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梦婆
转载自微信公号:城市设计(ID:urban_insight) 已获授权。
中国政府网15日发布消息,为促进深圳经济特区一体化发展,结合特区建设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使命新任务,国务院同意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
1982年6月,深圳特区和非特区之间用铁丝网修筑了一道管理线,称为“二线”(“二线”是相对于“一线”的说法,粤港、粤澳边界管理线俗称“一线”)。这道线把深圳分为特区内和特区外,俗称“关内”和“关外”,这条管理线就是深圳特区管理线。
1985年3月通过国家验收交付使用,全长84.6公里,沿线路面用花岗岩石板铺成,路北侧用高达3米的铁丝网隔离。特区管理线是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历史见证。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春天的故事》
这是一首歌也是一段历史故事。1979年4月,邓小平在听取当时中共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的汇报后说: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做特区。
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并颁布《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经济特区就这样诞生了,它根据深圳一带的地理特征,以梧桐山、羊台山脉的大岭古、打鼓嶂、大洋山等山脊划线,面积300多平方公里。
为了使经济特区的政策得到具体落实,198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批转《广东、福建两省和经济特区工作会议纪要》中明确:“海关对特区进口货物、物品,要给予特殊的关税优惠。特区与非特区的分界线进行了严格的管理控制后,凡经批准进口供特区使用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除烟、酒按最低税率减半征税,少量物品照章征税外,其它均免征关税。特区运往内地的货物、物品,应按一般进口的规定征税”。
1982年6月,国务院92号文件正式批准设立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
1985年8月,国务院在109号文件中规定:“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正式启用后,即将原宝安县边境管理线调整到经济特区管理线”。从此,所谓的“二线”既是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又是国家批准的边境管理线。
提起二线关,很多“深漂都有说不完的回忆。拿着边防通行证排长龙进关口,忘带证件被带到樟木头…当时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早在2000年春季的深圳“两会”和广东省“两会”上,就不断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就是否该撤销“二线”提出多份议案和提案;随着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以及粤港澳经济一体化的提出,“二线”话题又成为热点。
经济发展和政策意义一直是“二线”问题两极化的根本问题。
一方面“二线”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关内、关外的沟通和发展,当年的提案中关于撤销“二线”的主要理由阐述有:
1、现行管理跟不上特区经济发展的要求。进出特区的人员、车辆逐年增多,特区内的建设不断向外扩展,导致人、物大进大出与通关缓慢的矛盾,开放形势与封闭管理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2、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机动车辆进出经济特区查验证制度反映强烈。
3、办理边防证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群众办理边防证手续复杂,也滋生一些不正之风。
4、耕作口的管理方式不便于群众的进出、生产和生活。
5、实行《机动车辆进入特区优检证》制度不利于密切党群关系。
还有部分委员认为二线应北移扩大,将深圳市龙岗、宝安两区纳入特区内。这样才有利于深圳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扩展深圳的发展空间。
但,另一方面“二线”的存在减轻了边境“一线”的压力,在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关二线撤消或北移的问题,2000年6月国务院组成了国家体改委、公安部、国家海关总署人员参加的调研组,在深圳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研,调研结果是: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并不影响深圳的经济发展,深圳经济的成功经验已充分证明这一点。
特区内外税收政策没有什么差别:一是海关税一样;二是国税一样;三是地税一样,国家并没有什么倾斜政策,不会制约深圳市的经济发展。因此,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暂时不能撤,政治意义大于经济利益。调研组还认为,即使二线不存在,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宁和香港的繁荣稳定,国家将深圳作为边境地区的管理方式也不可能因此而消失。
本着方便群众和保证安全的原则,进一步适应“大通关”要求,创造快捷高效的口岸环境和宽松、和谐的边防环境,2003年4月11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批准广东边防推出的重大改革。实行简化各种办证手续,取消部分通关收费,取消边境宵禁等措施。
2003年起,“边防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曾经戒备森严的“二线”也在一次次改革中悄然变了模样:有些路段规划为山间步道,有些长满杂草,有些设施已被拆除。
2005年,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撤销只剩下时间问题。
2010年5月27日,国务院作出批复,同意将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深圳全市,将宝安、龙岗两区纳入特区范围。明确“暂时保留现有的特区管理线,不再新设。今后视发展需要,由广东省有关部门提出特区管理线处理办法,按程序报批”。
2010年7月1日,在建立30周年的深圳经济特区之际,深圳经济特区范围从原来的福田、罗湖、南山、盐田四区延伸到全市,特区面积从327.5平方公里扩大至1952.8平方公里,深圳发展迈进了“大特区”时代。
2010年由国务院批复撤关后,特区管理线依然存在。2015年6月,深圳启动二线关口交通改善和环境提升工程,设立在“二线”上的,车检通道等设施开始陆续拆除。
深圳撤销二线关后,特区范围扩大,但也对城市道路、环境绿化、给排水、通讯、市政等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建设与管理提出新的要求。自特区内外一体化后,原二线关检查站场地及其配套设施便开始空置,造成土地及相应资源的闲置浪费。
深圳市规划国土委曾经表示,二线沿线将结合绿道系统进一步完善步行系统及自行车道系统,充分利用并体现沿线地区的历史属性塑造具有人文烙印的特色风貌线。改善南头关、白芒关、长源村、梅林水库、布吉关、沙湾关等主要节点的空间形态,创造与周边建筑及环境共生的公共开放空间。
首先是节约开支。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全长126公里,沿线全部设有铁丝网,整个管理线共有163个武警执勤岗楼,设有10个检查站。据《新京报》报道,为了维护这条管理线,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建检查站超过10多亿元;深圳每年仅支出日常维护费用就达760万元;因为取消进入特区汽车的收费,深圳市每年补助1500万元,每年全部开支高达几千万元。
其次是为了扩大开放。国务院在批复中指出,广东省和深圳市要以此为契机,实施深圳全市域统一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有序提升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实现更高质量的城市化,为新时期超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积累经验、当好示范。
此次国务院同意彻底撤销管理线是否意味着深圳特区将进一步扩容,还有待后续细节出台。专家们认为这更多的是对2010年深圳扩容后的一次事后程序补充,是法律层面的认可。“这次撤销后对深圳无实质性影响,更多的是心理冲击,从此以后关内关外连成一片了。”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说。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则认为,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有利于促进深圳经济特区一体化发展,经济发展会更开放。这说明了十九大之后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未来我国的开放程度会越来越大,这也是国家经济发展自信的表现。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自微信公号:城市设计(ID:urban_insight) 已获授权,如需转载,请与有方新媒体中心取得联系。
上一篇:3位亚洲设计师眼里的2018景观趋势
下一篇:不期而遇的故事:三宝蓬艺术中心 / 大料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