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至1974年,路易斯·康(Louis I. Kahn)完成了他在这个星球上唯一一个部分实现的大型城市项目——孟加拉国首都综合体(the Capital Complex, Dhaka, Bangladesh)。在历时超过十年的时间中,康不仅在一再扩大的用地上完成了完整的规划蓝图。
比于柯布的昌迪加尔(Changdigarh, India),康的达卡与其说是英雄的不如说是人文主义的。从建筑到城市,路易斯·康的晚期语言凝结在了理想集会建筑模式中(Ideal Assembly Building),一个个建筑组成了一座泽国之上的类型城市。
本篇为系列图集的第二集,第一集为康与孟加拉国会大厦|图集1:国会建筑。
以类型的角度来看,清真寺是除了国会建筑以外在构成上最完整的建筑。它起源于总图上独立设置的清真寺建筑,后并入国会建筑。它最直接的形式参照是密克维·以色列(Mikveh Israel Congregation)的小礼拜堂。对于像康这一类建筑师,其作品内部的类型演化关系是值得重视的,它直接说明了语言的流变过程(另一个维度则是其同历史的关系)。
清真寺的屋顶形式经历了几次修改,其中的重点在于采光方式的细微变化以及作为国会建筑入口之一的设置同自身的独立性之间的平衡。对清真寺和国会建筑的顶棚设计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其中一些结构构思是共通的,这也说明了清真寺对整体意义的重要性。
北面的花园入口是一个小型的迷宫。康以两个矩形扭转角度的嵌套为这个通过性的空间设置了通高的中庭,同时以墙体的切分塑造了皮达内西(Piranesi)式的深邃。这一手法在第一集的国会建筑议会厅中则更加夸张,上下的楼梯成为了徘徊的房间。将建筑的表皮设置为交通空间则是康晚期语言的重要特征,服务性空间弥漫开来成为了边界和徘徊的隐喻。这一构思在砌体结构中有更加精彩的表现。
其它的部分如来访贵宾室、议员休息室和四个办公建筑都不同程度的重复了边缘和中心的母题,它们在类型上的简化必须同整体的类型经营相平衡。从结构上看,墙体的布局形成了整个国会建筑空间中的层次感,而其依据则是类型的组织原则——由已有的类型(理想集会建筑模式)演化出适应更复杂功能的新类型,类型的生产甚至延伸到城市的尺度上。[1]这一思路既来自于建筑师对历史的操作性理解,同时又是语言自身演化的内在逻辑。
参考文献:
[1]H. Ronnner, S. Jhaveri. Louis I·Kahn Complete Work 1935-1974. Boston: Birkhauser. Jan.1,1988.
[2]David B. Brownlee. David G. De Long. Louis I Kahn In the Realm of Architecture. New York: Rizzoli. Oct.5,1997.
[3]Kazi Khaleed Ashraf. Saif UI Haque. Sherebanglanagar: Louis Kahn and the Making of a Capital Complex. Dhaka: Loka Publication. Sep.9,2002.
[4] Eugene J Johnson, A Drawing of Cathedral of Albi by Louis Kahn, Gesta, Vol. 25, No. 1, 1986, p159-165.
图版说明:
图1,3,,5,7,8,9,10由作者绘制.
图2来自Eugene J Johnson, A Drawing of Cathedral of Albi by Louis Kahn, Gesta, Vol. 25, No. 1, 1986, p159-165.
图4,6来自www.wallpaper.com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已获作者授权,原发表于《室内设计》。
上一篇:160份问卷:设计院青年生存调查
下一篇:康与孟加拉国会大厦|图集3:议员和秘书住宿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