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有方电台,节选自有方行走中的建筑学系列讲座——“李兴钢:十二匠造——那些旅行中感动和影响我的建筑”,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李兴钢主讲。
导言:阿尔瓦罗·西扎的作品注重在现代设计与历史环境之间建立深刻的联系,表现出对地域场所的思考。本期建筑5分钟,让我们跟随建筑师李兴钢,游历西扎的几个重要作品,听听他对西扎建筑的理解和感悟。
记得我之前去波尔图参观西扎建筑时,在他的事务所与之交谈。当时西扎已经80岁,但还是每天亲自画图和工作。我对西扎建筑有几点感悟:
首先是与场所相关联,对场地特征、氛围的充分回应;再来是建筑漫步,经由曲折的流线抵达令人难忘的终景——人工的或自然的,这一点我认为他是受到来自赖特的影响。
与此同时,无论是外部形式作为实体,还是内部空间作为虚体,西扎的建筑都具有一种雕塑感。这种建筑中的雕塑感应该是来自路易斯·康的影响。
另外,西扎的建筑中有一种特异的因素,秩序中巧妙而合理安排的偶然性元素,或表现在形体上,或在光线、空间上,都给人惊奇感并让人心领神会。这其中的原因,除了阿尔托的影响之外,也包含西扎自己的特质。
光线对空间的塑造和流线引导也是西扎的一大特点。除了对自然光的引导之外,西扎对人工光塑造非常有特色。一般来说,建筑师都对人工光嗤之以鼻,比如康说“没有自然光的房间不是真正房间”。但是西扎把人工光当自然光一样塑造,来作为对空间的塑造和对流线的引导。
还有材料的使用,西扎的建筑中使用很多非常普通的材料。但他会在一些非常重要的室内空间中使用非常高贵的材料,如大理石、木材等,而且它们会结合在一起,形成非常特殊的氛围。
总之,西扎建筑里面有一种静默的气质或者暧昧、难以言传的气质,难以解说,这是源于他个人特质所带来的。
西扎的帕尔梅拉海洋游泳池。我是2006年去看的,一边是城市,一边是大海,旁边一条公路。在公路边上,设置了公共游泳池所配套的更衣室等辅助设施。西扎把它做成一个人对大海体验非常有戏剧性的、漫游式的建筑。
沿着一条坡道下行,进入到一个只看到天空,看不到大海,只能听到海的声音的下沉式入口空间。
绕着更衣室再往前面走,这个时候仍然看不到海。再经过一系列墙体围合的空间,最后大海扑面而来,是这样过程的体验。建筑就像嵌入到海边的礁石一样,混凝土的墙体、游泳区也跟海边礁石沙滩结合在一起。
这是西扎设计的加利西亚当代艺术中心,跟帕尔梅拉海洋游泳池一样,虽然是西扎后来的公共作品,但是它的漫游性是相似的。除了漫游性之外,西扎还做了另外一个工作,他让建筑和整个城市、周边环境的空间形成同构的关系。
人们顺着街道走过来,有一个坡道慢慢自然上升,绕过去才是建筑主入口。周围环境同构性就是这些台阶、坡道跟街道的关系,实际上旁边的老建筑和台地公园都是以类似方式营造空间,只不过那是一个室外环境,而艺术空间是一个室外结合室内的空间。
西扎仔细研究周围环境后,用类似手法转化到艺术中心设计上。可以看到这种设计手法在室外和室内都是存在的,包括楼梯的设计。西扎这个建筑在室内最重要的是有一个空间变化:先是一个压低的入口,进去有一个高耸三角形空间,开设有巨大侧高窗,并用剖切开的方式设计,为洞口主楼梯空间提供光线,这点非常有创造性。
另外一个体现西扎类似建筑特点的建筑是波尔图建筑学院。校园室外空间组织过程中采用漫游式路径,与河道、山体产生了景观上的关联。一步步往前走,可以看到坡道和楼梯间在组织上的关联。
旁边也同样设置了休息亭,与游人产生互动。沿着坡道继续往前走,会延伸到建筑的内部空间,在内外形成立体式的漫游路径。同时建筑单体和单体之间也做了景观的营造,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曲折尽致,每个节点都有景观,一直到远处的山体、河边,再顺着河边回到路径的起始点。波尔图建筑学院是一个开放式的小小的校园,但设计得非常精彩。
版权声明:本文编排版权归有方所有,除注明外,图片由主讲人提供。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上一篇:听,花开的声音:福州海峡文化艺术中心 / PES
下一篇:5个“不存在”的建筑,带你想象另一个伦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