镇昌铺塘村
文化园以田汉故居为核心,由艺术陈列馆、艺术学院、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国歌广场、铜像广场以及戏曲文化街等相互关联,构成一个新型的聚落。设计思路始终重视“日常性”与“仪式性”二元关系的转换与平衡:日常性转换为仪式性,而仪式性又回归日常融入大地。同时,为体现抗争和不屈的“田汉风骨”,建筑形态强调“水平性”和“抓地性”两个空间特征。建筑锚固于大地,以青砖、混凝土、水泥瓦、木材等传统材料建造,清灰绵长的体量匍匐于原野之中。有力度的仪式性连续弧形墙面、悬浮的折形厚重的反弧拱形屋顶,展现出原朴、苍劲之感,仿佛将建筑置于时间的长轴之上。
02
“伞之丘”生活方式集合店
设计:line+建筑事务所、gad,2021
坐标:长沙市长沙县望仙东路辅路
“伞之丘”即是以伞状结构单元为原型生长而来的人工山丘。建筑师选择这种结构作为结构原型,一方面是因为其清晰简明的“伞柄—伞盖”结构支撑体系,以及大范围的空间覆盖所形成的领域感;另一方面则因为伞状是植物界中普遍存在的仿生特质。这一选择使得伞状结构体系具备自然和理性双重属性。
以3米为基本模数,形成6×6米、6×12米、9×18米三种尺寸的结构单元。设计进一步围绕空间容量的需求,45个伞状结构在满足抗震要求的前提下,统一伞盖边距为2米,并进行有限的连接,再于同一数列模数中进行组合,形成均质的、可“生长”的平面。
03
“三馆一厅”滨江文化园
设计: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陶郅工作室,2015
坐标:长沙市滨江文化园
长沙滨江文化园包括:博物馆和城市规划展览馆、图书馆、音乐厅。
音乐厅总建筑面积28161平方米,巨大的悬挑体量,形成一种如扬帆起航的巨轮一般向江面行驶之势。外墙采用纹样1x3米的混凝土挂板,纹理为中国古乐“潇湘水云”减字谱以及西洋五线谱号。
博物馆与城市规划展览馆总建筑面积34173平方米,围绕中心庭院展开空间,建筑形体的交错重叠及高差变化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外墙采用纹样1x3米的混凝土挂板,纹理为一副长沙近代地图以及若干长沙老地名。
图书馆总建筑面积31322平方米。倾斜的形体形成面向江面景观跌级的阅览空间,检索大厅上空互相穿插的廊道形成戏剧化的建筑空间。外墙采用局部文字纹样1x3米的混凝土板,文字内容摘自《荀子·劝学篇》的励志古训。
04
湖南省博物馆
设计:矶崎新工作室、中央美术学院,2017
坐标:长沙市开福区东风路50号
建筑师通过对湖湘文化的解读,以一种浮现、融合的设计思路展开创意。将建筑的形态理解为像一架隐形飞机,代表一种时间的跨度和穿越:地下长出来的是接地气的文脉和根基,浮在上方的是根基之上的时代和未来,建筑在空中慢慢展开,具有时代感。整体建筑最终想要呈现的是建筑之外的城市,建筑之外的气场,将湖水、人的活动、文化的精神内核,在空间里融为一体。
室内展陈亮点包括“马王堆”展馆中按1:1的比例复原马王堆汉墓墓坑结构,重现阶梯式夯土墓,贯穿整个马王堆参观的流程,使参观者能直观地感受到文物出土地的现场氛围,并采用叠加的、立体的、穿透式的形式,承接三层以上的参观流线,使建筑空间的营造与文物的展示融为一体。
05
长沙国际会展中心
设计:曾群建筑研究室,2016
坐标:长沙市长沙县国展路118号
会展中心不仅仅是一个建筑单体,更是一个综合的系统。会展建筑以展览空间为核心和基础,以秩序组织下的会展场馆为主体,再辅以登录、会议、洽谈、餐饮等功能构成复合的城市综合体。
在长沙国际会展中心的设计中,设计团队对逻辑建构与意象呈现之间的因果与取舍做出了更多的思考:展馆空间结构的山水灵韵,群体组织的秩序和谐,城市姿态的开放性与公共性,共同将会展中心这一巨型呈现为浏阳河畔的在地城市景观。
长沙国际会展中心从功能组织、结构形式、城市关系三个方面进行了逻辑的建构:复杂多样的功能的有序组织形成了错落有致的建筑群落;巨型优雅的结构形式创造了巨型空间;巨大的城市地景呈现出自然的意象并塑造了和谐的城市关系。
06
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
设计: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2017;2019
坐标:长沙市岳麓区梅溪湖
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由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设计,包含了一个当代艺术博物馆(MICA)、一个拥有1800个座位的大剧院和一个多功能厅(小剧场)。有机的建筑语言根据步行路线展开,场地上的步行路线与邻近的街道相连。在这里可以一览梅溪湖美景,进入公园和湖上节日岛。项目中三个独立的文化机构的创造了外部庭院,可用于举办户外活动和雕塑展览。
三个公共建筑总共11.5万平方米,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不同的开放时间保持了该地区全天候的活力。当艺术博物馆结束其白天的运营时,剧院变得活跃起来,而小剧院则可以被全天使用。
07
湖南大学新校区研究生院楼
设计:地方工作室,2016
坐标:长沙市岳麓区湖南大学
湖南大学天马新校区位于岳麓山大学科技园。设计整体引入群构的思想,按照学科属性进行组织,建构出相应的秩序和逻辑,保证了功能使用的高效和便捷,如将物理楼、微电楼和数学楼整合为一个群组。与此同时,在大的分区原则下,设计也注重不同学科的交流融合,如将艺术设计学院和软件学院置入到一栋楼内,以期产生跨学科思想碰撞的灵感火花。
研究生院楼采用了院落、天井、台地、狭缝等地域空间类型对两万平方米的庞大体量在不同向度进行切割和镂空,消解了建筑对城市空间的压迫,并被塑形成为了一个实体组合感强烈的建筑“雕塑”和内部充满着空隙的呼吸体,这也与湖南大学的建筑原点——岳麓书院的各种空间形态衍生呼应,由此有效地应对了该地点的历史文化、气候环境以及场地特征等各种复杂的制约条件。
08
中国书院博物馆
设计:魏春雨、齐靖,2012
坐标:长沙市岳麓区麓山路273号岳麓书院内
地处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的中国书院博物馆有着严格的建筑体量和高度要求,为此,设计充分利用地下空间作为临时展厅及设备用房,同时运用下沉庭院空间解决地下空间采光通风问题,并通过适当的室内高差变化及坡屋顶的设计,在满足合理的功能空间使用需求前提下充分尊重自然环境。
空间设计延承“斋”的形式,满足采光通风、收集雨水等功效,同时结合展陈功能及参观流线的要求,引入天井空间,将各个展厅有机的串联起来,形成序列空间,并适度地将对外展陈和内部办公区有效分离,借天井导入自然景观,塑造恬静的空间氛围。
09
谢子龙影像艺术馆
设计:地方工作室,2017
坐标:长沙市潇湘南路387号
谢子龙影像艺术馆建在湘江河畔,长沙洋湖湿地公园之内。影像馆借助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来隐喻和建构一个时间停滞的迷宫,引导观者密切关注疏离化之后的陌生感。
建筑直指天空巨大的锥塔,悬于半空的被截断的街道以及不知通向何处的岔路洞口,循环往复、穿插对望的神秘坡道……部分元素以相似但异化的形式多次出现,它们共同制造充满着时间停滞感的奇异感受,让人迷失。白色温润的清水混凝土墙面使建筑的空间结构呈现出最本质的中性状态,凸显着质料的神秘,空间的纵深通过光影逐渐呈现出来,与记忆交织在一起。迷宫是一个多义的隐喻,既指迷失的地方,又是让人着迷、沉醉其中的处所。
本文编排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均来源事务所官网及有方网站已发表项目,版权归摄影师或来源机构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联系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绽放”的曲线:上海陆家嘴花厨餐厅 / 梁筑设计事务所
下一篇:在建方案 | 昆山杜克大学二期:错动的体量 / Perkins&W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