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2017深港双年展的慢漫观 | 看懂2017深双必读文章③

2017深港双年展的慢漫观 | 看懂2017深双必读文章③
刘星 | 李菁琳 | 2018.01.26 10:25

本文为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评论工作坊最佳学员刘星的获奖文章。

0评论工作坊刘星01

 

1 为何、何为慢漫观

在我个人的观展经验中,有三个重要的片段。第一次,借游学的契机,参观法国巴黎卢浮宫,如雷贯耳的“镇馆三宝”和导览路线上令双眼无法停歇的展品,到达《蒙娜丽莎》时黑压压的人头及高举的相机,让人无法触及画作的细节(图1);后来,去西班牙巴塞罗那,精心设计和布展过的米罗美术馆(Fundacio Joan Miro)给人更愉悦的体验,在半圆筒形屋顶引入的柔和光线下,墙面稀疏布局着画家米罗的画作,一些简洁的白色条形座椅被放置,人们可以安坐下来,像在教堂中与上帝对话一样,与作品产生真正的交流(图2);第三段重要的记忆来自日本,在东京上野公园的国立西洋美术馆,对展品的记忆已褪去,只记得当时已经闲逛了一整天,双腿和审美都已略感倦怠,却在美术馆流线的尾声被一片完全不同于馆内西洋作品的东方自然庭院所深深打动,顿时倦意全无(图3)。三段印象深刻的记忆,似乎已经反映出“看”这一看似简单的行为在程度和方式上的差异:看,究竟是看见、洞察还是触及?看展览,究竟只是为了看展品,还是穿越到不同的时空文化情境中去体验它们的整体?

 

0评论工作坊刘星02
图1 法国巴黎卢浮宫,图源网络
0评论工作坊刘星03
图2 西班牙米罗美术馆,图源网络
0评论工作坊刘星04
图3 日本东京国立西洋美术馆,摄影:苏圣亮

2017深港双年展在“众声喧哗”中开幕,四天的时间,一半分给评论工作坊,一半用于观看展览,除去其中周一闭馆的日子,我们可以认真观展的时间也不超过两日,但一至两日或许也就是大多数到访者慕名前来游览的时间。带着任务,我在官方导览图“起承转合”的指引下踩点,踩了两个半天,却发现根本无法看完所有的展品;其次,大多数展品就像经验中的《蒙娜丽莎》一样远远向我投来冷静的微笑;最后,在这首个以城中村为展场的南头古城,竟还没有时间好好转一转城中村!于是后两日,我放弃官方导览图上的主轴线,摒弃想要看完所有展品的焦虑,凭借前两日粗略的方位记忆,开始在南头古城闲逛,并试图像在米罗美术馆中一样坐下来,或像在东京国立西洋美术馆中一样等待和无意的惊喜相遇。转变了“展览的观法”(即本届评论工作坊的主题)后,我才感觉身处展览中,能够让意识和身体沉浸在某些让人想要停留的展览作品和空间情境里,完成有意义的观看,而这意义产生于人在纯粹的审美体验中,观者与作者心领神会。

 

因而我将观法定义为“慢漫观”:“慢”指向时间,而“漫”对应于空间。在回程前的选题讨论会上,朱涛老师曾问我“慢”意味大致停留多久?我不假思索回答说:每个作品大约20-30分钟吧,后来我一直在想这时间量化的判断究竟从何而来,因为我并未认真地用计时器去计量它,但或许是我在记忆和心灵中衡量到了法国哲学家亨利·伯格森提出的绵延(duration)这一时间概念,它是一种内在或心理所感受到的持续而完整的时间,因而“慢”就如其偏旁部首,意指人内心的某种状态,无需度量。而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人才能抛弃那些片段式的思维,将自己沉浸在事物的不息流动中,并以此方式获得便是在知识和智力概念中所无法获得和识别的现实性。不然人们何必去看展览呢,关在家中读书上网就好了。“漫”则主要针对官方导览地图上明显被强化的主轴线,既然“城市即展场”“介入城中村”“漫”所表达的漫游模式应该更符合此次双年展的策展理念。“漫”既意味着自由不设限,同时也具有一种持续流动的动力,它意指观者在不断的自我发现和场地的游走互动中自发形成逐渐漫溢的空间路径。这样的观法与当下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最大信息量的效率模式格格不入,但反之它能缓解现代生活所造成的紧张、焦虑和心理障碍,哪怕只用这种观法认真观看一个作品!

 

在25个国家的两百多组作品中,有的作品的确占据了我更多时间,显示这些作品在诱人关注并让人停留方面具有某些共同的特质,而在具体面对每一类展览作品时,真正实现“慢漫观”的观法要点又是什么?下文的2、3、4小节将论述“慢观”的核心,第5小节将记录一点“漫观”的发现。

 

 

2 肉身之眼–机器之眼:从观看到凝视

第一类好看的展品是“艺术造城”板块的影像,相比于建筑展区繁杂、静止、难读的数据和图纸,艺术家似乎本能地更善于用纯粹、流动和直观的视觉影像抓住观者的眼球。例如,黄伟凯在《赏花归去马如飞酒力微醒时已暮》(图4)中用上帝之眼望向的城市高速公路,为人展开一幅日常视角所无法体察的宏观景象,人们在现实中匆忙、快速而有明确方向的行驶,在虚拟的影像中却那样流动、缓慢且循环往复。无法因影像的再现特点就断定它不真实,而机器之眼投射的正是真实的客观世界,只不过转换了视角,人便能从习以为常的经验中获得全新的感知,反思肉眼的偏见和真实背后无尽的矛盾。丹尼尔·克鲁克斯在作品《小径并行的花园》(图5)中用绝对控制的摄像机和精巧布局的幕布(来源于作品介绍,但看了很久我仍没有破解它的技术手段)将城市空间中最贴近日常生活的狭长街道构建成永不停歇的、在落幕和展开之间交织往复的生活剧场,人们来来往往、相遇又离开。影像中每条巷道和人的行为皆来自日常,但艺术家借由布景和摄像机将日常编织成一场空间和行人结构如谜一般无法破解的超现实戏剧。还有一幅影像作品(图6),其中一段大抵是从孩子或矮小的动物视角拍摄,生活中人们蹲下来都不是常有的动作,何况让人一直蹲着或用爬行的视角去体察城中村中那些阴暗或卑微角落的生物及生存,但机器之眼让我们得以长时间俯身观察。

 

0评论工作坊刘星05
图4 《赏花归去马如飞酒力微醒时已暮》
0评论工作坊刘星06
图5 《小径并行的花园》
0评论工作坊刘星07
图6 (未找到作品名字)

用机器之眼去拓展肉身之眼,是本届深港双年展艺术展示板块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如尤哈尼·帕拉斯玛(Juhani Pallasmaa)所说:“视觉被无数的科技发明所加强,我们现在可以深深洞察物质及浩瀚太空的奥秘”。在西方文化中,“看”在历史上一直被当作所有感觉的最高者,并且思考这件事也是由看而生。唐克扬老师也在评论工作坊的讲座中提到英文用“I see”表示“我懂”或“我了解”,仿佛只有眼见为实。然而,对西方视觉统治主义、视觉中心主义的批评并非是贬低“观看”的行为,而是通过神经科学的不断发现,认清视网膜作为人体触觉皮膜的本质。歌德曾言:“双手想要看见,双眼渴望去抚摸”,巴什拉提及过多重感官的复调(polyphony of the senses),因而人的眼睛应该和身体的其他感官共同合作,以让所有的感官渗透入视觉系统中,从而观者用自身全部的存在去“观看”——或者更进一步“凝视”。凝视意味着无意识的触摸,身体的模仿与辨认,由此才能借机器之眼触发肉身之眼在习以为常的普通生活中看不见的维度。上一段例举的三个影像作品,分别让人眼触及到上帝、城市空间和人群的时空结构、卑微却生机勃勃的生活。

 

3 感官之多–感官之少:从行走到停歇

第二类能够让人在漫步的驱动下获得慢体验的作品往往都诚恳地邀请观者坐下来。以主展场的“都市/村庄”板块为例,我分别在三个楼层吸引我的作品中欣然接受邀请,停歇、坐下来。例如,A2主展楼东入口广场色彩靓丽的WEGO装置(图7),自然让人对东入口进门展区的The Why Factory超宽屏幕影像(图8)产生兴趣,展区辅以实体模型、图纸和著作,但最重要的是软软的懒人沙发,让人像在VIP影院一样与MVRDV的梦想家们一同畅想高密度都市环境中,既能满足个性需求,又能与他人、自然形成共享、共生体的未来居住模式。二楼的“城中村自建房调查”展区(图9)用非常细致的建造过程模型、建造成本模型、材料模型等,展示了调查小组对广州市珠海区赤沙村和小洲村自建房的调查成果。相对独立的展览空间中放置有普通老百姓家中最常见的木质小板凳,它想要让观者仿佛坐在城中村的房前屋后,慢慢了解城中村居民应对城市化发展的民间策略。三楼由深圳市万村发展有限公司和万科城市研究院布展的X Views(图10),其重点是空间中由城中村周边常见的折叠货架和周转货框所搭建的悬挂秋千装置,这些货架和货框被拆解开来,用细细的绳索悬在空间中,人在阵列中选择一个秋千坐下,而另一端空置的货架则会升起。坐在这组十分脆弱的装置上,去体会城中村各方利益的你争我夺和博弈,一种颇为小心翼翼的“坐”的身体行为,与万村想要找寻各方利益平衡的谨慎态度相匹配。

 

0评论工作坊刘星08
图7(左):WEGO装置,图8(右):The Why Factory超宽屏幕影像
0评论工作坊刘星09
图9 城中村自建房调查
0评论工作坊刘星10
图10 X Views

在城市和建筑展览的区域,众多分析图、效果图和模型往往让人无法产生“凝视”的观看,但即便是边走边看,也请在一些展览希望人停歇的地方坐一坐。在合适的方位放置可坐之物,其实是将观者从太多展品的感官之累中获得片刻的解放。坐下来,让双脚停歇,让双眼不再四处游移,而在座位可及处近距离观察、聆听、触摸、联想;坐下来,用静观的方式平息外部的嘈杂,让注意力集中于所有感官与作品产生共鸣的时刻。“感官之多”并非追求简单的视觉、听觉、触觉的叠加,相反,“感官之多”只有通过交互加强并最终成为梅洛-庞蒂提出的完整不可分割的具身化(embodied)体验时,才能由繁化简、由多到少、由杂音到完美复调,统一为展品融入我们自身存在的瞬间。这一节中的三组建筑展览分别用懒人沙发、小矮凳和绳索秋千,让人们的身体感受到惬意地坐、朴实地坐和脆弱地坐,不同坐着的感受与各展览作品的议题十分吻合。

 

4 娱乐–游戏:从参与到投身

第三类能够占据观者时间的作品大都加入了可参与或游戏的成分。人们乐于互动,比如去转一转画轴或去拍张照片,但在此我们首先需要辨认娱乐和游戏的区别。在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的游戏哲学观中重要的是游戏呈现出什么,而不是游戏为了什么。他认为,游戏是这样一种活动,它行进在某种时空限度之内,有一可见的秩序,遵守自愿接受的规则,在生活必须或物质有用性的领域之外。游戏的心境是狂喜与激越,是与重大场合相协调的或神圣的或欢庆的情绪。伴随行动的,是一种高扬和紧张的情感,继之于欢笑与松弛。可见,与松散的、无拘的、纯粹开心的娱乐活动相比,游戏正如其中“戏”字所暗含的故事结构,它其实隐藏着秩序,并邀请人进入游戏这特殊的场域中,依循它的规则,暂时摆脱现实的枷锁,同时感受情绪和精神的乐趣。

 

展览中具有游戏精神的作品,虽或许无法达到赫伊津哈游戏论中颇有仪式感的“狂喜”,但也不应仅为肤浅的娱乐。略举三个例子, 刘家琨事务所为西村·贝森大院所做的展览名为“人山人海”(图11),位于展场中心的建筑模型被设计为可以玩滑珠游戏的轨道装置,通过植入参与性的游戏活动,很多人在此驻足玩乐。而靠外还有一圈布满小人偶,与人等高的金属院墙模型构架,透过这圈可穿透的高墙,外面的人也在围观院内的活动。这层层布局的模型构造,实则让观者们通过自身的参与再现了西村大院想要传达的公众生活:围墙内的人在玩乐,围墙外的人在好奇和张望,一片欢声笑语。加之墙面通过影像(图12)传达了该项目建造过程中工人们集体劳作的快乐,整套通过加入游戏线索呈现的展览现场气氛统一、并在参与式互动中加强了人们对建筑理念的体验。黄河山、姜凡的“野生设计”展因源自城中村而更接地气,它的故事线索非常明确:家具交换、以旧换新;居民和世界著名设计师交换姓名、以假乱真。作者还非常善于制造“戏份”,现场还有三把被偷掉的“野生”家具用画框陈列名作一样登上了艺术展览的殿堂(图13)!观者不自觉被带入这个作品游戏的规则中谈论和停留很久。还有奥地利林茨艺术学院的“制造幸福”项目(图14),这是一场颇具人类学特征,用日常生活行动来制造故事的虚拟人生游戏。展场留下几位外国艺术生在南头生活,与当地居民产生互动与交流的痕迹。它最重要的游戏规则就是要像人类学家一样深入城中村的“田野”中,即时创作,可惜的是,这些外国人在开幕后不久就离开了。

 

0评论工作坊刘星11
图11(左):人山人海的多层布局,图12(右): 人山人海的影像
0评论工作坊刘星12
图13(左):野生设计,图14(右):制造幸福

对于这些具有游戏精神的展品,简单的参与和互动,也不足以描述“慢观”的深度。游戏要求参与者同时具有知情者与受骗者的二重性,即只有当游戏者明知虚拟而又信以为真时,不只将游戏当成一种消遣,而是突破现实身份的束缚,专注于体验和创造,才能真正从“参与”变为“投身”游戏中,去真正地理解展览中的游戏成分。在展览空间组织观者的游戏,再现西村大院的理想图景,用幽默的叙事将城中村的民间造物编织成故事,以及用异质文化介入的方式让“生活在城中村”本身变成一场有趣的创作,本节三个例子用“投身”程度不断递增的游戏方式,展示了用展览中的“戏份”让观者停留的可能。

 

 

5 其他发现

“慢漫观”的前提是让内心“慢”下来,然后从展览中的一个作品“漫”游向另一个作品,不追逐数量和信息量。而本届深港双年展最大的特色是将展览搬进了城中村现场,“漫”游将让观者在展品-居民生活物品、虚拟-现实、有序-无序、构想的城市-活生生的城市等诸多并置的体验中不断转换,但有一些相似的物象既出现在展览中,也存在于南头古城里。例如:马立安的“闯深圳”宣传画中的马(图15)和城中村街巷某个小小院墙上的马(图16),高科技装置NOTCH(图17)和南头某个杂货铺中排列的抽风机(图18)。从观者的角度,展场和城中村模糊了界限,并在一些时刻产生奇妙的对话。此马非彼马,此风扇非彼风扇也!而“漫观”能够在“城市共生”的主题下、在展览的虚拟场景和城中村的现实生活中找到各种关联。同时,更重要的是将观展本身变成富有创造性的内生的行动,去触发个人经验中对城市的更多想象。

 

0评论工作坊刘星14
图15(左):“闯深圳”的马,图16(右):城中村的马
0评论工作坊刘星13
图17(左):“NOTCH”的风扇,图18(右):城中村杂货铺的风扇

参考文献:

沈克宁.绵延:时间、运动、空间中的知觉体验[J].建筑师,2013(03):6-15.

(芬)尤哈尼·帕拉斯玛.肌肤之目——建筑与感官[M].刘星,任丛丛(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冯炜.游戏与图像——略论赫伊津哈的两个命题[J].湖北社会科学,2012(06):135-138.

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169.

王莹.文明中的游戏精神——从赫伊津哈《游戏的人》谈起[J].世界建筑,2016(11):37-39.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组委会,转载请自行联系组委会。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UABB
深度
深港双年展
评论工作坊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