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银行
Banco de Londres
建筑设计:克洛林多·特斯塔、SEPRA
建设时间:1966年
项目地点: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
克洛林多·特斯塔(Clorindo Testa)是阿根廷现代建筑的领军人物之一。他于1923年出生于意大利,后随家人移民阿根廷;先是进入拉普拉塔大学学习工程学,后于1947年毕业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建筑学院。毕业后在霍尔赫·费拉里·阿尔多伊、胡安·库尔昌和安东尼奥·博内特的带领下工作,这3人都曾在柯布的巴黎事务所工作,并参与协助柯布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大都市规划设计项目。因此,特斯塔间接地受到了柯布很大影响,这一点在他为政府设计的许多公共行政建筑中得到了体现。[1]
伦敦银行(Banco de Londres)是特斯塔职业生涯最著名的两个项目之一,建筑造型极具冲击力,且成功地将结构、建筑和城市问题进行了整合解决。
项目本身是1960年举行的竞赛的结果。它将为伦敦和南美银行提供一个面向阿根廷和巴拉圭的新行政总部,以及作为该行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主要分行,容纳1500名员工办公。场地位于城市主要银行区,离五月广场只有一个街区,周边环绕古典建筑且街道狭窄。竞赛由银行的职务建筑师Gerald Wakeham组织,并决定邀请范围仅限于在阿根廷执业的建筑师。设计任务书根据对当地银行业务未来趋势的评价,特别是对阿根廷银行习惯现金而不是支票付款的特殊习惯,编写了一份综合简报。这家分行要提供数量惊人的133个出纳员座位,这就需要对公共空间和交通组织进行异常慷慨的分配。[2]
在四家受邀参赛公司中,SEPRA和克洛林多·特斯塔设计的方案最终获胜。获奖方案打破了公认的银行设计模式,并没有对阿根廷商业建筑的保守主义做出让步。获奖设计的基本理念是将部门之间的凝聚力和必要的沟通放在一个围合空间中。整个建筑体量,占地面积35000平方英尺,高75英尺,被视为一个整体的银行大厅。建筑内部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中间楼层,而是以一系列相互连接的楼层,促进部门之间的沟通,并创造出不同寻常的室内景观。通过预制楼板,上部悬挑楼层还可以在未来需要时进行扩展。[2]
在方案的外立面,特斯塔对都市环境中的比例、韵律和形式语言都给予了回应,使得人们走在街道上完全感觉不到这个庞然大物的存在。外部多孔的混凝土支柱结构,不仅起到了遮阳的作用,还创造了与都市尺度相似的联系。[1] 银行最初要求将建筑的立面向后设置,以创造一个更宽的街道空间,但建筑师希望尊重邻近新古典主义建筑的例子,在金融中心形成狭长的街道。作为解决方案,建筑师在街道边缘放置了一排又薄又高的混凝土支柱结构,而玻璃立面向后退让,由此创造出类似门廊的空间。这种布局既在地面层提供了更宽敞的步行空间,又与街区保持了一致的街景。[2]
这些支柱被分成五组,用混凝土横梁连接以提供刚性支持。交叉梁在深窄柱的前后两侧交替,创造了一个动态的外观,圆形的矩形孔减轻了混凝土结构的视觉质量,并提供了从内部看向外部的视野。伦敦银行充满构成感的结构形式与周围新古典主义建筑的柱子和门楣,形成极具冲击力的对比。
为了完成与城市环境的关系,一个看似多余的混凝土板悬挂在建筑角落的屋顶上,与十字路口的其他三栋建筑一起,为城市地块提供了一种视觉上的围合。
建筑室内外均采用直接暴露的混凝土,其表面精细的肌理为空间提供手工艺材料表现力的同时,也带来一种未来的科技感。这种处理手法体现了高质量的人工模板施工体系,其出现的原因一方面是20世纪初德国工程公司带来的先进混凝土施工技术,另一方面则是当时较低的人工费用,为这种劳动密集型的施工技术提供了可能性。这种建筑结构、设备和混凝土外露的处理手法,很容易被贴上“高技”和“粗野主义”的标签,但是相对于柯布而言,这个项目更多的是受到当时国际流行的新粗野主义(来自英国史密森夫妇)的影响。[1]
建筑入口空间也有着强烈的戏剧性变化,建筑师通过台阶引导人群进入室内通高大厅,这种空间序列也被称为“皮拉内西的空间序列”。在这个开放空间中,混凝土材料塑形的优势被充分表达出来。然而,当人们细细地品味这个似乎来自未来世界的建筑时,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的巴洛克韵味。[1]
在内部,银行的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由两个独立的结构系统区分开来。主要的银行公共空间,包括133个出纳员座位,位于地面层,另外两层公共空间借助几个结构核心或“腿柱”悬挑在地面层之上。地面层高于街道水平,通过自动扶梯与上两层及地下一层相连——这些是公共交通最繁忙的区域。
公共空间之上,四层的银行内部办公空间悬挂在屋顶结构上,员工餐厅和会员俱乐部都设置在顶层。尽管在结构上分离,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依然在视觉上通过贯穿整个建筑的中庭连接起来,雕塑般的螺旋楼梯和电梯核心提供了各层之间的流通。
屋顶除了从电梯结构获得支撑外,还通过墙体和外部混凝土柱及连接件进行支撑。后者也用作遮阳板,因为在它们后面,建筑被包围在完整的玻璃墙中。建筑师将主要银行楼层设想为一个有盖的公共广场,并通过与外部空间的视觉联系增强这一概念。正如特斯塔所描述的那样,“当一个人从里往外看时,他看到的不是伦敦银行的正面,而是街道另一边国家银行(Banco de la Nación)的正面。”虽然特斯塔也指出,这种效果是在建筑完成后才引起他的注意,并不是设计的初衷。[3]
主入口位于场地角部的一个凹口,这个凹口处还有一个独立的小结构,里面是银行保险库的入口,它可以在银行常规营业时间之外营业。建筑共有三个地下室,延伸到地下40英尺深。其中包括一个地下安全区域,允许进行大额现金交易的客户驾驶自己的汽车进入大楼,同时也是银行自己的装甲车队基地。[2]
建设之初,银行就一直是人们关注的对象,每个月Sucesos Argentinos杂志都会提供建设进度的最新消息;当大楼在1966年开放时,25000人参加了落成典礼。[4]
因为这栋建筑并不完全符合任何一种当代风格——太正式而不符合现代主义,太浪漫而不符合粗野主义——建筑师和评论家们常常难以描述它。对这家银行的赞美之词包括“有趣”“新鲜”和“异国情调”等出人意料的描述。[5] 有些人认为建筑“漂浮在一个无地点、无时间的空间里”[6],另一些评论家则将其描述为“完美融入周围城市组织的肌理里”。[7] 负面的回应集中在金融机构的精英主义,或者在建筑如何处理银行方面缺乏创新,但仍然承认设计的技术优点。[8]
2010年,特斯塔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及伦敦银行如何捕获人心,“它的魅力点在哪里?”时,特斯塔以他一贯的方式回答说:“我不知道。”
也许,我们可以从彼得·库克(Peter Cook)对它的描述里找到答案——库克在2007年《建筑评论》(Architectural Review)杂志专栏中如此写道:从已发表的媒体信息里,我们可以获取到克洛林多·特斯塔伦敦银行的建筑形式等基本信息,但无法真正交流建筑内部辉煌的空间、复杂的细部,以及方案如何巧妙地围合组成这样一个紧凑的城市角部空间。[9]
也许,我们应该找时间去现场看看。
注释:
[1]裴钊,《新大陆的典雅与现代:阿根廷和乌拉圭现代主义建筑》,2018,有方
[2]Bank Headquarters in Buenos Aires by Clorindo Testa, Architectural Review February 1963, pp122-124.
[3]Testa, p233.
[4]Testa, p231.
[5]Liernur, p14-15.
[6]Liernur, p15.
[7]Liernur, p18.
[8]Liernur, p16.
[9]Peter Cook. “The unexpected joys of architecture getting its wires crossed,” Architectural Review, June 2007, p34.
本文编排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版权归摄影师或来源机构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联系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52个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现代项目
下一篇:藤本壮介操刀飞驒高山大学,打造开放的“山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