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来自全球的12座墓园,承载思念

来自全球的12座墓园,承载思念
编辑:彭紫琦 | 2023.04.05 20:06

《步履不停》里有一句话:人就算死去,也不会真的离开。

 

面对死亡,不同文化催生出不同的信仰,人们对死亡的认知也不尽相同。但无论是坦然接受,还是带有遗憾地分别,我们对逝者的思念都让他们仿佛未曾离去。而那些承载并延续逝者记忆的墓园等建筑,在某种程度上也提醒着我们,不要将逝者忘却。

 

正值清明,也许我们可以看看世界各地宁静的墓园,在生死之间寻得一份慰藉。

 

 

01

林地公墓

Woodland Cemetery

 

©张弛

设计:贡纳尔·阿斯普朗德、西格德·莱韦伦茨

建成时间:1940年

项目地点:瑞典,斯德哥尔摩

 

斯德哥尔摩林地公墓始建于二十世纪初,贡纳尔·阿斯普朗德(Gunnar Asplund)与西格德·莱韦伦茨(Sigurd Lewerentz)合作赢得了设计竞赛。1914年竞赛方案完成,1917年开始建造,直到1940年墓园正式对外开放,投入使用。设计者之一阿斯普朗德同年去世,后葬于墓园之中。

 

当时的墓园设计普遍追求一种象征性,以19世纪英国花园为原型创造一系列以生和死为主题的园林空间。而年轻的阿斯普朗德与莱韦伦茨选择另辟蹊径,他们尝试通过结合古典的精神和北欧的自然环境,创造一种新的墓园空间类型。

 

林地公墓  ©张弛

冥想之丘  ©张弛

林地墓园的主导元素并不是墓碑或者教堂,而是由墓园中的植物、地势和轴线共同营造的景观。设计保留了大部分场地中原始的地形和植被,并在其中设置了一系列仪式性场所,以一种简约的设计风格,表现出对自然与死亡最大程度的尊重;这也是现代景观设计的教科书式的经典之作。

 

林地礼拜堂 ©张弛
圣十字礼拜堂凉廊  ©张弛

 

02

摩德纳墓地

Cimitero di San Cataldo

 

©Laurian Ghinitoiu

设计:阿尔多·罗西

建成时间:1971年

项目地点:意大利,摩德纳

 

在对死亡的思考上,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与其同时代的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同样的意见:城市作为生者的居所,墓地是死者的城市。正因为此,与当时其他参与竞标的建筑师相比,罗西所要构建的不是一个诡异的后世世界,而是要从集体历史记忆中挖掘一个“相似性城市”。

 

在罗西心中,这座墓地与“生者的城市”不会有太大差别——于是,庭院、走廊、居室(墓室)、斜顶、窗、墙和地面等有关住宅的元素类型都被容纳到墓室的设计中来。甚至是柱廊,这种伦巴第地区民居所特有的住宅形式,也被反应到了墓室的底层设计中。

 

©Laurian Ghinitoiu

作为死者的房屋,墓地在建筑上的特点是无润饰(unfinished)和放任(abandoned),建筑师以此来诠释死亡。尽管,对于坚持“幸福与死亡不可调和”的人们来说,在摩德纳墓地中,罗西选择将死亡的气息带给住宅,仍是一种不被接受的设计。但对于罗西来说,生的幸福与死的沉寂并非对立的两极,“当我谈到一所学校、一个墓地、一个剧场时,更准确地说,我是在谈论生活、死亡与想象”。

 

©Laurian Ghinitoiu

 

03

布里昂家族墓园

Tomba Brion

 

©diarioinviaggioit

设计:卡洛·斯卡帕

建成时间:1978年

项目地点:意大利,阿索罗

 

布里昂家族墓园是凝聚了意大利建筑师卡洛·斯卡帕一生设计手法和理念的集大成之作。墓园位于意大利的北部小城圣维托,占地面积约2200平方米,1968年布里昂夫人为纪念其亡夫而委托斯卡帕设计。项目至1978年建成,斯卡帕本人于同年逝世,也最终长眠于此。

 

墓园的空间意向是“为死者建造一个花园”,这是受到了法国诗人保罗·瓦莱利一首诗的影响。墓园中的粗质混凝土表面入口廊、夫妻墓、小教堂看似很像哀悼时光与生命逝去的废墟,但是它们有的是巨大花盆的底座,有的则成为植物攀爬的表面;植物的蜿蜒并非意外,斯卡帕的草图中清楚地交代在墓园中水池、水道,以及能让水盛满位于混凝土面上的缺洞,它们都是这个“死之园”中的生命之泉。

 

©diarioinviaggioit

斯卡帕曾坦言:“这是唯一一个我可以带着愉悦的心情回去看的项目,因为我觉得我捕捉到了这片乡间的氛围,也是布里昂夫妇想要的,每个人都怀着愉悦的心情来到这里,孩子们追逐嬉戏,狗围着跑——所有的墓园都应该如此。”

 

斯卡帕的墓 ©diarioinviaggioit

04

伊瓜拉达墓园

Igualada Cemetery

 

©Hisao Suzuki

设计:恩里克·米拉莱斯、卡梅·皮诺斯

建成时间:1985年

项目地点:西班牙,伊瓜拉达

 

墓园位于距离巴塞罗那中心城区67公里的小城伊瓜拉达(Igualada)城郊,周边是小城的工业厂房区。新墓园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入口处一个由石块和半球型山包组成的大地景观,石头被摆放成一个不断向内旋转的螺旋线,让人想到了罗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经典的螺旋造型大地艺术。剩下两部分则是墓园的主体:一个依据地理走势而建的墓群和一个位于高位的小型礼拜堂。

 

©Landezine

整个墓群在形体上如同是一条人工挖成的峡谷,高度上的变化令墓地同周边工业环境相分离,以便打造本身肃静的氛围。沿山而建的曲线走向,让墓群宛如一条“生命长河”。铺地由凌乱的旧火车铁轨枕木和水泥构成,仿佛就是那些逝去却依旧不知归途的灵魂。设计者之一米拉莱斯英年早逝,最后葬在了伊瓜拉达墓园的一角。

 

最后一级踏步,提醒人们接下来将迈入的将是属于“死亡的世界”。 ©Landezine

 

05

日本风之丘火葬场

KAZE-NO-OKA Crematorium

 

©Daijirou Okada

设计:槙文彦

建成时间:1997年

项目地点:日本,大分县

 

风之丘火葬场位于日本中津市郊区山国川岸边的一片高地上,北面可望见中津市的街区。这里自古以来就是附近居民的火葬场,并集中了一座座坟墓,大凡谁家有人亡故,都把这里作为殡葬的首选之地。槙文彦(Fumihiko Maki)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是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为死者提供充满同情和尊严的气氛。

 

©Daijirou Okada

在空间的组织和室内外的关系处理上,除了槙文彦一贯对庭院惯用的手法外,明显留有东方思想影响的痕迹。在风之丘火葬场里,有一个满栽植物的前院、一个水庭,加上休息厅外半开敞的庭院,三个院落。传统日本庭院的审美观建立在禅宗哲学基础上,追求一种“空”“虚”“无”的境界。

 

©Daijirou Okada

 

06

德国鲍姆舒伦韦格火葬场

Crematorium Baumschulenweg

 

©Mattias Hamrén

设计:Shultes Frank Architeckten

建成时间:2000年

项目地点:德国,柏林

 

建筑的所在原是合并前东柏林的火葬场,两边除了无法透视的密林外几乎再无他物。至此,城市边缘尚存的一丝喧哗嘎然而止。这里是火葬场,也是墓地和教堂。

 

柏林建筑师Axel Schultes和Charlotte Frank将建筑巧妙地与感官,物质和文化相对立起来,营造出适当的气氛。百叶窗、混凝土与建筑物表面的光线形成鲜明对比。每个柱子都被明亮的日光环绕着,它穿透了大厅的混凝土屋顶。

 

©Mattias Hamrén

建筑师声称受到马格里布清真寺(Maghreb mosque)的影响:“在这个有着5000年历史的空间中,柱子以及它们发光的柱头是唯一可供人联想起神的世界的东西……而这个建筑所要做的无非是要将古老的石头,它所蕴藏的沉重精神与光之天使的轻亮合二为一。”

 

©CÉLIA UHALDE

 

07

霍夫海德火葬场

Crematorium Hofheide

 

©Hisao Suzuki

设计:RCR Arquitectes+Coussée & Goris Architeckten

建成时间:2013年

项目地点:比利时,霍夫海德

 

项目位于广阔平原上的一片沼泽盆地之中,视野非常开阔;设计便是在这样环境的水面之中置入了一个长条形的混凝土方盒。整个区域有两个有步道连接的墓园,人们在漫长的步道中行走,强化了悲痛的情感,为告别仪式做准备,而这一切都是在自然之中发生的。

 

©TIM VAN DE VELDE

混凝土方盒被设计师模拟成了炽热的红色,采用彩色混凝土来构筑,与当地富产的铁矿石的色泽相近。在混凝土方盒外悬挂的一系列经过扭曲的扁平钢板,似希望为人们提供在丛林中穿越时所具有的那种虚实相间的体验。

 

©TIM VAN DE VELDE

 

08

贵州中关村长征纪念园红军墓

 

从景观台眺望村庄  摄影:丁沁

设计:傅英斌工作室、乡建院

建成时间:2016年

项目地点:中国,贵州

 

设计主要表现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红军长征这一历史事实,二是对在战争中因病牺牲的普通战士侯忠茂的缅怀。红军墓园的景观营造最大限度地融入周边环境当中。

 

在尺度上,通过水平方向上的延展来体现纪念性景观的深远意义,而不是垂直方向上的宏大与压迫感的营造。在远处能够看到的墓园仅仅为钢制景观亭露出的一半,其他部分掩映在山林和农田当中。

 

红军墓全景 摄影:焦东子
纪念园入口 摄影:焦东子
景观台向纪念区 摄影:焦东子
纪念区 摄影:焦东子

设计师保留了红军墓的现状,坟茔没有做任何修整,在墓前结合墓碑增加了一道低矮的石墙,墓碑并没有采用立式,而是横放于石墙之上,高度处于人的视线之下。后面长满荒草的坟茔与前方新砌筑的石墙墓碑形成强烈对比,祭奠者不需要仰望,这样将先辈与世人放在同一时空,同一高度,更能让人感受到逝去的红军战士也同我们一样,曾经是鲜活的生命。

 

景观台 摄影:焦东子

 

09

台湾嘉卿园陵园

Chia Ching Mausoleum

 

©Fernando Guerra | FG+SG

设计:阿尔瓦罗·西扎、卡洛斯·卡斯塔涅拉

建成时间:2017年

项目地点:中国,台湾

 

建筑物整体肃穆,看起来像是巨大的“悬浮物”,边界模糊,有着流动的内外空间。来访者经过一条缓坡道,进入内部,在其中有着弱化的方向感。

 

卡洛斯如此描述该建筑:“走上一条平缓的小路,我们来到这里。在注视着这无尽而轻飘的空间时,我们沉入了寂静之中。又一次地,在这里,功能决定了空间的形制。开放,无穷。在场地中心,围绕着对其所爱之人的纪念,家庭聚集……这空间应是永恒的,这是当代对于一个满是尊敬、记忆、感激之地的读解。”

 

©Fernando Guerra | FG+SG

 

10

猪名川墓园礼拜堂与休息室

Inagawa Cemetery

 

礼拜堂侧边的花园  摄影:Edmund Sumner

设计:戴卫奇普菲尔德事务所

建成时间:2017年

项目地点:日本,兵库县

 

猪名川墓园位于大阪以北约40公里,兵库县北摄山脉的陡坡上。墓园穿越数个大尺度的梯田平台,沿一条中轴线展开,并指向位于墓园最高处的神社。休息室与礼拜堂将外部的浮世与内部区分开来,创造了宁静、引人冥想的空间。

 

整个区域都被安置在同一倾斜的屋檐下,其坡度在视觉上连接了入口与位于山顶的神社。花园布局以日式园林的色彩与肌理为灵感,花园里摆放了精心挑选的各类牧草、灌木和野花。

 

与中央楼梯相接  摄影:Keiko Sasaoka
倾斜的屋檐  摄影:Keiko Sasaoka
礼拜堂侧边的小花园与中央庭院  摄影:Edmund Sumner
庭院里的花草  摄影:Keiko Sasaoka

整个建筑的地板、墙壁与房顶都作为基础的“建筑构件”进行设计,并由同一种土红色混凝土浇筑而成。哑光的室内地板及经过喷砂的走廊墙壁给予了整体外观的统一感。特别定制的家具也与简单、纯粹的主题相呼应——彩绘木椅、长凳、桌子均根据具体情况重新配置。

 

用土红混凝土塑造的体块  摄影:Edmund Sumner

 

11

Masekela纪念堂

Hugh Masekela Memorial Pavilion

 

©Alexi Portokallis

设计:阿贾耶事务所

建成时间:2019年

项目地点:南非,约翰内斯堡

 

Masekela墓园纪念堂的设计灵感来源于非洲传统的葬礼仪式和习俗,这座有庄严感的建筑将会被用来接待他的家族和普通游客,人们会定期在这里举行聚会来缅怀他和进行交流。和非洲人们在墓碑前祭奠逝者的传统不同,人们可以通过在这座纪念堂举行活动来祭奠休·马斯盖拉(Hugh Masekela,国际知名小号手)。

 

在建筑架构上,屋顶的孔洞模拟当地植物的呼吸和光合作用,同时周围树木的叶子会通过阳光反射在地板上,形成影影绰绰的影子,以示对游客们的欢迎。底部刻有Masekela家族的简介,材料使用了经过特别挑选的石头,来代表他在外游历期间曾居住过不同的地方。

 

©Alexi Portokallis

 

12

沙·穆罕穆德·莫辛·汗陵墓

Shah Muhammad Mohshin Khan Mausoleum

 

©Asif Salman

设计:Sthapotik

建成时间:2022年

项目地点:孟加拉国,曼尼甘杰

 

一般来说,Dargah是受人尊敬的宗教人物的陵墓,多为伊斯兰教苏菲派的圣人或苦行僧。在波斯语中,Dargah意为“门户”;其延伸的象征意义则代表已逝之人的灵魂通过门户前往天堂,天堂的枝形吊灯可以用圣光祝福他们,将尘世的身体与更高的力量相连。

 

该设计便取义于此,以“来自天堂的枝形吊灯”的图案营造神秘的氛围。屋顶设有36个圆形孔洞,其中16个转化成圆柱形的滴落状结构,挂在天花板上。如此天窗的设计,让光线充满内部空间,勾起人们心中的精神性。

 

©Asif Salman

与超脱现实的内部内部空间不同,陵墓外壳则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建筑位于植物茂密的住宅区内,为了与当地社区保持统一性,建筑外立面与底座均采用红砖建造,而作为结构元素的柱子、板材和圆柱形天井则由混凝土制成,以确保最终的呈现。

 

©Asif Salman

 

参考资料

https://www.archiposition.com/items/20190221075348

https://divisare.com/projects/338979-rcr-arquitectes-coussee-goris-architecten-tim-van-de-velde-crematorium-hofheide

https://www.designboom.com/architecture/sthapotik-architects-bangladesh-mausoleum-03-25-2023/

https://archeyes.com/kaze-no-oka-crematorium-fumihiko-maki/

 


本文编排版权归有方空间所有。图片除注明外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版本转载。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墓园
清明节‘
资讯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