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这是建筑绘收到的一篇投稿,作者自称7叔,喜欢李志。他画建筑速写不自觉已经有十年,从大一开始一直到去设计院工作。建筑速写之于他是一种放松的方式,因为喜欢,所以就算是十年,也并不需要什么坚持。“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潜移默化间,总能从优秀的作品里获得些营养或灵感。
我第一次看李志的演出视频,是他喝醉了酒在义乌的一个酒吧,光着膀子自弹自唱《梵高先生》,一句“我们生来就是孤独”我就被俘获了。觉得人唱歌还能浪到这个程度,虽然“难听”吧,但唱得很投入。他最吸引我或者最让我欣赏的是他做事情的态度,极其认真。靠着自己的独立执着努力,从一个屌丝蜕变到有今天的影响力。李志现在的状态是我所羡慕或向往的,有时候喜欢一个人不是单纯地喜欢,更多的就是一种羡慕,嫉妒他通过努力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样子——把自己的热爱成功转化成生存的生产力,又心怀理想,活得很值。
——7叔
我从大一就开始画建筑速写了。读大学前其实不知道建筑学是什么,唯一知道的是自己喜欢画画,所以因为喜欢画画就选择了建筑学,接触建筑之后知道有种绘画叫建筑速写,觉得特别方便,不像水彩水粉那么装备复杂,一个本子一支笔就好了。当然也没想到会一直画到现在差不多十年的时间,大概是真的喜欢吧。别人在打游戏放松的时候,我觉得我画速写也是种放松方式。以至于后来我试着想融入寝室大家庭,试着玩dota的时候,已经没人稀罕带我这个菜鸟了,索性我就只能变本加厉的自己画自己的了。
最初为了练线条,我会在上课开小差或者坐着没事干的时候拿笔在纸上随便画点东西,也不需要规定自己画什么,很随便。时间久了觉得瞎画也挺有意思,后来我画了些“脑洞图”可以算是之前这个小习惯的延伸,其实很多都是无意识状态的,画之前也不知道自己会画个什么鬼,然后画着画着觉得它渐渐可能是个什么状态了就往那个方向画下去。我想很多抽象画的大咖,有时候其实也是一种意识流的表达,无非是一个线条构图色彩的运用,比例跟尺度舒服了就会给人一种美感。总之对我来说画这些画是一个特别解压的方式,而且对平时画速写也确实很有帮助,潜移默化间对线条有了更好的掌控度。
另外我还画了些建筑大师的作品,比如博塔、扎哈等等,其实也是看到网上有人搜集他们的作品集,没事就找来临摹下,也谈不上崇拜他们。不过没想到画完扎哈的作品不久,她就去世了,后来也就不怎么临摹大师的作品了。其实和画其他建筑作品一样,光靠观察盯着看半天,不如拿笔临摹下,这样会对建筑的形体构成、体块组合、表皮逻辑以及比例体会更深刻些。我想多少会对平时做方案有些潜移默化的帮助吧,至少审美有一定提高。
我毕业就去了设计院。要说手绘对工作的帮助肯定是有,还是那句老套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么多年画建筑,虽然一直临摹别人的设计,但至少潜意识会在脑子里存下些什么。比如有时候做方案,就会想到之前画过的哪个设计可以借鉴,有时候虽然记忆很模糊但也能带来些帮助。还有不停的画那些所谓的优秀的作品,其实也不仅仅临摹他们的外观,画的时候肯定要先进行观察,从大的形体构成到细节设计,相当于在一次次训练对好的尺度、构成、比例的感觉。我想这些帮助都是潜移默化的,最直观至少是平时拿出去的草图跟别人的草图还是有些区别吧,实在不行装装样子也好。
平时旅游的时间都很有限,想尽可能多走走看看,很少有时间能真的坐下来画个现场写生。旅行时候会有意识地关注些建筑场景,一般会将这些素材搜集下来,回家整理后再进行照片写生,因为很多时候拍了照片,保存之后也就没有然后了。而手绘是一个很好的强化记忆的过程,多少在今后的设计中能调出之前画过的内容进行参考比较,或者有所启发。
因为专门的旅行机会很少,就尽量利用出差的机会顺便“公费”旅游哈哈。比如去一个城市开会,头天晚上到,第二天上午开会。我会故意买第二天晚上的回程机票,这样开完会还可以有时间偷闲溜达一下去看看城市和建筑。我想每个学建筑的,从书本或杂志看过的大师作品,某一天真的亲临现场,体会感受肯定是不一样的。可能是在杭州的缘故,我经常有时间就会去中国美院看看王澍的作品,我觉得国美真的是最美丽的大学,百去不厌,建筑也是百看不腻,每次去都会给人不一样的体验和发现。特别羡慕能在美院度过学习生涯的同学。当然跟艺术院校那些打扮好看的姑娘也有关系,但主要还是出于建筑情结,感觉就像一个大园林,可以穿梭于建筑与景之间,能让人心不那么躁。
版权声明:本文编排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来自作者。如需转载,请与有方新媒体中心取得联系。
上一篇:适合中秋赏的建筑
下一篇:桂离宫与中秋月:隐匿的时间性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