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是中国城市化的样本,曾经也是新的社会实践、思想观念和制度创新的发生地。改革开放35年之后,深圳虽然早已停止当年种种理想主义实验,但一种不问出处、注重实干,兼顾了实用主义做派和理想主义情结的深圳式精神,依然留存在这座城市的血脉中。
深圳早已走出了“从小渔村30年快速蜕变成为城市奇迹”的“城市奇观”状态,有着新一层的文化和社会内涵。
抛开雷姆·库哈斯、斯蒂文·霍尔、矶崎新等国际知名建筑师作品不讲,深圳还有许多关注本土设计精神的事务所留下的作品,如都市实践建筑事务所、源计划建筑事务所等。以下10个见证了深圳发展的优质建筑、城市改造项目,正来自于这批力量。他们,值得你的关注。
今天的南头是一座历史古城与当代城中村的共生合体,在历史和现实的交叠中它既是城也是村,既非城也非村。一部南头古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完整浓缩的深圳城市发展史,相比空间改造而言,古城重生更需要的是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以及它所承载的本土文化的复兴。
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主展场选址于南头古城,并将在12月15日正式开幕。本次展场改造由2017深双总策展人之一、都市实践主持建筑师孟岩主导,提出六项改造计划:以点状分布的建筑空间和室外场地串联为展线,展场分布由北向南分,再向东西延展为三个板块。整个展览的空间叙事继而由七个环环相扣的主题计划串接而成,类似文学和戏剧结构的起承转合。
今年展览以“城市共生”为主题,在主展场的改造中,设计团队以多样的空间类型作为展览现场,既有厂房空间,也有城中村的街道、广场、居民楼、历史建筑和公园。希望通过一系列展览空间改造和建筑、艺术作品以及活动的介入为南头古城再生和城中村改造提供一次另类实验的契机,以“城市策展”的方式介入城市更新,成为渐进改善城市空间和提升生活品质的一项长期计划。(来源:UABB)
建筑位于深圳南山区荔景公园东北角,长约100米,宽25米。通过架在水面上方的浮桥,建筑主体与基地南端的凉亭广场相联系,建筑师选择用这种方式来强调结婚登记的仪式感。
建筑内部一条连续的螺旋环路则舒缓地串联起整个序列性的片段:到达、在亲友注目下穿过水池步向婚礼堂、合影、等候、办理、拾级、远眺、颁证、坡道、穿过水池、与等候的亲友相聚。(来源:都市实践建筑事务所官网)
何香凝美术馆位于深圳华侨城内,由香港建筑师龚书楷设计,1997年竣工。龚书楷曾与美国建筑师理查德迈耶共事多年,并与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合作设计了香港中银大厦等知名项目。
何香凝美术馆是龚书楷对传统建筑营造理念的诠释,包括平面布局与徽州民居的相似性、立面设计上的借景、框景等。
海洋中心是OPEN为清华大学研究生院海洋学部设计的一栋实验及办公楼,其场地位于研究生院的东端,紧邻主校门。设计从组织整个校园的公共空间入手。作为校园主轴线最东端的建筑,海洋中心将这条轴线翻折起来,盘旋地向天空延伸;同时,它注入了校园所缺乏的公共机能,形成了充满活力的“垂直校园”。
传统院落式的校园在这里被重新演绎,90度的翻折形成了一个垂直的院落体系。而海洋中心里有多个不同的研究中心,它们之间拥有相对独立又互相依存的关系。这种关系也表达在这个垂直院落的虚实关系里——每两个中心之间插入一个水平的园林式的共享空间,包括岛屿状的会议室、头脑风暴室、展厅、科普中心、交流中心、咖啡厅等。另外每个中心里的实验室部分和办公服务区又被水平地拉开,形成垂直贯通的缝隙,穿梭其间的室外楼梯将这些水平及垂直的共享空间蜿蜒地联系起来。
图书馆位于校区中心,略微内凹的弧形轮廓,对环境形成谦逊的姿态。师生每日往返于教学区与生活区时会从不同方向途径此地,为顺应这种动线,建筑师设计了穿越建筑的十字形游廊系统,以期像传统的岭南骑楼一样,既能适应深圳的炎热多雨,又能吸引人走进去参与空间活动。(来源:都市实践建筑事务所官网)
万科第五园是当代“中国式”住区设计的典范。设计团队试图用白话文写就传统,最终归结为六个字:村、墙、院、素、冷、幽。
村,整个社区由边界清晰的“村落”组成,村口设有显示领域感的标志物;墙,高低、长短、虚实不一的墙体通过不同的组合来形成符合“礼制”的形式;院,第五园别墅区的“前庭后院中天井”的院落形式,呼应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内向型空间;素,传统民居在外观色彩上比较节制,因此第五园的色彩设计也贯彻了“舍艳求素”的原则;冷,设计过程中吸收了带有岭南特色的竹筒屋、冷巷等传统做法,提高住宅舒适度;幽,传统造园手法中的障景、对景和框景使得整个社区环境在窄街幽巷、高墙小院的映衬下更显深邃、清幽。(来源:《2000-2015深圳当代建筑》)