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建筑世家,设计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明明有骄傲的资本,却鲜少在媒体上公开自己的事迹。
当人们每每惊艳于谷口吉生设计出的轻盈而又优雅的建筑作品,
却不知这位年过八旬大师到底是怎么样的人。
1937年出生于建筑世家,谷口吉生是家中长子,
父亲是著名建筑师谷口吉郎,外祖父松井清足也是一名建筑师。
自幼喜欢绘画和手工制作,对理科也颇具兴趣,
只因不愿和父亲竞争,
谷口吉生选择了庆应义塾大学的机械工程学部,
直至大学毕业后才前往哈佛大学学习建筑。
1964年年末谷口吉生回到日本,
就职于当时建筑界声名最大的丹下健三事务所,
并在那里工作了整整9年。
“丹下健三老师教会了我设计手法,
父亲教会了我一个建筑师的责任。”
1974年成立独立事务所“计划·设计工房”,
“雪谷的家”是谷口独立后的第一个作品。
一个小型的正方形住宅,
中庭的设计宛如没有柱子的开放式客厅。
1978年的金泽市立玉川图书馆是唯一一次与父亲的合作。
一改旧馆昏暗的感觉,
改造后的图书馆功能新颖,氛围明朗自由。
与之同时进行的还有成名作——资生堂艺术馆,
获得了1984年的日本建筑学会奖。
2个稍稍扭转的圆形和1个正方形,
加上一条长长的入口大厅,
扭动的造型搭配带有光泽的银色表皮,
可谓既简单又前卫。
虽受到当时流行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批判,
谷口吉生却不以为然,
他说自己总是有着迟于流行的眼光。
而这种眼光和他做设计不用电脑有很大的关系。
“只要用CAD稍稍一画,便会呈现不错的错觉,
我难以想象自己也使用电脑做设计。”
1979年2月2日,谷口吉郎因胃癌去世。
谷口吉生从此继承了父亲的工作室——
谷口建筑设计研究所。
在为数不多的采访中谷口吉生反复提起父亲,
他坚守从父亲身上学会的责任感,
始终经营着5、6人的小型研究所,
绝不同时做2个以上的项目。
1983年谷口吉生在作品土门拳纪念馆上,
将传统性和现代性相结合,并加入与场地融合的人造环境,
每一个细节之处都处理得十分考究,
此作品于1987年获得了日本艺术院奖。
1989年建成的葛西临海水族馆,
至今仍是日本最有名的水族馆之一。
谷口吉生以美国的莫罗贝水族馆为原型,
设计出的水族馆集功能性、地标性、艺术性于一体,
1987年,葛西临海水族馆荣获每日艺术奖。
1991年,丸龟市猪熊弦一郎现代美术馆在长野县建成。
谷口吉生将美术馆的正面和车站前广场相连,
人们从车站一出来,就会看到最具代表性的壁画,
美术馆切实地与环境融为了一体。
于1995年建成的丰田市美术馆,
是谷口第一次直面日本建筑的传统,
在研究了大量的父亲绘制的茶室图纸后,
他在都市中“造了一个园”。
坚决不使用替代品,
谷口吉生对建材有着痴迷的要求。
1999年设计建成的东京国立博物馆法隆寺宝物馆,
于2001获得了日本建筑学会奖。
为搭配建筑物的主材料——清水混凝土和主立面的钢筋,
谷口引入了德国产的黄色石灰岩作为辅助材料。
这对没有“石文化”的日本来说十分少见,
而用在展示日本文化的法隆寺宝物馆上,
更是一种十分大胆的行为。
2004年建成的纽约现代艺术馆(MoMA)
是谷口第一次参加竞赛,也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
以“让建筑消失,让注意力集中在展品上”的内部空间设计理念,
和“以景观和2大面玻璃窗来增强可视感”的外部设计手法,
改善了展品、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MoMA对20世纪后的现代美术馆都有着很深的影响。
位于广岛市的环境局中工厂也于2004年建成了。
接触过多次美术馆设计的谷口,
这一次给垃圾焚烧厂也赋予剧院般的表皮。
2011年完成的铃木大拙馆,
是谷口吉生自认为最难的建筑作品。
设计最大程度地活用了场地特征,
以“安静”“自然”“自由”的理念来体现铃木的语言和思想。
建筑由“玄关栋”“展示栋”“思索空间栋”及连结它们的回廊构成,
回廊两侧是“水庭院”和“玄关庭院”,
而这种分隔是为了避开纪念性的表现,
达到随和的状态。
2014年完工的京都国立博物馆平成知新馆是一个历时10年的项目,
建筑仍延续了日本传统空间的构成要素,
充满了宁静的禅意,
并荣获了日本建筑协会奖。
同年谷口还接手了改造项目——东京大仓酒店。
原东京大仓酒店是谷口吉郎1962年的作品,
时隔半个世纪的改造,
是父子二人跨越时空的另一种“相遇”。
GINZA SIX在2017年由众多团队共同完成,
谷口吉生参与了规划和外观设计。
作为银座最大的商业设施,
谷口在设计时加入了日本传统的挑檐和门帘的概念。
如今,谷口决定在父亲的故乡金泽,做一份回报。
在金泽市,有很多日本不同时期的老建筑和知名的现代建筑。
他赠与了家中位于金泽寺町的土地,
决定建立一个“建筑文化据点设施”,
预计于2019年完工。
在设计建筑项目之余,
谷口吉生还曾担任过许多大学的客座教授,
他曾被学生赠与的,自己设计的建筑模样的生日蛋糕感动。
年过八旬,谷口仍坚持以手绘和做模型的方法,
慢慢地推敲着作品。
“对我而言,建筑从设计到建成的过程,
就是养育一个孩子的过程。
我没有孩子,我的每个作品都是我的孩子。”
参考资料:
1.https://ja.wikipedia.org/wiki/%E8%B0%B7%E5%8F%A3%E5%90%89%E7%94%9F
2.https://webdesignmagazine.net/art/yoshio-taniguchi/
3.https://www.japandesign.ne.jp/report/150114_taniguchi_kanazawa.html
4. https://vimeo.com/126561750
5. 日经新闻朝刊 2017年6月1日—30日 《我的履历书》
版权声明:本文编排版权归有方所有,除图注外,图片来自网络。如需转载,请与有方新媒体中心取得联系。
上一篇:城市光之舞台:常德右岸文化艺术中心 / 汇创国际
下一篇:当诗意成为生活:双溪书院 / 北京多向界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